勿輕信“0首付”“0元購”誘惑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陽春 通訊員 吳凱波)“手機貸”“培訓貸”“美容貸”“求職貸”“創業貸”……包裝成冠冕堂皇的金融產品,實際上卻是“非法校園貸”陷阱,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其中,讓年輕學子身心、財產遭受重大損失。

2016年11月,武漢某高校學生吳某與同學一起創業,經朋友介紹向借貸機構借款6000元,去除保證金實際僅得3000餘元。臨近還款時,吳某因無力償還,再次借款償還前期欠款。至去年4月,吳某借款本金和利息總額達近6萬元,涉及十幾個借貸公司。

從3000餘元的借款所得,到產生6萬元的債務,這是“非法校園貸”危害大學生的一個案例。

如何淨化校園金融環境,讓學子遠離非法金融陷阱?

4月18日從湖北省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指揮部辦公室獲悉,今年湖北省將通過風險排查、專項打擊、開展校園正規普惠金融服務等手段,努力實現“非法校園貸”風險基本消除。

今年,湖北省將針對回租貸、培訓貸、求職貸等“非法校園貸”風險頻現的問題,按照“一校一專班、一風險一對策”思路,基本化解“非法校園貸存量風險”。充分利用9月份開學季,開展防範“非法校園貸”宣傳教育、風險排查、廣告清理、專項打擊等工作。同時,督促各類銀行金融機構積極開展校園普惠金融服務,有效滿足師生合理金融需求。

湖北省不久前的一項調研顯示,近四成受訪大學生不瞭解一些校園貸背後實際的月利率、年利率;償還遇到困難時,44.4%的學生選擇“借新貸還舊貸”。

如何識別並遠離“非法校園貸”?

“非法校園貸”很多都是打著互聯網貸款的旗號,往往有著申請便利、手續簡單、放款迅速等特點,“手續簡便”的背後隱藏著更大的“貸款陷阱”,學生在不斷膨脹的消費慾望和僥倖心理之下可能陷入“連環貸”陷阱。此外,一些“非法校園貸”一般是通過中介或者代理操作,相關代理手續費用不公開、不透明。

湖北省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指揮部辦公室提示,大學生平日要樹立理性消費觀念,加強金融和法律知識學習,不要輕信“0首付”“0元購”的誘惑,提高甄別和防範非法網貸、平臺貸陷阱的能力。如有貸款需求,在貸款前要了解貸款的基本常識,並通過正規渠道貸款,不要貪圖“便利”向網貸平臺、地下貸款公司等貸款。一旦陷入“非法校園貸”,要及時將相關情況告知家長和老師,通過法律途徑尋求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