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家”上3.15黑榜將停業整頓,舌尖上的安全大於天!

“外婆家”上3.15黑榜將停業整頓,舌尖上的安全大於天!

據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3月15日報道,在未辦理健康證、未出示身份證的情況下,知情人接到了“外婆家”餐廳某門店廚師長要求前來上班的通知。臥底在調查中看到的畫面:洗菜池裡洗拖把,廚師踩著案板走,衛生防護不到位,部分食材不新鮮,多種蔬菜簡單加工後就用來炒菜從不清洗,一些過期食材繼續使用,冷菜間的門外人可以隨意進入,根本沒有二次更衣(來自澎湃新聞)。這一幕幕,令人髮指,讓人觸目驚心。食品安全事故頻發,食品安全形勢依然嚴峻,原因之一就是食品加工流程存在很大安全隱患。

“外婆家”上3.15黑榜將停業整頓,舌尖上的安全大於天!

那麼,從源頭到群眾舌尖的食品加工流程究竟存在哪些不安全因素?

(1)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劑:曾有在麵粉中超限量5倍添加增白劑“過氧化苯甲酰”;在醃菜中超標量20多倍使用苯甲酸;在飲料中成倍超標使用的化學合成甜示劑等等。

(2)濫用非食品加工用化學添加物:在食品加工製造過程中,非法使用和添加超出食品法規允許適用範圍的化學物質。如用二氧化硫增白饅頭、包子;用礦物油增亮大米、餅乾;用硫磺、雙氧水、福爾馬林等化學原料加工水發食品;使用“吊白塊”改善米粉、腐竹口感等。(3)食品製造使用劣質原料:如用病死畜禽加工熟肉製品;用“地溝油”加工油炸食品等。(4)細菌和致病菌超標:在食品加工過程中,由於原料受到環境汙染,殺菌不徹底,不注意衛生操作等都是其主要原因。而大量家庭作坊式的食品加工企業根本不具備生產合格產品的必備條件,食品攤販仍然佔有很大比重,更加成為傳染病的傳播中心。

(5)食品摻假、摻雜、偽造:用化學合成物質摻兌的醬油、食醋;粗製濫造的飲料、冷食品;水果表面用染料塗色;用工業酒精製造假酒、甲醇假冒白酒;包裝標識或產品說明與內容物不符等。

(6)超過保質期限的食品重新加工。

(7)食品中含有的農藥殘留超過國家規定限量。

(8)食品未清洗或未清洗乾淨,如豆角、木耳等。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外婆家”上3.15黑榜將停業整頓,舌尖上的安全大於天!

民眾舌尖上的安全無小事,關乎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如何讓食品更安全、更令人放心?必須堅持從源頭抓起。食品安全問題之所以頻發,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監管難,主要是因為食品生產加工單位數量龐大,食品流通環節範圍甚廣,監管難度大。只有從源頭抓起,才能擰緊食品後續環節的“安全閥”。(1)一方面,要加大宣傳力度,向民眾普及更多食品安全知識,提高民眾的食品安全意識和維權意識。(2)另一方面,加強食品安全的查處力度,及時取締無證照等不合格食品生產加工點,警示意圖不法的經營商家,讓他們不敢、不能和不想造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