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省份政府工作報告出爐27省提數字經濟 平臺效應促進新消費增長

隨著山東兩會於2月19日正式閉幕,全國31個省級行政單位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全部出爐。梳理這些報告可以發現,27個省份強調發展數字化和數字經濟,促消費成為共識。

從地方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可以看出各地對數字經濟的著力。例如,浙江強調數字經濟是“一號工程”,提出“爭創國家數字經濟示範省”。在浙江報告中,“數字經濟”共出現11次,“數字化”出現6次。雲南政府工作報告則9提“數字經濟”,“數字政府”、“數字小鎮”、“數字產業”等與數字相關的詞更出現37次之多。福建強調數字經濟規模超萬億,廣東提出要“建設國家數字經濟發展先導區”,四川要“建設一批數字經濟示範基地”,山東要“建設一批重點數字園區”……

以新零售為代表的數字經濟也給消費市場注入新的動力。數字經濟大省廣東和浙江都明確提出發展新零售新消費,促進形成強大的國內市場。在浙江政府工作報告中,“消費”被提及17次,並強調“打造一批新零售標杆城市、新零售示範企業和高品位步行街,促進中高端消費集聚,激發居民消費潛力”。巧合的是,在廣東政府工作報告中,“消費”同樣也被提及17次,同時強調“發揮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促進新零售加快發展”。


31省份政府工作報告出爐27省提數字經濟 平臺效應促進新消費增長


實際上,蓬勃發展的數字經濟和中國消費市場都給全球經濟帶來希望。有分析人士指出,廣闊的消費市場既孕育著供給提升的可能,也蘊含著需求釋放的潛力。在供給與需求之間搭好橋樑,以優質供給回應中高端品質消費需求,才能形成更為強大的國內市場,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供需結構再平衡。應數字經濟時代而生的平臺就是促進供給側改革的加速器。在新舊動能加速轉換的傳統制造業大省遼寧,就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支持數字經濟、平臺經濟發展”。

“平臺經濟”在2018年全國兩會上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拉動新消費、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是目標,數字經濟就是促進消費增長的新動能,平臺則是數字化時代的組織形式。海量消費者和商品服務提供商是平臺的主體,可以促進資源要素高效配置、實現精準的供需匹配,從而促進供給側改革,成為促進消費提質升級的驅動力,令全產業鏈充滿澎湃的經濟活力。


31省份政府工作報告出爐27省提數字經濟 平臺效應促進新消費增長


法新社援引市場研究機構eMarketer報告稱,得益於中國消費者收入提升和中產群體擴大,2019年中國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零售市場。eMarketer還分析指出,中國零售市場將在未來幾年以更快的速度增長,其中阿里巴巴將發揮關鍵作用。

在發展數字經濟的地區,在阿里平臺效應的助力下,數字基礎設施完備,新零售新消費加快轉化為新發展動能。例如《2018中國數字經濟報告》顯示,廣東2018年數字消費力領先全國,線上零售就業人數也位居全國第一。廣州市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大力發展新零售等新興消費”,“努力打造國際消費城市,加快新零售業態佈局”。在浙江,新零售新消費深度融於居民生活,省會杭州也因數字經濟高度發展,連續多年人才淨流入位居全國城市之首,有媒體預計2019年底杭州常住人口有望首破1000萬。互聯網招聘平臺調查進一步揭示,就業市場“杭”情看漲,第一位的原因是阿里平臺對創業創新生態的激發帶動。


31省份政府工作報告出爐27省提數字經濟 平臺效應促進新消費增長


平臺效應還有著更開放、更普惠的意義。2018年,阿里巴巴平臺直接提供1558萬個就業崗位,據人大課題組測算,2017年阿里平臺生態帶動的就業更達3681萬。阿里平臺還創造了“數字化管理師”、“機器人飼養員”等數字化新職業。2018年,國家級貧困縣在阿里平臺的銷售額超過630億元。阿里巴巴也充分發揮平臺力量,帶動4.27億人通過阿里平臺參與公益事業,幫扶人口超870萬,全年捐贈訂單超79億筆,成為全球參與規模最大的互聯網公益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