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年一遇!故宮首開元宵現實“夜場”,其實虛擬世界裡早慶祝過了

今年正月十五和正月十六,故宮博物院將連刷三個首次,成為京城“最亮”景點——建院94年來首次舉辦“燈會”,紫禁城古建築群首次在晚間被較大規模點亮,首次在晚間免費對預約公眾開放。

這可是94年來首次,可對於故宮來說,這不過是它近年來各種“創新”中的浪花一點。

94年一遇!故宮首開元宵現實“夜場”,其實虛擬世界裡早慶祝過了

或許你知道故宮淘寶,可你知道,遊戲裡怎麼造故宮嗎?

現實中的故宮元宵夜場,和虛擬世界的一個紫禁城,就是這麼的對稱,且聽貧道分說:

早前在故宮裡閒逛的時候,硬生生冒出一個想法,偌大個紫禁城,開放區域我從清早進來,到了下午四時出去,整整八個小時走了三萬多步,走馬觀花的看了一圈,人已經累殘。如果搭建一個紫禁城,該花多久時間呢?

如果是在現實裡:

這個佔地72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當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群,且不論它的最終完成形態,光是明成祖朱棣首次營建到完成,就花了14年。

94年一遇!故宮首開元宵現實“夜場”,其實虛擬世界裡早慶祝過了

那麼如果是在遊戲裡呢?

你或許會說,壓根不會有人去做這麼件事,費力不討好。但真的有人做了。

倒不是說《故宮:口袋工匠》那種提供好大部分組建,簡易操作下就建成一個宮殿的形態,那是入門級。而是在諸如《我的世界》這樣的沙盒遊戲裡,從零到一、最終達萬去完成。而這個記錄目前是3年,期間幾度“爛尾”,且完全是為愛發電。

此外,不完全統計,參與者約150餘人。因為這個2013年開始的“虛擬故宮”,連主事者都曾經換過,而真正能保持持續輸出的,則是2014年底接手的一個叫喵奏的玩家。

很難想象,一個在媒體報道里,自稱為了這個項目,在高中畢業後放棄繼續讀書的機會,在家庭壓力下打工了幾個月,又毅然和父母攤牌,全職投入到營建之中的喵奏,為何能完成這樣一個任務。

說實話,我內心裡除了對他的情懷錶示欽佩外,到真不建議其他人效法。

94年一遇!故宮首開元宵現實“夜場”,其實虛擬世界裡早慶祝過了

不過,從報道里看,這樣的一次營造,這一波玩家絕對是有收穫的。

諸如利用衛星地圖確定故宮內建築屋頂的覆蓋範圍,標註出建築的大小和規模、通過數屋簷上的斗拱推出每個屋頂的大小和屋頂出簷的幅度,以及將梁思成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這樣一本艱深的工具書,變成參考書目等。

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了早前看到的一則現實版功能遊戲的故事。

國外有個大學教授給自己的學生布置了一個學期任務:全體都有,合力造艘哥倫布環球航行帆船,於是乎大學生成了木匠,體力活少不了;成了圖書館的常客,因為每個零件都要力求還原;開起了時尚研討會,光辯論一箇中世紀船艙裡的布藝裝飾該怎麼搭配,就能爭個三天兩夜來……

或許,這才是從“虛擬故宮”裡最能得到的意義所在。

94年一遇!故宮首開元宵現實“夜場”,其實虛擬世界裡早慶祝過了

而我毫不懷疑,《故宮:口袋工匠》這個遊戲的創意,就來源於此。

理由很簡單,2017年11月,這個“虛擬故宮”在故宮博物院用3D打印技術變成了“真實故宮”微縮版,並展出。

這個在之前沒有得到過官方任何支持的“虛擬故宮”團隊,也由此獲得了極為難得的“官方認證”。而“口袋工匠”也在2個月後、騰訊功能遊戲預告中出現了影蹤……

如果再往深處想,或許腦洞就開大了。

這個微縮景觀,不正是新千年以前,在全國遍地開花的“錦繡中華”、“世界之窗”之類的人造景區的存在嗎?

而那一輪“營造”,造就的並不是旅遊熱,而是對於腰包並不鼓的國人一個,走出家門就能看遍繁華的機會。

順便,也達成了一種探索與發現的教育目的。

94年一遇!故宮首開元宵現實“夜場”,其實虛擬世界裡早慶祝過了

如果自己再參與“營造”呢?想來,也就過目不忘了,不僅僅是建築,還有力學、數學以及語文。你以為翻古籍、查資料,不鍛鍊古文功底啊。

話說,早前也曾流傳過,《刺客信條》玩的多,去巴黎都不用帶導遊,自己就能找到每一個“臺階”和“暗門”的故事。

那不也是一種高度還原真實和潛移默化教育的功能性體驗嗎。只是人在遊戲裡,不自知罷了。

刊載於《人民郵電報》2019年2月15日《樂遊記》專欄226期

張書樂 人民網、人民郵電報專欄作者,互聯網和遊戲產業觀察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