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擂鼙鼓鏖战破围

2018年截至9月30日,我市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5.53,较2017年同期(6.9)下降了19.86%,PM2.5浓度为47,较2017年同期(62)下降了19.86%。这应该算是一张不错的成绩单。

但进入2018年10月,廊坊市PM2.5平均浓度54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3.8%,在“2+26”城市中倒排第七。重污染天数为1天,较去年同期增加1天。

2018年11月,廊坊市PM2.5平均浓度81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55.8%,在“2+26”城市中倒排第四。重污染天数为2天,较去年同期增加2天。

2018年12月,廊坊市PM2.5平均浓度59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7%,在“2+26”城市中倒排第五。重污染天数为3天,较去年同期增加1天。

2019年1月,廊坊市PM2.5平均浓度78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62.5%,在“2+26”城市中倒排第一。重污染天数为4天,较去年同期增加4天。

2019年2月,廊坊市PM2.5平均浓度80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35.6%,在“2+26”城市中倒排第十二。重污染天数为4天,较去年同期增加4天。

2019年3月1日至5日廊坊市PM2.5平均浓度128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73.0%,在“2+26”城市中倒排第十一。重污染天数为1天,较去年同期持平。

进入秋冬防以来连续5个月一路下滑,几至谷底。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已然言中。

曾几何时,生态环境部发布2017-2018年秋冬防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果:廊坊获得“2+26”城市秋冬防空气质量考核优秀城市,而且总成绩名列11个优秀城市之首。期间,廊坊重污染天数出现5天,同比2016-2017年下降86.1%,降幅目标完成率220%,下降率完成574%,分别位居“2+26”城市榜首。

由“第一”至“倒一”,一字之易,冰火两重。龟兔赛跑的故事,似乎正在演变为现实。

天还是那片天,城市还是这座城市,缘何有此云泥之别?病在天上,源在地上,根在人上。仅5个月,重污染天数同比去年秋冬防增加了12天,优良天数减少了18天,谁是祸首?

散煤复烧、生物质燃烧、垃圾秸秆焚烧造成的污染首当其冲。

生态环境部通报我市燃煤复烧问题较去年统计增长3-4倍。据源解析组分析,秋冬防以来燃煤源占比达31.2%。

工地污染排放有增无减。

今年市三区共325个重点工程工地正常施工建设,经检查发现,很多工地并未达到“六个百分百”的要求。秋冬防以来,仅生态环境部、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市生态环境局就发现通报涉及扬尘问题379个。

烟气的一次排放和二次转化推波助澜。

一些工业企业违规排放,甚至应急响应期间企业停限产不到位问题仍时有发生;机动车尾气污染日趋加重,其污染源在污染占比当中高达20%以上;餐饮油烟面源污染不断攀升,经测算,我市餐饮油烟的排放量占比已高达10%。

“蓝天保卫战要求打赢,打赢就是没有退路,凡是重点任务完不成,或者质量改善目标完不成的,肯定问责。军中无戏言,言必信,行必果,请拭目以待。”日前,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管理司司长刘炳江的一番话毅然决然。

面对困境,唯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提刀跨马,破危出围。

决心已下

2月23日夜,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紧急会议,动员全市上下以时不我待的战斗精神、战斗状态,坚决完成秋冬防后续作战任务,2月24日、2月27日、3月3日、3月6日,市政府主要领导连续召开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紧急调度会,强力推进秋冬防攻坚作战。蓝天行动工作群、指挥部群、乡镇办蓝天保卫战工作群联动指挥,以市大气办为基点,形成了市县党政主要领导、市县两级大气办、市大气办与市“双联办”和市直相关部门、市大气办与市区乡镇办、市大气办与PM2.5专家组,五层群群相扣、分联共振、上下直通的大气污染防治指导微信群工作格局。

信心犹在

党政同责,上下合力;专家引路,精准防治……几年战霾,战斗经验尚在、战斗精神尚在、战斗作风尚在。

为积极应对重污染天气,打好秋冬防攻坚战,最大限度地实现空气质量改善以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我市自2月24日启动了I级应急响应,秋冬防攻坚战进入攻坚期。通过各地各部门近10天的严应急、清散煤、控火点、抑扬尘等措施,全市上下合力攻坚奋战,近期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不仅秋冬防各项指标均有所下降,PM2.5同比变化率下降了1.2个百分点,而且有6天实现了污染降级,有27个小时实现了区域独低。截至3月4日,我市秋冬季PM2.5平均浓度同比不降反升31.5%,与倒排第二名的濮阳差距缩小了2.1个百分点,为5.6%,与倒排第三名的保定、开封差距均缩小了0.6个百分点,差距均为8.0%,秋冬防攻坚战取得初步战果。

初心不改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再次吹响了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号角。

最大程度地增加群众的蓝天幸福感,保障全市人民的健康利益,我们初心不改。此次攻坚战全面打响,既彰显了我市各级的使命担当,也无疑对我市秋冬防空气质量持续恶化、不断下滑的态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遏制作用。但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若在短期内实现空气质量的扭转和改善,进而实现“退倒三”的目标,秋冬防攻坚战最后25天,我市已没有捷径可以弯道超车,只能分秒必争、拼命管控,努力到无以复加,才能在一个没有门的地方冲出一扇缺口。

鉴往知来,攻关夺隘

直戳“双散”问题这一痛点、重点和难点。我市启动I级应急响应以来(2019年2月24日至3月4日),燃煤问题虽然得到小幅改善,燃煤源占比从24日前的28%~33%下降到24日后的23%~28%,但它仍是我市当前最主要的污染源。经市“双联办”巡查发现,燃煤问题较为集中的区域是广阳区相士屯村、西官地村、彭庄村,安次区古县村、前南庄村、后南庄村,以及广阳区与安次区交界处解放桥棚户区周边居民和商户。在此期间,秸秆焚烧、垃圾焚烧等问题仍然层出不穷。

“双散”污染涉及千家万户,特别是在秋冬防前期近乎失控的状态下,若要实现立竿见影的改善,需要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但再难也得上,特别是火点问题,更要做到止于未发。

紧盯扬尘污染这一长期问题。进入3月,随着气温上升,大批工地开始复工,集中作业,扬尘源的排放强度将大幅增加,稍控不利就将成为重点污染源。因此,我们要汲取以往的经验教训,及早采取行动,加强扬尘源管控,开展建筑施工扬尘及所处区域内的扬尘污染综合整治。

严控机动车尾气排放问题不放松。I级应急响应以来,NO2浓度较II级应急响应期间出现上升。传感器呈现出我市西南区域高于北部区域的趋势,高值时段多次出现浓度突增。因此,公安交警进一步加大机动车管控力度,严禁尾气排放不达标车辆上路,严查黑烟车、农用柴油车主城区上路行驶;做好高排放车辆绕行管控,渣土运输按规定线路、规定时段、规定车次运行;强化重点路段的早晚交通高峰疏导,对重点路段增设警力,确保道路畅行;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尾气污染联合专项执法,严查排放不达标机械使用。

应急响应措施严格落实“零容忍”。今年3月,我市重污染天气无论是频次、时长还是严重程度明显高于往年,加强重污染天气各项减排措施落实,也就异常重要。在I级应急响应期间,各县(市、区)仍存在企业停限产措施不到位问题。因此,相关部门开展联合行动,针对发现问题的企业,沿用往年处罚措施,依法依规对问题企业采取查封、停工整改、清除出廊坊市场等措施。同时巩固“散乱污”企业清理整治工作成果,严禁“死灰复燃”与异地反弹。

爬坡迈坎,鏖战尤激。打赢蓝天保卫战,既无鸣金之时,也无看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