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俑坑出土"吴钩",两面开刃利于劈砍和推杀!

在冶金工艺发达的吴楚地区,同样也产生了钩这种怪异的武器。我们都知道,钩与戈是有着密切联系的,钩更近似于是短柄戈与上古刀的一种结合产物。短柄戈最大的弱点便是脆弱的木制戈柲,这也几乎是大多数木柄武器不可避免的缺点。因此我国先民,为了克服这种缺点,发展出两面开刃利于劈砍和推杀的吴钩。这点可以从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发现的秦钩上得到印证。

秦俑坑出土

秦俑1号坑出土的两柄形似长条弯刀的青铜兵器,身柄一次铸成实心,身长稍曲,头部弯度较大,顶端平齐。截面呈枣核形,中心厚于内外两侧。柄作前扁后圆的柱体。其中一件通长65.2厘米,身长54厘米;另一件则通长达71.2厘米,宽2.2~3.5厘米,中心厚0.9厘米,重1.045公斤。由于此弯刀两面具刃,确实显示出了原有外格内钩的功能,因此它无疑就属于古人一再盛赞过的"吴钩"了。

秦俑坑出土

其重量及长度均与当时50~ 60厘米的青铜剑相当,刃宽与厚度的比例则与汉代的环首刀极为类似,但是取消了尖锐锋刃而仅仅拥有较强的挥砍能力。同时,其握柄呈椭圆形,这也与戈柲的形制非常类似。但因为有一定 的孤度,因此即便材料的韧度不足,受到结构力学的影响,秦钩也并不容易断裂,反而非常适合挥砍。1厘米左右的钩身厚度,也让其不容易被青铜剑这种武器砍断。作为全金属的武器, 钩比戈更能胜任破阵任务,面对还在使用木质手柄武器的对手或者用剑的敌人而言,都能占到一定的便宜。而且钩的加工比青铜剑更为简便,成本也更为低廉,因此虽然不如战国后期达到巅峰的长达1米以上的长剑,但是作为廉价版的武器,依然是十分合格的。

秦俑坑出土

至于钩在古代战阵中的使用,从秦钩出自1号坑秦军矩阵的前锋部,为第一行横队左右两端的袍俑各执一柄的情况来看,在秦代的军阵中,钩已经是一种士官使用的武器了。现代考古表明,秦俑1号坑前锋部的士兵俑群,基本都属于轻装步兵组成的弩兵队列,所用兵器以远射程的弓弩为主,并配备有青铜长剑。秦俑坑中发现的22柄长剑大半便是在这些秦俑中发现的,可见当时秦军的远射部队除了射击对手的任务外,也还都肩负着冲击敌阵的任务。秦钩配备在弩兵两端,可见这两位执钩的秦军军士便是这些弩手的指挥者。

秦俑坑出土

到了汉代,铁制武器的发展使得长剑开始得到普遍的装备,青铜钩与短柄戈便逐渐走向了没落,其职能也逐渐被铁制长剑和后来的环首刀所取代。虽然钩已经不再作为主要武器来使用,但从其衍变而来的钩镶,却成为一种重要武器。在汉代的图画中多能见到手持钩镶和环首刀的武士与持刀盾或者长戟的对手格斗的场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