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付費平臺排行榜出爐!曾經的王者淪落到青銅,令人唏噓!

2016年,知識付費開始走入群眾的視野。在這一年,知乎、分答、喜馬拉雅fm等知識付費平臺相繼問世也逐漸成為流量型的平臺。今天我們就來盤點和點評一下。

知識付費平臺排行榜出爐!曾經的王者淪落到青銅,令人唏噓!

喜馬拉雅

2012年開始,碎片化場景帶來的紅利催生出更多移動音頻產品,比如喜馬拉雅。喜馬拉雅最初以音頻切入市場,後期不斷加入新的內容形式,涉及直播、廣播電臺、LIVE音頻流等,在內容形式上加以擴展。除此之外,與線下多領域廠商合作,將內容植入到更多硬件當中,包括音響、智能家居和汽車。2016年,藉助知識付費的東風,喜馬拉雅開啟了國內首個內容消費節“123知識狂歡節”。

喜馬拉雅通過UGC和PGC的方式,已經依靠內容已經攻下了移動音頻市場的半壁江山。

得到

得到是邏輯思維團隊推出的一款主打知識付費產品,定位是提供最省時間的高效知識服務。提倡碎片化的學習方式,讓用戶在短時間內獲得有效知識。知識服務才剛開始,市場空間足夠大,隨著消費升級,用戶對精品內容付費的習慣逐漸養成。2017年7月,邏輯思維 “被”上市,估值70億。後雖被羅振宇否認,但不可否認的是,市場對於羅振宇及他的得到APP的未來還是有期待的。最近有一篇質疑羅振宇的《羅輯思維》,《得到》等知識付費的文章,在圈子裡刷屏了。

知識付費平臺排行榜出爐!曾經的王者淪落到青銅,令人唏噓!

知乎Live

知乎Live是知乎在原有的社區問答內容基礎上,提供的實時語音互動問答工具。知乎Live將原有的文字問答,變成更具信息量、更具效率的語音回答。讓它看起來好像是一種問答直播。

知乎精準且大量地圈出了中國互聯網裡年輕、高學歷、相對高收入的 " 知識型準中產 ",手握如此多高質量、有粘性的用戶,幾乎相當於擁有若干塊低成本可供試錯的良田。本來和分答、微博問答等模式一樣,都是要用戶購買才可以聽到內容,不過知乎live在加入了電商模式之後,瞬間變得電商化了起來,可以7天無理由退款,還可以發表評價,評價分為好評、中評、差評。像極了現在電商的路子。

引力先知

據悉,這是一家國內初創公司發佈的人工智能專屬的學習平臺,主打AI知識分享解讀,以及對暢銷 AI 書籍、AI深度文章、論文的理解和解說。同時還涉及到AI行業前沿資訊,以及對企業來說很有啟發的國內外AI創新案例。在當前的知識付費市場上來看,還是比較新穎的。

知識付費平臺排行榜出爐!曾經的王者淪落到青銅,令人唏噓!

分答

去年2月份,分答正式宣佈更名為“在行一點”,其從專門的付費問答平臺逐漸轉變成為集合了在線課程的教育平臺,並把分答歸屬到在行品牌中去,可以說把分答品牌完完全全的拋棄了。記得2016年5月15日,內測兩天的分答正式上線。60秒語音,付費收聽,分眾傳播的嶄新產品形態,令分答成為上半年互聯網最熱產品之一。如今更名“在行一點”,主要連接各領域行家,服務普通人的生活。只是不知道這次的戰略調整能否吸取當年的教訓,還自己的一個知識付費的願望。

到了2018年,知識付費這個市場似乎發生了一些畸變,網易雲課堂、千聊的付費營銷課程刷屏了朋友圈,又接連在短時間內慘遭微信封殺。新世相創始人張偉的營銷課程被質疑涉嫌傳銷,知識付費新經濟淪為“割韭菜”的生意。

知識付費平臺排行榜出爐!曾經的王者淪落到青銅,令人唏噓!

抱著治療焦慮初衷的知識付費,未能給“中產階級”指一條出路,知識付費本身也被戲稱為“知識焦慮”,從心理學的角度可能更容易給出恰當的解釋。

知識付費在上半場還屬於新鮮事物,不少用戶是懷著功利心入場的,強烈的目的性和略顯貧瘠的知識市場,很容易誕生出畸形的產物。試想這樣一個場景:大批飢渴用戶揮舞著手中的鈔票來購買知識,有多少商家會守住底線呢?除了知乎等少數幾家平臺真正站在了用戶的角度,大多都有著割韭菜的嫌疑。好在對知識的慾望並不是一件壞事,這也孕育了知識付費的土壤,也是知識付費必須邁過的一道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