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不狂想:讓教育自然發生 讓知識無感傳遞

在很多科幻電影中,有著天才頭腦的劇作家已經構想出了未來由人工智能充當人類“保姆”、“教師”、“守護者”乃至“敵人”的世界,在《機器人總動員》、《超能陸戰隊》等經典作品中,人工智能更是作為主角登場。通過發掘,裡面的角色甚至可以擁有堪比人類的智慧與情感。


AI時代不狂想:讓教育自然發生 讓知識無感傳遞


在《機器人總動員》裡面,瓦力搭順風車登上在太空中流浪了七百年“真理號”宇宙飛船。飛船中人類的衣食住行全部被機器人“AUTO”安排得明明白白,今天穿紅色、明天穿藍色、出行靠有軌電椅、清潔有AI清潔工、娛樂生活就是一塊全息屏。


AI時代不狂想:讓教育自然發生 讓知識無感傳遞


雖然電影中沒有提及,我們也可以想象得到,太空中這些人類後裔,所接受的“教育”必然全部來自人工智能。

用今天的視角看,電影對人工智能的設想有很多的誇張成分,但人工智能事實上已經滲透進我們工作生活的各類場景,只是相對於虛構的電影角色來說,如今的人工智能仍處於和人類合作或者輔助的角色。

一個理念:未來人類與人工智能的競合關係

嚴格意義上來說,當今的各種“人工智能”只能算作“弱人工智能”。

可即便如此,也有越來越多的工作崗位被人工智能取代,最常見的比如倉庫揀貨、生產線等,已經實現了全自動化運行,人可以插手的地方極少。


AI時代不狂想:讓教育自然發生 讓知識無感傳遞


有專家預言,隨著技術進步、數據積累,強人工智能乃至超人工智能必然出現。到時候人類就會驚訝地發現,在重複性勞動的工作崗位,自己與之競爭的,是可以做到無錯、無休的對手。

更可怕的是,這個對手還擁有人類無法比肩的成本優勢。

那麼,現在我們可以做的,就是提前改換賽道。

人工智能不止會消滅工作機會,更會產生大量只有人類能勝任的、與人工智能掛鉤的工作機會。

而人類在強人工智能時代來臨前,必須做好與人工智能競爭的準備,也要抓好與人工智能合作的能力建設。


AI時代不狂想:讓教育自然發生 讓知識無感傳遞


基於與人工智能競合的設想,AIQ理念橫空出世。

率先提出AIQ理念的是貝爾科教創始人王作冰,AIQ指人與人工智能之間合作、競爭的能力指數,包含創造力、學習力、溝通力以及數據力。目前,AIQ理念已經被應用到教育領域當中。

一個場景:讓教育自然發生,讓知識無感傳遞

在不同人看來,人工智能教育的含義是不一樣的。一種是利用人工智能輔助傳統教學,說白了就是“新瓶裝舊酒”。另一種是人工智能陪伴式學習,讓孩子從小在人工智能環境下長大,習慣與人工智能的相處,AIQ在此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養成,是真正面向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方式。

那麼問題來了,面向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怎麼做?

教育界已經有了先行者探路。

貝爾科教依託AIQ理念,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IOT、AR等黑科技打造了一套以孩子為中心的智能教室BeBO。

智能教室的研發打磨歷時三年多,在教室中引入各種智能硬件設備,比如獲得過科技界、玩教具界、設計界“奧斯卡”的Mabot球形機器人等,將積木式創新的理念融入課堂,結合多媒體動畫、智能物聯網、增強現實技術,最終營造出的沉浸式互動學習體驗。

在智能教室裡,孩子能與機器人、智能硬件產生交互,未來更能夠在課程中學習如何控制物聯網設備,實現從傳統教育中的“動腦思考”到"動手思考"的升級。

通過人機交互情景,讓教育自然發生,讓知識無感傳遞,使孩子們在動手思考中自由獲取知識,持續提高AIQ,開發多元智能天賦,增強創造力和溝通力。


AI時代不狂想:讓教育自然發生 讓知識無感傳遞


有人可能心中存疑,在BeBO中,真人教師是完全不需要的角色吧?

其實不是的。

智能教室通過多媒體系統將生澀難懂的知識點轉化為生動有趣的交互動畫,由系統承擔了教學主導,降低了教師的講解負擔。而如此一來,教師可以將精力放在每個孩子的個性化能力差別和情感需求方面,鼓勵孩子通過科學知識、人工智能等方式築夢,讓所有的孩子在這裡共同繪製屬於他們的世界。

有人評價BeBO說,有情感有溫度,在教育理念上先行一步,稱得上教育界的迪士尼樂園。3月6號,貝爾科教將在深圳舉行發佈會。到那時,大家或許就可以體驗面向未來的智能教室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