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梁山起义

在《水浒传》之中,是把梁山起义描写得波澜壮阔,风起云涌,声势后大。义军中有一百单八将,那一百单八将是个个身怀绝技。而且,对主要的义军将领的描写那都是栩栩如生。书中还描写了宋江率领着他的起义军去攻城拔寨,曾经两败童贯,三败高俅,成功地粉碎了朝廷多次对梁山泊的围剿。这些事在历史上到底有没有?

我们说,这些事在小说里可以有,但是在历史上是真没有。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梁山起义是怎么一种情形呢?


水浒传与历史的史实 - 历史上真实的梁山起义


历史的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宋江起义发生于宣和初年,义军基本上为流动作战,后在海州兵败,接受了朝廷的招安。这个起义时间在史料上记载得不是很确切,有一些分歧。有的说是在宣和元年,有的说是在宣和二年,还有的说是在政和末年。但是基本上的说法就是在政和末、宣和初这一个阶段,也就是宣和元年可能性比较大。后来到了宣和三年义军被招安,前后加起来,义军活动了大约不到三年的时间。


水浒传与历史的史实 - 历史上真实的梁山起义


当时宋江一伙人起义之后,有没有过梁山泊这样一个根据地?据现有的史料来分析,义军可能曾经在现今的东平湖、四里山那一带驻扎过,但是并没有建立小说《水浒传》里所说的那800里水泊梁山山寨,那是肯定没有的。因为义军在一个地方停留的时间并不长,他们是流动作战。

宋江这支部队流动性是很强的,开始他们是被称为河北巨贼,后来是京东城,再后来又是淮南盗,等等。从这些称呼中就可以看出来,他们的作战地点是不固定的,大体上是先从郓城一带流窜到沂州,沂蒙山那一带,然后又到了淮南,到了安徽。后来到海州,在海州兵失败,就接受招安了。大致是这样一个过程。


水浒传与历史的史实 - 历史上真实的梁山起义


再来看看《水浒传》。比如说《水浒传》中描写,宋江义军接受招安之后,领受了宋徽宗的指令,就去与辽国的部队作战,征辽去了。这个事情就距离史实太远了,根本不可能。因为当时,宋江被招安的时候,正是宋朝的禁军原本想履行与金国的和约去打辽国,但是由于国内爆发了方腊起义,不得不把部队从前线抽回,转而奔向南方镇压方腊起义的时候。是在这样一个时期。宋朝的主力部队连与金军的盟约都顾不上履行了,怎么可能在这时候派宋江这样一帮人去打辽国?那是不可能的。


水浒传与历史的史实 - 历史上真实的梁山起义


是不是当时辽国主动要进攻宋朝了呢?那更不可能了。因为辽朝在那个时候已经被金朝搞得四处冒烟、自顾不暇了,它怎么可能在这个时候还去进犯宋朝呢?所以这个史实是严重地被违反了。这就是瞎扯了。

书中描写宋江被招安之后,带领着梁山好汉打败了辽朝部队,那便更不可能了。辽朝部队的战斗力是很强的,宋朝的正规禁军都不一定能够每战必胜,一般是胜少败多。而宋江这支部队与正规的宋朝的禁军打那也是敌不过的,并不像《水浒传》里所说的那么厉害。就凭着他们这一帮人,能够打败辽朝的部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可《水浒传》中说的就打败了。

《水浒传》既然是这样大量地进行了虚构,与史实并不相符了,那为什么在群众还是流传得这么广,而且一直流传到现在?梁山好汉起义的事情为什么能够让施耐庵这样倾力地去进行加工。


水浒传与历史的史实 - 历史上真实的梁山起义


这是有原因的。这样一部书,之所以能够被这样地流传,与其成书时的社会现状、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当时的社会背景是什么呢?是社会动荡,奸臣当道,百姓无力反抗政府的压迫,因此很希望有人能够有这种胆量,这种精神。梁山好汉的故事,正好就符合了他们这样一种心愿。因此上,很多的百姓、民间艺人、文人,都愿意说梁山好汉的故事,写梁山好汉的故事,以此来发泄愤世之情。施耐庵写《水浒传》的时候,内心里也同样是有这样一种情绪的。他在书中有一首诗,就很明显的表现了这种情绪。这首诗是这样写的:“花石纲原没纪纲,奸邪到底困忠良。早知廊庙当权重,不若山林聚义长。”从这首诗的字里行间就能很明显地感受到,施耐庵是对现实社会奸臣当道这种现象极为不满,他意欲通过目己的笔,来抒发这样一种普遍的大众情绪,愤世情绪,所以这部书才流传得很快。


水浒传与历史的史实 - 历史上真实的梁山起义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这部《水浒传》里边所包含的故事在成书之前就已经广泛流传,独立成章。譬如林冲的故事、武松的故事、李逵的故事、鲁达也就是鲁智深的故事,等等还有三打祝家庄,智劫生辰纲,等等,都已经在民间艺人的口中或者笔下被加工得很精彩、很曲折了。这些故事都非常富有传奇色彩,抓人、有市场。凡是有市场的东西,自然就会有人拿着它大作文章,所以就流传得很快。施耐庵把它拿来作为小说素材,感觉到写起来也很过瘾。因此,这样一个声势本来不是很大的起义,就被宣传得声势非常之大了,就好像是在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非常浩大的起义之一了。《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就是这样的,它与真实的梁山泊义军起义距离相当之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