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在静中练,功在动里养—正确的太极拳练习不可不知的奥秘!

练拳这两个字,我们常听也常说。但是,养拳这个事儿却并不为人们所常知。如果说,练拳是惯性思维当中动的概念,那么养拳则是超出惯性思维范畴中静的属性。阴阳无偏才是太极。一动一静犹如阴阳而不得有缺有失,方为圆满。进而对人体的健康才会有更为实质的效应。

因此,王宗岳先师在“十三势行功歌”中就对此说道:“静中触动动犹静。”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里,一首一尾却都尤为显目的有一“静”字。足见“静”的重要性。所以,不明内静的动,则其动绝非太极拳的真动。

但从我国道家的宇宙观来看,天地间是没有绝对不动的事物的。这在现代科学当中也足以证明。那么,拳术当中的“静”岂不就是谬论了吗?此亦不然!我们说,天地间确实没有绝对不动者。但是,却有相对不动者。这在现代科学术语上叫做参照物的不同所导致的结果。因此,我所说的“静”就是拳术当中,相对于外部的动而言的。譬如,外部无论怎么变化,变动,但是内里却要相对保持一个镇静。而这不仅仅是指精神方面而言,还暗指中定的功夫。即所谓的:“磨转心不转”。

拳在静中练,功在动里养—正确的太极拳练习不可不知的奥秘!

就此,古代拳谱当中就提纲擎领的说道:“身虽动,心贵静。”其白纸黑字,言简意赅。进而证明,在太极拳的练习当中,动静是并存的。所以,我之所说没有半丝牵强附会之处!道理是这个道理,可我们很多的太极拳爱好者练了很多年太极拳却不知道身动的源头是什么。我说,是“意”啊!你想啊,如果没有意识的指令,身体肯定不会有相应的变动对吧?尤其,太极拳的动又是有着非常严谨的规矩要领,这自然就更加的需要意识的有序调动了。

我们练太极拳的无论你是否能够做到,但是却都知道有“用意不用力”这么一句话。其实,它要求我们的不是不用力,而是不用拙力。力拙则变化不灵,练拳就体现不出圆润。所以,必须要先从静态的“无极桩”当中进行内部的动态调整。外静则易于放松——动就得用力,用力就会紧张。所以一开始要从无极桩的静功当中做为入手的第一步。松则能练出脚下存根。脚下有根则稳,稳则如天平底座,如此式子的变化才无牵扯缠绊而妙趣无穷。而这些仍然是在意识在内部的动态当中才能得以成行的。

由上可知,“意”是动的无可质疑。这个“意”来自于哪里呢?通过现代的科学常识我们是完全可以认识到拳术里的“意其实就是来自于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所以,拳谱里有一句话叫做:“神为主帅”。由生理结构可知,这个神是不动的。

所以,拳虽然是动的,但其根本却是来自于内部的“静”。因此,内静的属性就赋予了外动的儒雅之风,文明之感。它充分的呈现了中华民族与人为善的优良传统,也极为符合文化,文明极被推崇的今天。所以,我说“拳在静中练”。那么,“功在动中养”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拳在静中练,功在动里养—正确的太极拳练习不可不知的奥秘!

我们都知道太极拳的本身非常的注重一个“度”字。“度”,在太极拳的术语当中也就是所谓的“无过不及”。这个“度”不仅仅是指拳术的本身在体和用当中的操持火候。还包括练习的时长。在古法当中,太极拳并不是傻学傻练的,而是非常的注意天人相应,天人合一。人体就是天地自然的缩影。所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界铁律在人体上也是要这样的。

那么,如果类似很职业化的在一天当中占用长时间的练拳,是不是就违背了人体生理周期规律?而且,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生活,工作等等因素也决定了超过一个小时的练拳都是基本不现实的。那么,我在这里就简单说一说大多数太极拳爱好者们应该怎么办。

或许有人会说,数量决定质量。但是,这个看似很赋有哲理,甚至科学道理的话却值得商榷与推敲。毕竟,没有质量的数量无非就是个数字。而在能够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练太极拳也不必过于追求数量和时长。因为,我们都是知道的,过犹不及!所以,我们要明白度的重要性和掌握度的深邃性。这才是练拳想实现预期效果的关键之一。

那么,练拳的时间如果不是很长是否又是不及,从而影响我们每个人想要达到的不同效果呢?当然!那么,怎么能够在过与不及的两端之间寻找到一个最佳长功点呢?

拳在静中练,功在动里养—正确的太极拳练习不可不知的奥秘!

无它!将之生活化,日常化——将拳理坚定的贯穿于平时的生活与工作当中。就可解决这个问题。而且还不耽误我们平时做任何的事。

怎么具体来做呢?咱们中国古代的道家讲究“行立坐卧,处处是功夫”。行立坐卧也叫四威仪。意谓人体四种状态的重要性。“行如风,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这是大家耳闻能详的武术谚语。但是,太极拳与之又是有所不同。

行。缓行最为倡导和适宜,因为有助于调气和养气。如果有急事而疾行,也要尽其可能的别提气。这样久了才会形成一种沉气的身体记忆。才能于突发事件当中沉得住气。能气沉丹田,腰才能为主宰。《心会论》说的很是明白:“腰为第一主宰,丹田为第一宾辅。”腰是太极拳应对外来之力时化发的关键。

立。早晨起来洗脸,要牢记松腰松膝。弯腰的时候,身体的重量要往两个小腿到脚上放。这样,重心随之也会发生位移的变化,以此保证上下,前后,左右的安舒。这是变相的练根。拳谱里说:“步以优为舒。”这样久了才会形成落地生根的身体记忆。是生成中定劲的必备条件之一。中定劲的形成来自于身法的中正,中正后面还有一个标准与否的衡量词:安舒。脚下不舒服,非真中正也!

坐。坐着工作的时候,头容自然正直,松肩含胸,松腰后靠,小腿尽量与地面垂直。这些都不会影响正常工作。能够实现这些则有助于气贴脊背,为形成背弓创造有利条件。拳谱对此说的很是明白:“身形腰顶岂可无?缺一何必费功夫。腰顶穷研生不已,身形顺我自伸舒。舍此真理终何极?十年数载亦糊涂!”

卧。躺下是解放身体四肢最好的方式。平卧的时候,两腿自然伸展,两手手心向下置于身体两侧。然后有意识的放长手指和脚趾向指(趾)尖方向的拔长伸展。这么做有助于往梢节“贯气”。通过“用意不用力”强化意识对身体内部气血的调配能力。

拳在静中练,功在动里养—正确的太极拳练习不可不知的奥秘!

以上这些日常里的注意事项都是极为符合拳理的,练拳的时候也正是如此去做的!而这么长久的坚持去做,看似没有练拳,实际却在练拳。但因为没有刻意的去练招式,同时还可分心做其它的事情,不耽误生活和工作等等。所以,我们管这种日常生活里的“动”称之为养。这么练练的就是功。

拳于静中练,功在动中养。这是太极拳本身就有的特性。只是在于我们怎么去理解和发现,并如何以更为广阔的视野和胸怀去对待。太极是一种理,适用于世间的一切。只要不偏离这个理而形成的法就没有一定的局限。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量体裁衣。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

拳在静中练,功在动里养—正确的太极拳练习不可不知的奥秘!

希望以上原创内容对您有益,文章若好,还请帮助转发。让您的亲朋好友受益。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善心厚德,天人祈福。谢谢。

欢迎大家关注,点赞,转发以及评论,把你想说的都写下来吧!

天下太极是一家,理虽同但法不一,各家各练法,传播正确练法练功不练招,请持续关注“太极的秘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