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老中醫」系列一:流派篇

《老中醫》這部電視劇編劇高滿堂在創作過程中凡涉及診病環節都極為謹慎,由於中醫涉及小方、大方、診脈、看病等諸多不同環節,同時又蘊含歷史、地理、哲學等多重元素,不僅兩次深入常州孟河走訪採風,還常年聘用兩位中醫顧問,劇中所涉60餘副藥方也全部在中醫典籍中有所記載,經過了歷史的驗證,對照劇中的藥方,觀眾甚至可以到藥房照單抓藥。“

話「老中醫」系列一:流派篇

中醫學界流傳有一句話:“吳中名醫甲天下,孟河名醫冠吳中。”孟河當地中醫盛行時,百餘戶的小村莊,僅中藥鋪就有十幾家。清咸豐時期,孟河醫名大振,遠近求醫者慕名而至,門前時常舟楫相接,以醫藥業發達而成為一個繁盛地區。赴孟河求醫者中,除了普通百姓,道光皇帝、慈禧太后、皇族都曾前來請醫。

話「老中醫」系列一:流派篇

孟河醫派是中醫學的一大流派,最具代表性的是費、馬、巢、丁四家,以他們為核心形成的孟河醫派,是近 300 年來逐漸形成的江蘇醫家一大流派,對祖國醫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孟河四大家與孟河醫派

孟河醫派醫家以費(費伯雄)、馬(馬培之)巢(巢崇山)丁(丁甘仁)四大家為代表,全國影響甚大。

孟河四大家取中醫經典之精華,熔各派學術於一爐,在認識外感病方面,宗 《傷寒論》之六經辨證,但又不拘泥傷寒方,師溫病衛氣營血理論,而又不墨守於四時之溫病,開創了中醫學史上嶄新的寒溫統一的學術風氣;在用藥方面,形成以 “醇正和緩”為宗,以“輕清簡約”為法的用藥特色。

話「老中醫」系列一:流派篇

費伯雄

出身世醫家庭,學驗俱豐,咸豐同治年間,以醫術聞名於世。曾為道光皇帝治好失音症,《清史稿》稱之曰:“清末江南諸醫,以伯雄為最著”。

其代表著作為《醫醇賸義》《醫方論》《食鑑本草》《怪疾奇方》等。

其治學既不拘執古人成法,又不趨奇立異,立論以和緩醇正為旨,治法以清潤平穩為主,善於通變化裁古人成方。其自制的 11 首治中風新方,總以實用有效為切要,對指導臨床頗有裨益。

話「老中醫」系列一:流派篇

馬培之

“外科尤絕,以內科成名”,治傷寒最為拿手。曾兩次為翁同龢治好頑疾,還曾因為慈禧太后治疾而名揚天下。著有 《外科傳薪集》 《外科集腋》等。

在內科方面,馬培之尤重調理脾胃,提出調營暢中、甘溫治痞、調補中宮等多種調治大法。用藥平和,反對濫用峻猛之藥。

在外科方面,馬培之主張凡業瘍科者必需先究內科,要 “既求方脈刀圭益精”,提出辨病精當、辨證精細,遣方綿密、用藥平正,同時注重調暢情志、迅速止痛等諸多學術觀點。

話「老中醫」系列一:流派篇

巢崇山

生於孟河著名醫藥世家,家學淵源,學驗兩富,擅長內、外兩科,尤精於能以刀針手法治療腸癰。治學宗《黃帝內經》,精通藥性,臨床注重調理脾胃,養護胃陰,推崇並善於運用喻嘉言學說指導臨床實踐。

著有《玉壺仙館外科醫案》,記錄治療頭部、五官等外科病例 43種、84案,總結了醫治外科融貫溫熱家言的臨床經驗。另著有《巢崇山醫案》《千金珍秘》。

話「老中醫」系列一:流派篇

丁甘仁

江蘇省武進縣通江鄉孟河鎮人。推崇張仲景《傷寒論》,臨證處方以六經辨證為綱。他認為把握六經分治準則是分析病情、辨證用藥的關鍵。於臨床內、外、婦、幼、喉科及疑難雜症無一不精,而在醫治外感熱病方面更卓有成效,主張傷寒、溫病學說統一。

提出醫生臨診時,要估計患者體質的強弱,要酌量病勢的輕重緩急,且應對患者的居處習慣、飲食嗜好等都要作適當的考慮。對病後調理及久治不愈的慢性疾病提出要注意脾胃,且著重指出治脾與治胃迥然有別,並推崇《葉氏醫案》中“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以及“太陰溼土,得陽始運;陽明陽土,得陰自安,以脾喜剛燥,胃喜柔潤”之論。

特別重視中醫學教育,於1917年創辦上海中醫專門學校,兩年後又創辦女子中醫專門學校,培養中醫人才,成績卓著。

孟河醫學緣起

孟河醫學緣起要追溯到明朝正德皇帝時,大臣費尚有棄官從醫,定居孟河,開啟了孟河費氏的醫學事業。費尚有窮究醫理,久之便以醫術聞名於世,並代有傳人。略晚於費氏,馬氏、巢氏也已有人從醫。加上孟河當地頗為有名的法氏、沙氏等較有影響的醫家,孟河醫派開始逐漸形成。

清道光、咸豐、同治年間,孟河名醫雲集,業務興盛,經驗成熟,學術思想日臻完善。舊時的常州、武進等府縣誌均有“小小孟河鎮江船如織,求醫者絡繹不絕”“搖櫓之聲連綿數十里”等記載。

費氏、馬氏在孟河醫界占主導地位,培養出了費伯雄、馬培之等傑出醫學家,巢氏亦有巢崇山等名震數省。各家醫學的發展,中藥鋪由此毗鄰而開,至今仍叫得上名的有將近十家。

清朝末年,由於戰亂,孟河地方經濟相對疲軟,加上孟河從醫者日益增多等原因,許多名醫紛紛遷往無錫、蘇州、上海等地,並掀起了一股孟河醫學的“東漸之風”。1883年,馬培之遷往蘇州,在住所和沭泰山堂藥店坐診,因聲名顯赫,坐診處門庭若市,居住之處,被稱為

馬醫科巷。

孟河其他各派外遷後也都有相當的發展,成為當地的名醫或醫學流派,並帶出眾多弟子,分佈至全國各省、港澳地區以及世界各地。

如今孟河連綿十幾家中藥鋪的盛況不再。費、馬、丁、巢四大家的舊宅,也是一番破落衰敗景象。一個能讓老百姓產生崇拜的醫派,肯定有非凡之道。孟河醫派四大家各有千秋的診療學術,造就了眾多名醫。

四大學術特色

用藥輕靈平正,處方和緩 各位孟河醫家都有這樣的處方用藥特色,如費伯雄以“醇正”“緩和”“平淡”為特色,於平淡中顯神奇;丁甘仁的處方亦以輕靈見長。

===精於辨證===

費伯雄能夠在複雜的病情面前做到“執簡馭繁”,是基於精準的辨證;馬培之有著“脈理精細”的美譽;丁甘仁倡導“良醫用藥,首在辨證”,僅以咳嗽為例,就有風熱咳嗽、傷寒咳嗽、風痰咳嗽、勞風咳嗽、酒溼咳嗽、痰溼咳嗽、虛損咳嗽、氣鬱咳嗽、氣喘咳嗽等十餘種辨證及施治方法。

===內外兼擅, 全科醫生===

馬培之精於外科,而以內、外、喉三科兼擅而稱著,主張外證需“內外同治”;巢崇山擅長內外兩科;丁甘仁師從馬培之,兼具馬氏內、外、喉三科之長,更有精深的造詣,被譽為“術精內外,望孚中西”的醫家。孟河醫家成為內外兼擅的全科醫生,是為民眾需求著想的務實選擇。

===不分門戶,博採眾長===

馬培之曾師從費伯雄,巢渭芳、丁甘仁曾師從馬培之,丁甘仁到上海行醫得到了巢崇山的推薦。費、馬、巢、丁四家不存門戶之見,傳承醫術而彼此提攜的高風美德,由此可略見一斑,至今仍有現實意義。

福利:《食鑑本草》

話「老中醫」系列一:流派篇

《食鑑本草》

孟河代表醫家注重食養,費伯雄所著《食鑑本草》將藥食結合,闡述了日常飲食的藥用價值,書中將 96 種常用食物分為谷、菜、瓜、果等十類,使患者做到“食養盡之”“不為食誤” 。

《食鑑本草·味》中援引《素問·生氣通天論》之說:“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提出“味能傷耗人之五臟,善養生者,以淡食為主”的觀點。避免鹹酸甜過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