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山河一寸血——抗战时期国内武装力量枪械图谱


本图展示的毛瑟C96型自动手枪就是一款极其经典的抗战手枪,由德国毛瑟公司于1896年设计定型,7.63mm口径,10发弹仓,起初由于射击不稳定,枪口容易弹跳没有被德国军队采购,而在中国战场却因为创新性的采用侧位射击方式而非常容易的化解了这一问题,从而受到欢迎。毛瑟公司累计向中国市场出口了70万支C96,并且还配置了20发弹匣改进款,专供中国市场。当时报价可是58两白银一支C96,并不便宜。

本图展示的汉阳八八式步枪,清政府引进当时毛瑟1888式步枪的生产技术和知识产权在汉阳兵工厂进行仿制生产的一款栓动式步枪,采用无烟弹药,7.92mm口径,弹仓配置5发,以漏夹形式装填。当年受限于国内工艺和原材料,仿制的枪管容易炸膛,因此在枪管外部还额外包裹了一层钢管,这种早期型号仿制品又被称之为“老套筒”,随后汉阳兵工厂进行了改进,不再包裹套筒,后续产品就称之为汉阳八八式步枪,又俗称为“汉阳造”。

本图为中正式步枪,巩县兵工厂在毛瑟1924式步枪基础上进行仿制生产,采用7.92mm口径,五发弹仓,单发单射,栓动式枪机,精度比较高,射击稳定。但是命令为二四式步枪,随后定型时改为“中正式”步枪。这种枪和98K算是近亲,枪管长度一致,不过中正式的枪栓为平直型,枪带后部接口在木质枪托的下方。


MP-18/28冲锋枪,这是德国在一战时期研发的冲锋枪,战败之后受到《凡尔赛条约》限制大量这种冲锋枪被转销往国内,成为当时国内军队中最有效的步兵班支援性火力。该枪配置20弹匣或者32发弹鼓供弹,采用9mm口径弹药,射速高,射程150米,由于枪管散热孔比较多,国内俗称为“手提花式机枪”,这种冲锋枪也应用到之后的抗日战争中,用来打击倭寇。

哈奇开斯M1922式轻机枪,这是中国军队在抗战期间使用的一款法制轻机枪,枪管口径比较怪异为8mm,导致后勤补给相当困难,况且这种轻机枪使用非常特殊的弹板供弹,配置15发和30发两种规格,结构复杂,保养相当麻烦,尤其是在战争期间弹药补给极其困难,国内兵工厂不生产8mm规格弹药,只能从国外进口。随着战争进程推进,这款轻机枪很快就被抛弃了。

除了哈奇开斯M1922式轻机枪之外,中国军队当时也从比利时FN公司进口了一批M1930型轻机枪,其实这就是勃朗宁BAR自动步枪在比利时FN的代工版本,7.62mm口径,20发弹匣供弹,自动枪机,国内基本上都是将其当做轻机枪来用,在这一点上,当时中国军队和美军一致,只不过装备数量要少的多。


还有一款很小众的轻机枪,这就是芬兰LS26型轻机枪,7.62mm口径,采用20发弹匣供弹,全自动或者半自动方式射击,射程400米,不过问题就是该枪太重了,高达9.3kg,此外射击过程中容易卡壳,稳定性比较差。但是国民政府进口了3万支LS26,不过由于倭寇政府的干预,最后到港的数量只有区区1200支,基本上算是聊胜于无了。

抗战中国内抗日武装最核心的轻机枪实际上是捷克设计的ZB-26式轻机枪,7.92mm口径,配置20发弹匣供弹,弹匣位于枪机上方,瞄准标尺则调整到弹匣左侧,有效射程1000米,结构可靠,性能稳定,战前进口了3万挺ZB26,之后国内各军工厂开始自行仿制,累计产量超过十万挺。

重机枪方面依然是以进口+仿制为主的装备模式,战前早期从欧洲进口的马克沁MG08型水冷式重机枪,国内兵工厂进行了仿制,定型为“民二四式”重机枪,在抗战初期面对倭寇九二式重机枪时具有压制性火力优势,在淞沪会战中往往两挺民二四式重机枪在街头形成交叉火力,就可以完全压倒倭寇的冲锋。


除了MG08式,国内当时还进口了美国勃朗宁M1917型水冷式重机枪,并且同样进行了仿制,命名为“卅节式重机枪”,仿制过程中冷却水箱使用了比较贵的黄铜材质,因此这种仿制版本又被前线战士称之为“老黄牛”。不过黄牛虽老,但是喷起火来,相当犀利,比倭寇手中的92式要猛的多。

其实在初期的正面战场上中国军队步兵轻武器与倭寇差距并不大,但缺乏炮兵、空中火力的支援,一旦遭受倭寇支援型火力打击,就会承受大的人员伤亡。如果所有抗日军队能够像远征军那样在印度得到全套美式装备,M1加兰德+汤姆逊冲锋枪+M2通用机枪+巴祖卡,那战果就完全不一样了,论战斗精神、战术修养、战场指挥能力,就会对倭寇形成全面性压倒优势,可惜当年国力比较差,要不然绝对干倒倭寇,不让倭寇踏入国门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