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明星”數據造假成產業鏈 泡沫的火熱何時終結?

【僑報記者粟裕北京報道】因某藝人用戶發佈的一條宣傳新歌視頻的微博,獲得了超過1億次的轉發,揭開了明星流量造假的大幕。近日,針對明星藝人“流量造假”現象,全國政協委員、國家一級演員鞏漢林在兩會上表示,演藝界也應針對流量造假、收視造假明星做一個徵信記錄,禁止此類現象變為娛樂圈的“生態化”。

刷流量3元轉發百次 虛假數據撐起空殼

近期媒體報道自媒體人為操作數據,直指某明星新歌微博轉發次數過億,以3.37億人的微博用戶比例來看,相當於每3人中就有1人轉發了該條微博。有網友表示,普通路人連蔡徐坤何時發行新歌都不知道,更別提轉發微博。經過調查後發現,很多流量都是造假“刷”出來的,已經稱為業界“常規操作”。

《僑報》記者在網絡搜索“微博刷量”顯示,多家傳媒公司都在經營刷微博、抖音等業務。該工作人員表示,發佈的微博博文閱讀1萬6元,而評論和轉發則3元100次。而在淘寶上,存在大量的賣家經營刷單和增粉的行為,30元即可增粉1萬。

該店家告訴記者,粉絲價格大致為殭屍粉10元1000個,真人粉分不同等級,價格從低級的10元500個到最高級的28元100個;轉發和點贊數價格差相對較大,有5元100個轉發點贊量,也有10元100轉發點贊量,流量明星光鮮亮麗的表象背後,呈現的一個個由虛假數據撐起的“空殼”。

“當前,水軍分成技術型和人工型兩種。”曾從事“水軍”業務,現在一家大型網絡公司從事技術工作的張明(化名)告訴記者,“技術型水軍”通過寫代碼、開發軟件等方法尋找網絡平臺漏洞,或通過自動化程序同時操控大量手機端、電腦端註冊賬號來實現“刷流量”的目的。

他表示,有些極端的情況下,還會通過“黑客”手段,批量盜取他人閒置或使用率較低的賬號進行遠程操作。在賬號主人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使用他們的賬號觀看視頻、點擊網頁或與某些社交媒體賬號互動。

根據《數字金融反欺詐白皮書》顯示,2017年中國黑產從業人員超過150萬人,年產值達千億元級別。網絡黑產讓各大平臺也頭疼不已,新浪微博也是深受其害,它宣稱已將微博轉發、評論計數顯示上限調整為100萬。針對刷數據現象中可能存在的違法犯罪行為,已多次向公安機關提供證據材料進行報案。

隨著各類平臺對自身技術系統與員工管理等多面實施“堵漏”,“技術型水軍”由於操作難度上升、效果下降,已漸漸成為支流。某知名藝人工作室負責新媒體推廣的郭女士向記者透露:“除了從外部刷,也有一些平臺的內部技術人員收了錢,可以直接操作數據”。

對此,微博調整了對微博轉發、評論計數顯示方式。調整後,微博轉發、評論計數顯示上限均為100萬,即轉發、評論實際數量超過100萬時,相應的轉發、評論數量均顯示為100萬+。

“流量明星”数据造假成产业链 泡沫的火热何时终结?

店家表示,不同質量的粉絲價格也不同。(截圖)

藝人營銷產業鏈發展 “5萬直接熱搜前三”

除了刷轉發和評論之外,目前微博搜索也已成為各大明星藝人營銷的一種常用手段,藝人宣傳王妮(化名)告訴記者,流量明星工作室為了確保自己家明星的熱度,往往都有專人負責這一塊的業務。藝人工作室策劃好一個具體的營銷事件,然後付費給娛樂號出文,通知職業粉絲鼓動普通粉絲點贊回覆同時控評,買熱搜上排行榜獲取更多點擊流量,最終入全民大討論階段完成營銷。

王妮表示,這裡面最核心的部分就是通過買熱搜來引發關注度,很多人已經習慣了每天通過熱搜來獲取每日的重點信息,“即使是和自己無關的事情只要排名靠前都會點進去看一看。這就是明星們最需要的流量和熱度,也是和商家談判費用的依據。”

一家營銷公司向記者透露,報價則以小時為單位,工作人員表示微博熱搜榜的收費標準,前三名收費5萬,前五4.5萬,前十名則需要付費4萬。收費會按上榜排名收費,上到哪個排名收哪個排名的費用。如果要包名次,價格則是上面的兩倍。”

另一家推廣公司此前的報價為實時熱搜,前三10萬,前五8萬,前十4萬。該報價也是一小時的價格,按照一小時10萬元的價格算下來,一天24小時保持在熱搜榜就是幾百萬。不過,真正推廣後卻不會按照這樣的方法計算,上榜一小時後,如沒有其他熱搜詞超越,就會一直在榜,該網站寫道:“包在榜一小時,但一般在上榜後會在榜很久,運氣好的話有的幾天、十幾天也是有的”。同時,在榜的時間還可以進行選擇,“時間段客戶可以選,一般早上效果比較好”。

此外,據業內人士透露,花錢不僅可以上微博熱搜榜單,還可以把已經上榜的熱搜“撤下來”。記者諮詢了數家微博推廣代理商,對方均表示目前不做微博熱搜服務,理由分別是“目前資源正在維護中”、“暫時不做該項服務”等。

除了熱搜,微博的其他熱門推薦也可以購買。包括熱門話題榜、熱門微博、名人熱搜榜、新建搜索詞、購買粉絲、點贊、閱讀數、討論人數等多項業務可以購買,報價也從幾千元到幾萬元不等。

由於微博方面自己在做熱搜榜的推廣和廣告,因此微博和代理商對業務的推廣存在衝突,這也是為何微博不願代理商進一步代理的原因。微博願意將推廣的業務自己來做,而非讓代理商從中分一杯羹。微博可以監測到人為刷榜的熱搜詞,並作出反應,有代理商直言,“微博那邊現在管得太嚴了,不好做。”

“流量明星”数据造假成产业链 泡沫的火热何时终结?

網絡大量充斥提供刷數據的公司、商鋪。(截圖)

“以愛之名”的粉絲流量 付費打榜投票

各種流量明星數據造假的事件,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狂熱的粉絲群體付諸實施的。一些粉絲不理智的行為,帶來了畸形的飯圈文化,嚴重擾亂了中國影視業健康有序的發展秩序。

一段時間以來,粉絲的關注可以帶來超高的身價、豐厚的回報,這也就成了整個演藝界不惜通過“刷流量”等手段博取眼球的內在動因。編劇汪海林表示,“流量藝人默許甚至鼓勵粉絲造假,已經在摧毀整個大眾娛樂行業了。”然而,不僅是粉絲默許,就連一些互聯網平臺,也在默許刷量這件事。

在某電視節上,摘得“最具人氣演員獎”的是一名“流量小花”,其主演的作品打敗了《白鹿原》《情滿四合院》《那年花開月正圓》等優秀主流電視劇。一些粉絲不滿該評選結果,去影視評分平臺給該“流量小花”兩年前主演的某電視劇打最低分1分。兩天內,該作品的評分從4.6分被拉低至2.9分。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這樣的事情實在是荒唐,平臺居然也支持這樣的粉絲集體刷評分行為,沒有進行技術攔截。這樣的做法是對作品的不公,也是對其他主創人員的不公。”

微博一名粉絲表示,粉絲刷流量和數據是為了讓自己的偶像有更多機會和平臺,所以會組織去刷流量。“微博賬號可以自己買,也可以加入打榜組織。”王宇(化名)就是一個追星族,每個月花300百塊錢給自己的“愛豆”打榜、投票是再正常不過的,他表示“願意看到自己的付出有收穫。”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孫佳山向《僑報》表示,互聯網時代,傳統的明星文化正在被新的粉絲文化所迭代,這深刻改變了以往影迷、歌迷只能單向仰望崇拜的傳統追星方式。新一代粉絲群體的消費能力更強、話語權更大,也更強調明星與粉絲個體成長的參與性、伴生性。他們喊著“不花錢不是真粉絲”的口號,在網絡上組織無數個應援站,在這其中難免存在著用各種造假方式刷流量、造話題、炒熱度等不當甚至不法行為。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粉絲文化日漸墮落是在長達十餘年的時間裡,經由選秀節目、社交媒體平臺、娛樂公司的共同推動,逐漸形成的。”文化評論人韓浩月認為,由粉絲組成的所謂“飯圈”,按粉絲投入多少,來進行有形或無形的分級,以鼓勵不問成本、不計代價地追星,使一些應援行為最終演變成“以愛的名義”違反社會規則和道德準則的“暴行”。他們人為地將明星與粉絲之間的文化聯繫一點點剝離,而簡單粗暴地推向金錢聯繫。

“流量明星”数据造假成产业链 泡沫的火热何时终结?

許多網友粉絲願意付費為偶像刷流量。(截圖)

“流量明星”形成閉環生產 專家:涉嫌反不正當競爭法

業內有分析稱,“流量明星”已經形成閉合生產,這個閉環由明星本人、經紀公司、製作機構、粉絲群體、銷售渠道、播出平臺以及產業鏈相關環節構成。央視新聞給出了一份名單,從榜單中的數據對比來看,發現這些流量明星的數據造假比例最高居然達到了驚人的80%。

2017年,艾漫數據開發的流量脫水功能上線,某“流量小生”社交平臺顯示的粉絲數為3074萬,經過月度脫水後,粉絲總量為123萬。據艾漫數據統計,近一年社交平臺有關娛樂圈的討論超過500億條,其中有60%都是水軍所為。這意味著,10條中有6條都是無意義的虛假數據。

北京盈科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陳曉薇律師向記者表示,“刷榜是一種新型的營銷模式,但流量造假如果超過了一定限度,有可能觸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中的法條。此外,如果在刷榜的過程中,利用木馬等侵入他人計算機,或者利用微博應用端口手段,非法盜取或控制其他人的賬號進行刷榜活動,則有可能構成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罪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

她指出,“一味迷信虛假數字,甚至以非法手段刷榜,為了刷流量捨本逐末,藝人不再鑽研演技、唱功,靠假流量接拍廣告走穴。新興企業不再創新,靠假數據吸引投資。長此以往,這種行為帶來的後果是破壞性的,中國的文化產業將被這些‘虛假流量’嚴重衝擊。”

互聯網專家吳純勇也表示,流量造假違背了誠信的原則。無論是收視率還是自媒體,它的本質其實都是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採取不同的方式,根據所謂的需求,來進行刷量。這樣一個不健康的產業鏈和生態鏈就慢慢形成了。

當數據造假成為一種產業,每個參與其中的人都因自身獲利而或多或少助長了造假現象的持續蔓延。在今年兩會上,不少文藝界委員代表呼籲,一方面除了市場和有關部門要加大監管力度,粉絲群體、演藝市場和平臺方都需要進行反思。如果只是追求眼前利益,而放棄創作真正有價值有品質的藝術作品,則所謂的流量數據將不過都是過眼煙雲。(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