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最好戰的2個國家,寧願打窮,也不收手,至今很多國家管不起

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句話放在國家層面也同樣適用,畢竟實力強大的國家總喜歡優秀的隊友。然而有兩個國家,身處在繁華富裕的歐洲,但是卻很貧窮,國家亂得一團糟,寧願打窮,也不收手,至今很多國家早已管不起。這兩個國家一個是烏克蘭,一個是摩爾多瓦。那這兩個國家為什麼如此貧窮呢?其中究竟有何原因?

歐洲最好戰的2個國家,寧願打窮,也不收手,至今很多國家管不起

說到烏克蘭大家可能不怎麼陌生,位於東歐平原,國土面積雖然只有60萬平方公里,但是卻擁有世界四分之三的黑土地,被譽為歐洲的糧倉,是世界第三大糧食出口國。蘇聯解體時繼承了蘇聯三分之一的軍工產能,不僅可以生產常規武器,甚至還可以生產核武器和艦母,並且烏克蘭煤鐵資源豐富。可以說擺脫蘇聯控制之後的烏克蘭經濟應該是蒸蒸日上才對,然後恰恰相反,烏克蘭卻逐漸落後。

歐洲最好戰的2個國家,寧願打窮,也不收手,至今很多國家管不起

自從蘇聯解體後,烏克蘭經濟便迅速衰退,當地人的生活很是艱難。而烏克蘭的經濟改革從一開始就是錯的,改革的最初幾年,由於推行激進的貨幣主義改革方針,機械模仿俄羅斯的“休克療法”,使烏克蘭的經濟急轉直下,通貨膨脹創下了世界紀錄,生產下滑幅度為前蘇聯各共和國之首。到1994年的時候,烏克蘭的GDP比蘇聯解體前縮水了三分之二,多數國民陷入貧困。

歐洲最好戰的2個國家,寧願打窮,也不收手,至今很多國家管不起

一直到上世紀末,在大多數獨聯體國家的經濟開始復甦時,烏克蘭的經濟下滑仍未停止。再加上沒有很好的利用自己的地緣優勢,既想依賴美國又想投靠俄羅斯,這種行為引發俄羅斯惱火,繼而收回克里米亞。後來烏克蘭為迎合美國,自願放棄核武器大國地位,大大降低了自身戰鬥力,導致現在烏克蘭內外交困,居民收入水平直線下跌。

歐洲最好戰的2個國家,寧願打窮,也不收手,至今很多國家管不起

第二個國家是摩爾多瓦,摩爾多瓦是個小國,面積只有3.38萬平方公里,人口356萬,在很早以前摩爾多瓦和羅馬尼亞是一個國家,後來沙俄擴張把摩爾多瓦並在了俄國,後來被併入蘇聯。為了改變當地的人口結構,蘇聯開始向摩爾多瓦大量移民,這些移民過來的斯拉夫人多數集中在德涅斯特河右岸,而這一舉措也為摩爾多瓦以後的內戰埋下了伏筆。蘇聯解體之後,就國家的走向問題,摩爾多瓦國內分成兩派:德涅斯特河左岸的傳統居民傾向於西方的道路,願意一切向歐美看齊;德涅斯特河右岸的斯拉夫移民則更親近於俄羅斯,兩個團體爭論不休,至今還在打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