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丨程方平:班級在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的意義和價值

推荐丨程方平:班级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意义和价值

推荐丨程方平:班级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意义和价值

在中國的學校中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不僅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因為,民族和本土的文化傳統對於教育的影響是深廣和有效的,在全球化、標準化、一體化的背景下,也是保持民族自信、堅持走中國道路的重要保障。

具體到中小學校和班級,相關的實踐探索直接關係到文化傳承的效果,所以,特別需要加以關注和研究探索。

在中小學之中,班級是最基層的單位或群體,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像個家,後來到初、高中更像一個小社會。因此,其很符合與對應中國傳統的教育邏輯:由近及遠、由己及他、由親及疏、由淺入深、由小到大、由家至國、由術及道等等。

而作為教育者的教師,在開始時很像父母,到後來更像是導師、榜樣和朋友。在這樣的環境和氛圍中,教師和學生、學生與學生的關係是可以轉化和調整到最適宜的教育狀態,而不會僵化、生硬地陷於簡單對立的氛圍之中。

與以往過於關注學科教學內容的學校教育不同,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更強調所學知識、所養習慣、所崇志向與日常生活、未來生存與發展的關聯,因而也更切近教育的本質和教育改革的整體目標。

而在傳統文化中積澱下來的思想、方法、道德、倫理、知識、技能、經驗等等,都能幫助班主任教師更有效地做好班主任工作,並可由此充分體現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在教育方面的重要意義和價值。

01

所謂思想方法,不僅是指班主任和教師的教育、教學方法,也包括學生的學習方法、與同學相處的方法、學以致用的方法、觀察和分析世界的方法等。而這些思想方法,都來源於中國的智慧、中國的哲學,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和主幹。

比如,中國的傳統哲學強調事物的整體統一、相互轉化、普遍聯繫,而不是過分地細化和割裂問題,更不是靜止地、孤立地看問題。如果在一個班級中,班主任和學生都用這樣的思想方法作指導,就不會出現極端的狀況,而能有效地建構整體和諧的班集體。

依據中國的傳統教育智慧,班級人群的構成複雜、水平不一併非壞事,而是正常的生態表現,也與未來真實的社會生活更相近。在一個班級中,男生與女生、學優生與學困生、城市生與鄉村生等,以及學生在習慣養成、性格急緩、身體強弱、智力高下等方面的差異,都是常態,都有積極的建構、轉化和互補意義。

即便是學習成績不好、經常違反紀律、甚至被認為是“屢教不改”的問題學生,也一樣有他(她)的獨到之處,比如說這類學生能吃苦、體育好、抗挫能力強、受得了委屈、講哥們義氣、敢於說明自己的想法等等,一旦教育得法、時機得當、使之對班級產生責任感或認識到自己的價值,是能促其發生良性轉變的,而這類轉變的價值是非同小可的,正如傳統的說法“浪子回頭金不換”。

再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一個乖孩子,學習很好、很聽話、一直受表揚和鼓勵,但是對集體的事不關心,與同學缺少真誠的交流,不敢坦陳自己的觀點,一旦覺得自己的利益和名譽受到威脅就受不了或做出極端的行為,這些年此類情況曾出現過很多,是很值得關注的一類問題。

作為班級組織,學生的複雜構成應是常態,教師和學生也需要有平常之心。在班級和每一個學生的發展中,都有無限的變化可能,都有無限的教育機會。

根據中國傳統的教育理念,也根據現代教育對團隊(共同體)作用的關注,都十分看重學生個體在群體中接受正確影響、向積極方向轉變的重要作用,而不是把學生簡單地分為優劣或三六九等區別對待,固化班級中的消極元素,給教育的充分開展帶來限制。

進入21世紀後,在學校教育中,學生之間的相互影響,以及班集體的“社會”影響等,相對於教師和家長的說教、社會和媒體的影響等,對學生個體的發展變化有著更趨強化和明顯的重要作用。

在中國的學校中,班級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中國的學校教育也更注重班級的教育作用。營造良好的班級文化,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組成協同的班級群體,都是傳承優秀文化,對每一位學生進行良好環境影響最重要的基礎。

班主任在接手一個班級時,這個班很可能是“弱班”“亂班”,其主要原因是班級沒有凝聚力、沒有集體的願景目標、沒有良好的班級文化和氛圍。而要建設和營造良好的班級文化和氛圍,就必須通過全體師生的討論與思考,確立班級自己的文化追求,並儘可能形成共識。

特別在中小學階段,學生的道德思想與行為習慣還沒有定型,教育的空間和機會都比較大、比較多,僅靠教師的教導,影響是有限的,而若使每一位學生在具有良好文化的班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感受到有責任、被信任,所有的學生就都會進步,並不斷改善自己的境遇。

02

中國傳統文化對人的發展、變化有比較豐富、多元的教育經驗,如“因材施教”“教學相長”“推己及人”“知行合一”“德藝雙馨”“嚴己寬人”“以身作則”“獨立思考”“捨生取義”“道不遠人”“蓬生麻間不扶自直”“由淺入深由近及遠”“人人可以為堯舜”“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且仍能在現代繼續發揮教育教學的指導作用,並符合現代教育的基本原則和重要規律。而踐行這些重要的傳統教育思想,又是對傳統文化教育價值的現代印證。

近代以來,在外來教育思想的影響下,中國的教育從形式到內容都發生了重要的,甚至是本質上的改變,甚至連表達教育教學思想或認識的感受形式都明顯地“西化”了。

我們並不否認開放思路和對外學習有積極的意義和價值,但發展到已經幾乎全盤西化而不自知、不自覺,不顧中國的具體情況而習慣於“言必稱希臘”,就會使中國的教育教學脫離實際、水土不服。

在中國依然保留的教育傳統中,班級組織和班主任制度是極為有價值的,既符合現代教育的規模化、標準化特點,又能融合中國教育傳統的群體、社會、環境、責任等意識。如果結合得好、運用得好,教育效果也會更理想。

西方的文化和教育傳統多強調競爭、排他、個體價值、以鄰為壑,在形成團體與社會時,衝突與不和諧成為常態,一些人的發展是以犧牲另一些人的利益為代價的。在其進行的教育改革和探索中,已經意識到這些問題的嚴重性,並通過倡導“合作學習”“團隊精神”“發展共同體”等加以改善。

中國的傳統教育和文化則強調共贏、互助、和諧、發展,使個體的發展基於整體發展的基礎之上,形成水漲船高的總體態勢,受益的是所有人。

作為由“家庭狀態”向“社會狀態”的過渡和轉變,班級建設是應該有階段性目標和要求的,是需要用傳統文化和現實社會規範中相應的知識與方法影響所有學生的。

比如在開始時,應特別注意從小事做起、從淺顯的知識學起,任何學生為班級和同學做的點滴工作,都應該被認可、被尊重,要使每一位班級成員都能看到自己的價值和他人的優點,意識到人人都是班級文化建設的支撐點和增長點,都能講明道理,成為正能量產生的源泉。

給予這樣的努力,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就成為班級文化的豐厚根基,傳統文化的弘揚也能據此平臺而發展與踐行。

03

我們所說的“班級在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的意義和價值”,更須關注的是如何根據班級自身的特點學習和借鑑中國傳統的道德、智慧和方法,而不僅僅限於課程學習和學校的整體安排。

由於班級成員的構成是隨機和複雜的,所以各成員的家庭、社會、閱歷等背景也大不相同,所能連接和利用的資源也不可限量。如果善於挖掘和利用,班級建設中的許多問題都能迎刃而解,班級發展就會左右逢源。

比如,一般知識的學習及傳統文化的學習,內容是可以多種多樣、因地制宜的,既可以專注經典的閱讀,也可以通過具體的生活經驗感受。而後者對學生的影響更直接、更具體,效果也會更好、更明顯。

近年來,一些學校和班級利用家長的資源,開設了地方戲劇、地方歷史、地方工藝美術、地方著名人物和歷史遺蹟等方面的講座及訓練活動,幫助學生從切近的生活中體驗真實的本土文化傳統。

不管是讀經典,還是對具體傳統的體驗,目的都是一個,就是要讓學生從自身的感受中意識到自己是中國人,有中國傳統的血脈,知道中國的傳統道德智慧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生存與發展,找到追求幸福的正確方向。

我們之所以要探討班級在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的意義和價值,就是要讓班主任和以班級為單位的學生個體和群體意識到,每個人的發展僅靠被動地受教育是效率低下的,如能發揮積極主動的作用,意識到班級的價值和潛在力量,就可以挖掘出所需的一切資源,為理想班級的經營奠定重要的基礎,促進班級理想地發展。

直至當下,關於如何在學校傳承和弘揚中國自己的優秀傳統文化,認識還是極不清晰的,在不少地方,還只是把傳統文化看成是一類知識,甚至僅侷限在傳統“蒙學”的部分內容中。

中國的傳統文化不僅博大,而且精深,更重要的是體系完整、方法明智,可將具體的生活經驗和人類的終極追求緊密關聯,對個人、對社會、對人類和環境等都有整體的關照,為專業的學習和理想的追求都提供了開放和創新的無限空間,是各級各類教育,乃至終身學習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重要資源。

與西方教育過於強調分科、分層、個體價值的支離方法不同,中國的教育更為關注個體人的全面發展與群體的和諧共贏。

僅從這一角度看,中國的傳統文化學習不僅是中國學校班級建設的最佳選擇,同樣,在學校教育中學習和踐行優秀的傳統文化,也是對傳統文化現代價值的最好、最有說服力的實證。

只要我們的校長、班主任真正意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功用與價值,中國的教育就可以為全世界提供最具本土和民族特點的有效教育經驗,中國教育質量的提高也就有了最基層切切實實的實踐支撐。

近年來,教育界和全社會已經越來越意識到,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教育質量真實的提升,不僅要有相近的思想和適宜的政策做引領,更需要在教育的最基層,即具體的學科教學和班級工作中下功夫。

從幾近全盤西化的狀態轉向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班制宜的常態,重新嵌入我們的傳統文化及其教育智慧,不僅是當務之急,更關乎未來長久、穩定、和諧、高效的發展。其意義和價值均十分明顯,並需要做深入持久的研究與實踐。

總之,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不能僅僅停留在喊口號和理論研究上,更重要、更有說服力、更居創新潛質的探索將來自教育實踐,尤其是學校的班級工作實踐。這是中國教育發展的使命所繫,也是中國教育質量提升的關鍵所在。

推荐丨程方平:班级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意义和价值推荐丨程方平:班级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意义和价值

欄目:理論與實踐

MOR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