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分解密:古代诗文阅读

提分解密:古代诗文阅读

高考即将来临,你的语文还停留在60分左右吗?学会这些,让你语文提高30分。

很多同学都说,最后一个月,语文没有提升空间了,还是背一背诗词,记一记成语,期待不要失去那固定的10分吧。

难道语文真的就只有10分的提升空间了吗?

NO,学会这些做题技巧,让你语文再次提升30分。

下面我们就以全国卷为例,来针对每道题谈谈我们的小技巧,小偏方。这些“小偏方”含有一定的概率性,不保证百分百正确,只适合你在不理解题意,没有思路的情况下祝你一臂之力,如果你掌握了相关题目知识,不建议使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9分)

全国卷一般设3个选择题(9分),一个翻译题(10分)

第一:文言文最后一道题

一般考查的是内容归纳、概括文意的题,这个题实质上可称为“文言文的白话译文”,它对人物、对全文内容、对事件的分析都十分清楚明了,我们可以优先阅读这道题题目,然后带着问题粗读原文,在原文中找到选项出处然后对比。

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有: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凭空添加,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关系等。所以,我们答题时注意“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差别和重点词语的翻译,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言中经常省略主语,所以注意辨析省略主语。

如:全国一卷第6题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條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 孙傳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从效用角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C. 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官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D. 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謚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技巧分析】选项C对应原文“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选项“杀二宦官”,混淆人物,错误。

再如:全国二卷第6题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项是( )(3分)

A. 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立下为国杀敌、求取功名的志向;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

B. 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戴。在瀛州刺史任上,他声名远闻,屡受嘉奖;炀帝时,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愿者达数百人。

C. 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D. 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不置产业;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

【技巧分析】选项C强拉因果,错误在于“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因果关系不存在,通过前文“后怒解”表明皇帝不在生气,所以“以致”前后的因果关系不存在。

第二,文言文的第一题是断句,做此题时,可根据一些特殊字词利用排除法效果甚佳,做题时注意句中的

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文言实词、句子结构等断句,注意一些经常用在句首和句尾的虚词和句式的对称,但主要好要看陈述对象的变化和事件的变化。简单罗列如下:

①人名:一般在人名前可断,地名、官职名一般在其后可断。

②虚词:句首常有“而、与、乃、其、所、为、焉、以、因、于、则、之、盖、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于、至若”等虚词;句尾标志词有“也、乎、焉、矣、耳、哉、与(欤)”等虚词。

③名物:名词和代词常作主语(句首)和宾语(句尾)来断句。还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官职等方面的知识。

④实词: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

⑤结构:利用固定结构的成对搭配性及位置的相对固定性,如有些关联词常常能承前启后,它们前面一般可断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

⑥修辞:为使文章达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古人写文章经常运用对偶、排偶、顶真、层递、反复等修辞技巧,如果以此特点为依据,其准确性更高。

如:全国一卷第4题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 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 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罝/

C. 宣和末/髙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 于中国无丝毫之益/ 宰相谓其所论/同苏拭奏/贬蕲州安置/

D. 宣和末/髙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罝/

技巧分析】A项正确,“高丽入贡使者”句意不通,排除CD,由于主语承前省略,可知“(宰相)被贬至蕲州安罝”表述错误,排除B。

宣和末

(年日)/高丽入贡/(名词)使者所过(宾语)/(省略主语)调夫治舟(名词)/骚然烦费/(人名)(实词“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表转折)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官职)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承前省略主语)奏贬蕲州安置/

如:全国二卷第4题

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场/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B.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场/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C.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场/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D.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技巧分析】D选项正确:开头“会周师定淮南(地名)/(虚词)所住白土村(所字结构,不宜拆分)”,据此排除AB,中间断句“数见军旅护儿”讲不通,护儿人名前应断,排除C项。

“会周师定淮南(地名)/(虚词)住白土村(所字结构,不宜拆分)/地居疆场(并列)/数见军旅/(人名)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虚词)开皇初(年日时间)/宇文忻等镇广陵(地名)/平陈之役/(人名)护儿有功焉。

第三,文言文第二题一般是考查文学常识

全国卷文言文的选文是人物传记,那主要的常识是古代的一些

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理解、朝廷的官职、礼仪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

做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如果实在的选不出来,那么一般影视或小说中涉及最多,最常见的一项错误的几率越大,主要是迷惑考生。越是生僻的知识正确性可能性越大。

如全国卷一第5题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 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技巧分析

】D项“太子”一词我们经常在古装电视或者小说中看到,接触的比其他的较多。

如:全国卷二第5题:

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 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 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 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技巧分析】BD项相对生僻,AC两项拿捏不准时,一般C项在影视和小说中出现的概率多些,选C。

第四,文言文最后一个题是文言文翻译。

很多同学看到这样的题目就直接空白,其实只要我们把“朝代、年号、人名、地名、书名、器物名、官职”等词语保留,把单音节词变成双音节词,适当调整下位置,也可以拿到一部分分值,总之就是“先把会翻译的、接近现代汉语的翻译过来,实在不会的抄上也可以多少拿到一些分数,千万不要留空白。”

如:全国一卷第7题第(1)小题:

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技巧解析

我们能够很容易的把“吾”“君”“帝”大概意思猜到,“中国”“异姓”等词可以直接保留,“唯”“死”如果知道“唯”是“只”,“死”是“以此为死”更好,不知道的话直接按现在的意思翻译也可以拿到一部分分值。

比如有的同学的答案是“我唯一知道我的君王在中国可以当皇帝,假如要立异姓,我当然就要死掉。

”这样也可以拿到2到3分。

(二)诗歌鉴赏

第一,古诗鉴赏表述(答题模式):这首诗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第二,常见知识简介: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语言特点有: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等。

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意象有: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爱国热忱等。

作用: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

特别注意:看注解,看题目,看作者等有效信息 ,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诗最后两句一般是运用议论、抒情,是诗的主旨和意境所在。了解诗题、描述、议论、抒情一致。

如:全国卷一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诮简要分析。(5分)

技巧解析】该诗通过描述景物考查表现手法:答出描写出于想象的表现手法给3分;进行简要分析的,给2分。

【答案】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的一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技巧解析】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第二问考查尾联对抒发情感的作用。

【答案】第一问(3分):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忧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

第二问(3分):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于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答出深化主旨给2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