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黨課」延安馬列學院的黨性教育

「微党课」延安马列学院的党性教育

「微党课」延安马列学院的党性教育
「微党课」延安马列学院的党性教育

1939年7月,劉少奇在延安馬列學院的重要講演《論共產黨員的修養》

1938年創辦的延安馬列學院,是中國共產黨創建的“第一所攻讀馬列主義理論比較正規的學校”。馬列學院學員特別珍惜戰時環境中彌足珍貴的學習機會,他們都比較一致地認為:此時期受到的黨性教育對自己一生影響深刻。

精彩的黨性修養報告

延安馬列學院開設的課程中,黨的建設最受歡迎,原因是其中關於黨性修養的專題報告非常精彩。

當時陳雲是中組部部長,他在馬列學院做的專題報告是《怎樣做一個共產黨員》。馬列學院的學員特別推崇這門課。很多學員在幾十年後回憶時,都提到陳雲的這堂黨課,對陳雲講共產黨員奮鬥到底印象尤其深刻。陳雲課上說,每個黨員入黨宣誓時都表示自願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到底,“到底”究竟是什麼意思?用上海人的話說,就是“翹辮子”。舉例來說,顧順章、張國燾就是沒有到底。監獄叛變、戰場逃跑、受金錢美女的利誘等,只想到個人的得失進退,就不能到底。

劉少奇《論共產黨員的修養》這一闡述黨性理論的經典篇章就是在馬列學院演講稿的基礎上整理而成的。劉少奇講了共產黨人為什麼需要進行黨性修養,怎樣進行黨性修養,怎樣和各種錯誤的思想意識作鬥爭等。原中國大百科全書副總編劉雪葦回憶說,聽劉少奇講修養,最深、最刺痛他的一點,是糾正了他“絕對主義”的毛病,他還為此在小組討論時做過心情激動的檢查。

作為馬列學院負責人的張聞天也做過黨性修養的報告,報告的題目是“論待人接物問題”,講的不是一般的人情交往,而是講一個共產黨員如何站在馬克思主義立場上,從團結最廣大人民群眾參加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這個大局出發,處理人和人的關係,以及這一過程中應該具備的修養。

討論辯論中堅定信念

馬列學院的教學以自學為主,學院儘可能提供學員接觸各種思想、各種觀念的機會,閱報室公開陳列包括國民黨頑固派報刊在內的各種觀點的讀物。熟讀各種觀點後,便就其中的一個或幾個問題開展辯論會。在各種聲音的交鋒和碰撞中,學員更清楚地認識到馬克思主義、新民主主義的科學性,更加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

除了學習討論,民主生活會也是學員錘鍊黨性的重要時機。學院每週都要利用一個黨日來開展民主生活會。支部成員全體參加,往往是老同志帶頭髮言,檢查自己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的優缺點,優點受到表揚,缺點受到嚴格的批評。當時批評與自我批評也有一些偏差,比較容易扯到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上,比如批評節省用肥皂、牙膏,用不完也不給別人,還上綱上線。這些情況反映到院長張聞天那裡,他聽了之後說,為了肥皂、牙膏開生活會,使大家眼光不是放大而是縮小,使同志關係不是密切而是緊張,這樣的會沒有必要開。糾偏後的民主生活會更加科學,更注重從思想表現、道德節操、政治立場等關涉黨性的方面去展開批評與自我批評,參與其中的人也更能坦然地面對批評,修正提高。

聯繫實際深入調研

實踐是鍛鍊黨性的重要途徑。在邊區開展的大生產運動中,馬列學院的老師、學生,不分男女,或上山開荒或參加其他勞動。很多知識分子出身的學員,在生產中增強了自己的勞動觀點,更養成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作風,這成為他們後來戰勝困難、直面挫折的強大精神利器。

延安整風前夕,毛澤東大力提倡調查研究,號召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為響應這一號召,馬列學院組織學員成立研究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國際等方面問題的研究室。同時,開展兩個方面的調查研究,一是派學員至陝甘寧邊區政府各廳局,對農業、工業、商業、財政、金融、教育等情況進行周密系統的調查研究,提高實際知識水平,給中央提供有關參考材料;二是組織去前方根據地,做農村實地調查,研究各階級動向和土地、生產情況。調查研究使學員更接地氣,瞭解實際,真正做到了理論聯繫實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