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量最高的大型軍用運輸機生產廠,在這個中亞國家

6年前,我國首款自主研製的大型軍用戰略運輸機運20實現首飛,並於2016年正式列裝。綜合各方面的消息,目前已有20至30架運20投入現役,以此推算,運20的年產量約為5至8架。

產量最高的大型軍用運輸機生產廠,在這個中亞國家

當今世界上的絕對軍事霸主美國,其裝備數量最多的大型軍用戰略運輸機C-17於1993年開始服役。C-17總共生產了279架,生產高峰期為2002年至2009年,每年都生產了16架。

不過,迄今為止,世界上生產數量最大的大型軍用戰略運輸機,還是蘇聯/俄羅斯的伊爾-76系列,其總產量達到900架以上,甚至超過了世界上其他全部大型軍用戰略運輸機數量的總和。目前,俄羅斯的烏里揚諾夫斯克航星SP工廠仍然在少量生產最新型號的伊爾-76。

不過在以往的年月中,伊爾-76的主要生產廠家既不在俄羅斯,也不在航空工業基礎雄厚的烏克蘭,而是在中亞小國烏茲別克斯坦!說是小國,擁有3200萬人口,近45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的烏茲別克斯坦也並不小,只不過其人口數量相較於中、印、美來說只是個零頭,國土面積亦不如前獨聯體的哈薩克斯坦、烏克蘭,至於工業基礎和經濟實力,則是不折不扣的小國。

產量最高的大型軍用運輸機生產廠,在這個中亞國家

烏茲別克斯坦

然而,就是這個中亞國家,其首都塔什干曾經擁有前蘇聯最大的軍用運輸機制造廠——契卡洛夫飛機工廠。這家工廠的主要任務,就是生產伊爾-76。自1978年開始生產首批量產型伊爾-76,到蘇聯解體時,契卡洛夫飛機制造廠已經制造了大約700架伊爾-76,正常每年生產50架,高峰期達到每年70架以上。這也意味著,每週就有一架伊爾-76從契卡洛夫飛出,4年時間即可裝備今天的俄羅斯空軍遠程運輸機隊(目前俄空軍裝備有17架安124重型運輸機,約200架伊爾76大型運輸機)。

產量最高的大型軍用運輸機生產廠,在這個中亞國家

俄羅斯伊爾-76運輸機隊

不過,這種空前強大的生產能力隨著蘇聯的解體迅速下降。一來是紅色帝國的瓦解使得其主要繼承者俄羅斯無力維持龐大的戰爭機器,軍費直線下降,大批裝備或封存或退役,有些甚至直接遭到荒廢。二則是原有非常完整的航空工業體系被打破,人才流失,零件生產供應也出現困難。

產量最高的大型軍用運輸機生產廠,在這個中亞國家

契卡洛夫飛機工廠中尚未完成建造的伊爾-76

在蘇聯解體後的前幾年,契卡洛夫飛機制造廠還一直在勉強維持生產伊爾-76,但是到了1995年時工廠的生產工作完全陷入了停滯狀態。

產量最高的大型軍用運輸機生產廠,在這個中亞國家

契卡洛夫飛機工廠中擱置的伊爾114

契卡洛夫飛機制造廠原本有一次絕好的起死回生機會:2005年,中國向俄羅斯訂購了34架伊爾-76MD軍用運輸機和4架伊爾-78MK空中加油機,飛機由契廠製造,當時合同的總價值達到96億人民幣。按照合同約定,俄羅斯應於2007年開始向中方交付首批飛機,2012年交付完畢。

但是,合同雖然簽訂了,但已大面積停產達10年之久的契廠卻無法快速有效地恢復伊爾-76的生產能力。拖延之下,恢復生產能力的困難越來越大,成本也越來越高。契廠便以如果按照協議價格為中國生產伊爾-76,會造成4億美元虧損為由,拒絕與俄羅斯國防產品出口公司簽署生產合同。後來,俄羅斯將中國支付的訂金用在了伊爾-76運輸機的生產線搬遷和復產工作上,在俄境內重建了伊爾-76生產線履行部分中方訂單,但進度同樣非常慢,中國無奈只能將合同變更為採購D-30發動機,這批發動機被用在了中國空軍現有的伊爾-76以及轟-6轟炸機上,而運20和轟-6K,則使用的是D-30的最新型號D-30KP-2。

產量最高的大型軍用運輸機生產廠,在這個中亞國家

D-30發動機

由於失去了最後的救命稻草,契卡洛夫飛機制造廠於2010年破產。縱觀當今世界格局,除非發生冷戰時期那種空前尖銳的大集團對立,否則,不可能再出現有如契廠那樣年產50至70架大型軍用戰略運輸機的盛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