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石像生,你了解吗?

在许多的陵园景点,人们往往会看到一些高大的动物,如大象、狮子、骆驼和马,有的却不知其名。有的历经千百年的风雨沧桑,显得古老斑驳,甚至辨识不清,给人一种神秘感;有的是现代或当代所雕刻的,比较清新。其形象有的高大威猛,令人敬畏;有的线条粗犷,极尽威风;有的雕刻细腻灵活,形象逼真,逞跃跃欲动之势。

南朝石刻,是南朝皇帝王侯陵墓前的神道石刻,距今有1500多年的历史。

对于石像生,你了解吗?

如果我们只是去游玩看看热闹,不解其意,则失去了它们应有的文化艺术欣赏价值,尤其是对于那些懵懂的小孩子。假如在带着孩子们游玩的同时,帮助他们了解了这些石刻形象的文化含义,会是多么有趣又有意义的事啊。

对于石像生,你了解吗?

明荒王陵神道

以上图为例,这是山东邹城市明代鲁荒王陵神道两侧的石像生列阵。所谓石像生就是帝王重臣陵墓前安设的石人、石兽,统称石像生,又称翁仲。“翁仲”是秦始皇时期的一名威猛之士,名阮翁仲,他身高马大(1丈3尺),颇具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气势。秦始皇令翁仲为将,镇守临洮,威慑匈奴,使其不敢进犯。翁仲死后,秦始皇铸其铜像,置于咸阳宫司马门外以示威慑。据说匈奴人来咸阳,远见该铜像,还以为是真的阮翁仲,不敢靠近。鉴于“翁仲”的威力所在,后世便将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大型动物石刻作为仪仗銮驾的替身,护卫帝王将相的亡魂,同时也成了陵寝的装饰和点缀。这便是石像生的由来。

据《史记·霍去病列传》载:“冢上有竖石,前有石马相对,又有石人”,可以说,最早立石像生的墓应该是霍去病的墓。秦汉时期的石像生大体上承袭了霍去病墓的形式。

后来的历代帝王修建自己的陵墓时,也都以石像生排列在神道两边,作为陵前装饰,更为重要的是用其显示帝王无上的权威和地位。

对于石像生,你了解吗?

明孝陵神道

对于石像生,你了解吗?

明十三陵神道

对于石像生,你了解吗?

例如在明朝时期,凡是举行大典的时候,除文武百官及军事仪仗排列两侧,还将人工驯养的狮子、大象等动物装在笼里,放在御道两旁,以壮皇威。皇帝死后,需要相同的排场,所以就在陵前设置了石像生。

到了唐宋时期,国家实力,国土面积大大增加,帝王将相的墓葬制度进一步完善起来,石像生列阵中又增加了文臣武将、外国使臣、侍女等造象。

对于石像生,你了解吗?

这些石像生具有象征意义大体是:

雄狮:乃百兽之王,吼声震天,凶猛异常,象征着皇家势力强大,威震天下,还象征着威武英勇善战的战士,守护帝王将相。在古代,石狮子不但皇陵有,就是官府衙门和有钱有势的权贵家庭门前,也置放石雕狮子,以示权势。所以,在众多陵园的神道上,一般立在最前面,紧靠望柱,首先给人下马威。

獬豸(xiezhi):护法大神兽。有着羊的身体、麒麟的外观,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额上通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它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司法“正大光明” “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征,是法兽。

对于石像生,你了解吗?

对于石像生,你了解吗?

石象:大象是陆上最为庞大的动物,它的四肢粗壮有力,坚如磐石,用以象征江山的稳固。石象有立有跪,跪象的寓意是臣服,哪怕是最庞大的野兽在帝王面前也要跪拜。其他的石如兽虎、狮、马、獬豸等也都有跪姿,这就等于告示天下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

对于石像生,你了解吗?

对于石像生,你了解吗?

麒麟:俗称“四不像”。龙首、鹿角、马蹄、牛尾、狼额,有双角或独角,全身生鳞甲。麒麟是神的坐骑,龙、凤、麒麟、龙龟、合称为四灵,而麒麟为四灵之首,它有鹿的温和性情,是祥瑞的化身。外形与獬豸相似,但是区别也很大。百兽之长。古代人民把麒麟当作仁兽﹑瑞兽,雄性称麒,雌性称麟。石雕麒麟镇宅化煞能力最强,故而无论是在皇宫大宅,还是在帝王陵前都会设立麒麟,以保“国泰民安”。麒麟在中国古代还被当作仁义品德的象征,神话传说它还具有“麒麟送子”的功能。

其实,獬豸和麒麟在自然界是不存在的,就像龙凤一样,是神话传奇的存在。

对于石像生,你了解吗?

骏马:能奔腾四海,忠诚主人,优良的战备工具,象征疆域辽阔,八方來朝。

武将有两种立姿,这是手持兵器的武将。

对于石像生,你了解吗?

对于石像生,你了解吗?

勋官:为近身侍臣,他与文臣的区别,从外表上看就是官帽不同。

总之,中华五千年文明为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古迹名胜供我们览赏。愿和有兴趣的朋友们,共同探究先人留给我们的古代文明。本文有不恰当的地方,请给与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