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張蔚:《綠皮書》的奧斯卡加冕與阿里影業國際化的“加法”

關鍵詞:阿里影業 |奧斯卡|綠皮書|馬雲

對話張蔚:《綠皮書》的奧斯卡加冕與阿里影業國際化的“加法”


撰文

EW AR|金晶 Jocelyn Jin

導讀


因為聯合出品的《綠皮書》獲得本屆奧斯卡最佳影片,阿里影業也被推到了聚光燈下。


阿里影業此番受關注,一是在“中國元素”大放光彩的本屆奧斯卡上其中國資本的背景,二是在正被流媒體衝擊的電影業,阿里影業的互聯網出身。

而這兩項,也正是阿里影業近年國際化佈局中給好萊塢最為直觀的標籤。

作為新興的互聯網影視公司,阿里影業自成立之初即確立了國際化發展戰略,專門在美國成立海外分部。可以看到,近年來,阿里影業在國際化佈局中選片範圍更加多樣化,

不僅參與到諸如《碟中諜》系列這樣的好萊塢大片,對於在藝術和技術上大膽創新的口碑佳作也加大了關注,其立足中國市場和互聯網影視的優勢也成為了其重要的籌碼。

通過多年的探索,阿里影業已經形成了一套選片的方法論。常駐海外的阿里影業總裁張蔚在回顧《綠皮書》投資時表示,《綠皮書》完全符合阿里影業內部總結的“小人物、正能量、大情懷” 選片標準的作品,而這樣的好故事正是後續發揮阿里資源優勢做加法的基礎。


如今,“載譽歸來”的《綠皮書》將於3月1日登陸國內院線,也創下了本次頒獎季最快與國內觀眾見面的奧斯卡獲獎電影紀錄。在奧斯卡頒獎禮結束後的當晚,阿里影業為《綠皮書》在京舉辦了首映禮,馬雲、於冬、柳傳志等出席為影片站臺。影片的引進和宣發時間嚴絲合縫,與奧斯卡“神同步”,看似“押寶”的背後,是阿里影業的精心運作。

面對此前尚未此類題材在國內上映的先例,張蔚表示,“我們希望做新的東西,我們作為一家有互聯網基因背景的公司參與到這個行業中,我們才覺得對這個行業有加分和做貢獻的地方。”

不管票房成績如何,這對於對於在踐行Happiness這一長期戰略的阿里巴巴來說,離好萊塢又近了一步。

正如三刷《綠皮書》的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所說,“希望阿里影業不僅要繼續引進這樣的影片,還要總結,慢慢多拍這樣的片子”。可見,阿里影業也不會僅僅滿足於成為海外公司在中國的合作伙伴,背靠強大的內需市場,在“走出去引進來”之間,阿里影業能作為的空間也將更大。

對話張蔚:《綠皮書》的奧斯卡加冕與阿里影業國際化的“加法”


投資與發行《綠皮書》:不純從商業角度出發

阿里影業與《綠皮書》的結緣,與其長期合作方安培林娛樂公司關係匪淺。早在2016年10月,阿里影業通過戰略投資成為安培林影業的股東,雙方達成協議將在投資、聯合制作、衍生品合作,及宣傳發行領域展開密切合作。

《綠皮書》導演彼得·法雷利(Peter Farrelly)曾透露,資深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是助力影片發行的“貴人”,影片的美國出品方參與者影片公司和夢工廠影片公司,都是斯皮爾伯格參與創立的安培林娛樂公司的股東。作為長期合作方的阿里影業,也就順利搭上這趟快車,成為了影片的第三齣品方。


張蔚在回顧投資《綠皮書》過程中多次提到了文化價值觀的問題,小人物、正能量、大情懷已經成為其國際化佈局的關鍵詞,“阿里是講文化價值觀的地方,這種關注小人物,非常普適的想法和正能量已經滲透到骨子裡了,在這種文化價值觀背景下我們會選這種片子,而

不是純從商業角度看這個內容。”

而在投資以後又能迅速鎖定國內檔期,也離不開阿里影業的運作。據張蔚透露,早在2018年7月,阿里影業就做出了參投影片的決定,並將該影片推薦給了華夏電影,雙方很快達成了共識,決定引入該片,“我們看完了片一個晚上就決定了這件事,彼此之間配合默契和信任非常重要,關鍵是三觀很配,都是在一個文化價值觀下想這個事情,沒有人跳出來說雖然故事很好,但是沒有很大的賣相,票房不是很高吧,大家都說故事太好了,我們應該做。”

事實上,關於票房的擔憂不無道理。《綠皮書》的故事改編自牙買加裔美國鋼琴家唐·謝利(DonShirley)和其僱傭的司機兼保鏢託尼·立普(Tony Lip)的真實事件。電影中,鋼琴家和司機憑藉著綠皮書的指引,開車前往美國南部巡演,在旅途中產生了跨越種族和階級的真摯友情。

“綠皮書”的全稱是“黑人駕駛者綠皮書”,在美國種族隔離時代裡,許多場所拒絕接待黑人遊客,而“綠皮書”列出了接待非裔美國人的服務和住宿地,是當時非洲裔美國人的旅行指南。

作為一部沒有大明星、大製作,甚至題材所涉及的種族話題都與內地觀眾稍顯隔閡的影片,似乎並不具備傳統意義上的“商業賣相”。

但影片背後的精神內核和價值觀的傳達是阿里影業更為看重的。張蔚認為,《綠皮書》是一部口碑作品,好的電影是有延續力的,電影自去年11月份在美國上映,至今仍放映中,週期長達三個多月。影片包容性很強,是很接地氣的片子,任何人看完都能感受到溫暖,都能找到共鳴。所以,阿里影業希望這個電影在中國得到觀眾的認可,能夠堅持的放下去。

對話張蔚:《綠皮書》的奧斯卡加冕與阿里影業國際化的“加法”

而據IMDB數據顯示,《綠皮書》的投資成本為2300萬美元,截止上週日,該片全球票房達到1.44億美元,其中北美票房6969萬美元,海外票房累計7440萬美元。顯然,不管國內上映成績如何,該片的成本都已經輕鬆收回。

在張蔚看來,阿里影業引進《綠皮書》這樣的電影,也是希望為國際電影人更好的建立一條通路,能夠銜接到更多的中國觀眾。在國內觀眾審美和閱歷各方面越來越多元化的背景下,好萊塢對國內觀眾的吸引也不再侷限於視覺層面,而是慢慢迴歸到真正讓心靈有共鳴的內容上。對新題材的不斷嘗試,證明並非某一特定類型才能在中國市場成功,這會讓海外看到中國電影市場的巨大潛力和中國觀眾的多元品位,對海外合作來說也是加分項。

國際探索的角色與定位:

立足國內市場,既做橋樑也做好故事的生產者

可見,阿里影業能投中《綠皮書》絕非偶然,早在成立之初,阿里影業就一直將全球化視為戰略版塊中的重要一環,在創立初期就在洛杉磯建立了海外辦公室。


在國際化、全球化理念的引導下,阿里影業2015年首次參與國際投資即與電影製作發行巨頭派拉蒙牽手,聯合出品了《碟中諜5》,並於2016年10月戰略投資安培林影業。

在張蔚看來,與安培林的合作,就像是“談戀愛”的過程,在經歷了深入的交流、認識和理解之後,三觀的匹配和文化價值觀的互相認同成為雙方合作的重要基礎。

在投資安培林影業之後,阿里影業與其合作的首部作品《一條狗的使命》即成為票房黑馬,在《生化危機》《金剛狼3》《樂高蝙蝠俠》等眾多好萊塢大片的夾擊之下的3月檔,成功實現票房與排片的逆襲;次年雙方合作的《頭號玩家》亦是口碑票房雙佳的優質之作。

談及未來的海外發展規劃,張蔚透露,阿里影業現階段的定位還是做好海外公司在中國的合作伙伴,作為他們的橋樑,幫助其在中國更好的發展。

對話張蔚:《綠皮書》的奧斯卡加冕與阿里影業國際化的“加法”

回顧過去,也有很多海外資本進入到好萊塢,比如歐洲的資本,日本的資本,印度的資本,阿拉伯的資本,這些資本進入的時候都希望能在好萊塢市場中分得一杯羹,但往往無功而返。

張蔚認為,中國有非常強大內需的市場,所以阿里影業進入好萊塢的目的和期望和其他市場是有所不同的。目前,阿里影業的主陣地還是在國內市場,希望幫助好萊塢的合作伙伴更好地在中國發展。

同時,她表示在阿里影業的國際探索中,聯合出品只是其中的方式之一,更深一步的是希望在內容的研發製作上共同探討,“希望能夠做出真正的所謂的全球化的合拍片出來,真正體現當下的社會。”

她以即將上映的《一條狗的使命2》舉例,這部由阿里影業與安培林合作續集作品將在今年與觀眾見面。影片中,特別加入了華人面孔劉憲華。在不久前的美國試映會上,劉憲華的表演得到了美國觀眾的一致好評。張蔚表示,雙方就劇本進行了持續地打磨,不想硬塞進中國元素,而是希望與故事達成有機的結合。

“阿里影業作為一家電影公司肯定要製作內容”,除卻對自身內容生產能力的持續打磨之外,還要找到合適的合作伙伴,形成有力的資源優勢互換,跟合作伙伴共同進步。同時,“留下空間讓他們發展,讓他們盈利,讓他們得到成長。”


如果說好的故事是一,那麼阿里平臺的數據和資源則是可以讓好的內容實現更好商業變現的零。張蔚認為,《綠皮書》的劇本也是研發了很多年,電影行業是要磨出來的,要有十年二十年的決心好好打磨劇本,把故事講好。“我們有很多零,最重要的是一,就是故事,沒有好的故事光看到零,完全以商業目的做是不行的,所以要先把一講好,當有一的時候,阿里巨大的商業平臺可以加很多零。”

中國的“好萊塢”夢

互聯網電影公司全盤介入,深入好萊塢腹地

此次《綠皮書》攬獲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和原創劇本三項大獎,也讓阿里影業成為全球首家聯合出品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影視互聯網公司。


對話張蔚:《綠皮書》的奧斯卡加冕與阿里影業國際化的“加法”

除此之外,本屆奧斯卡的其他“中國元素”也備受矚目:由華裔女導演石之予執導、美國皮克斯動畫工作室製作、迪士尼電影公司發行的《包寶寶》獲得最佳動畫短片。華裔導演金國威的《徒手攀巖》則拿下了最佳紀錄長片。而完美世界影視與環球影業的片單合作影片《黑色黨徒》《登月第一人》,分別摘得了最佳改編劇本和最佳視覺效果。

“中國力量”的集中亮相,其背後是中國公司長期的嗤伏與耕耘。

中國資本的好萊塢進擊之路可以追溯到2011年,並在2012年至2016年間達至一個高潮。

當時,新原野娛樂傳媒公司成為科幻大片《雲圖》的投資方,在國內引發熱議,影片主演之一的周迅也受到關注。隨即到來的2012年,樂視影業以800萬美元投資了《敢死隊2》,如法炮製地在影片中加入了余男;2013年,華誼兄弟投資布拉德·皮特主演的電影《狂怒》,並參與了全球票房分賬;此後的《變形金剛4》《終結者5》《鋼鐵俠3》等作品中都有一定的中國資本介入。

這一階段的特點是,由傳統公司領頭,中國公司“高調”地從源頭切入,力圖通過收購、大額投資等來建立自己的“地盤”,實現在好萊塢的立足。不過,影片的內容與投資質量整體上卻並不高,伴之“中國面孔”和“中國元素”的濫用,並不能形成一個長期良性的發展機制。隨著監管政策的收緊,這一通道的機會逐漸消退。

近幾年來,取代了過去5年來的瘋狂投資熱潮,以阿里影業、騰訊影業、萬達影視、華人文化、完美世界為代表的公司紛紛建立起了自己的一套海外發展規劃,轉而以一種更加冷靜和平等的方式深入好萊塢的腹地


單項目投資往往意味著過高的投資風險,在這個“前車之鑑”下,偏內容製作導向的完美世界影視,在2016年與環球影業建立起了長達5年、總計5億美元,包含50部影片的片單合作,以分散投資風險。

萬達影視旗下的傳奇影業則與環球影業、華納兄弟等公司建立了深度合作。通過萬達在中國本土的運作實力,去年傳奇影業出品的《環太平洋2》和《狂暴巨獸》北美票房與海外票房比甚至達到了約2:8的水平,多數票房均為國內市場貢獻。

華人文化擅長通過投資加運營的方式將各個市場中最優勢的資源聚集起來,再將對方的成功經驗嫁接到中國市場,目標還在於打造源自於中國的優質內容產品。

去年上映的《巨齒鯊》,是少有能兼顧到海內外兩個市場的合作作品。

而以阿里影業、騰訊影業為代表的互聯網電影公司,則以一種深入產業鏈後端的方式,介入到整個產業的運營中來。從宣發合作到投資出品,再到參與合拍,出身基因決定了它們的行事方式有所不同,但其國際探索背後劍指好萊塢的野心和決心確是相同的。

去年,騰訊影業用參投合作、中國地區推廣的角色參與到超級英雄電影《毒液》中;而此前在《魔獸》《神奇女俠》《頭號玩家》等項目中,騰訊亦在國內發行方面充當著一定的角色,這些作品的共性是都帶有遊戲、漫畫等屬性,高度貼合年輕觀眾也成為騰訊影業國際合作的重要特色之一。

背靠阿里系資源的阿里影業,則在選片上更加大膽,不僅侷限於商業大片,還對在類型和藝術手法上有突破的電影更加青睞,參與方式也是更加創新。早在2015年就直接參與到好萊塢IP電影《碟中諜5》的國際投資中,並以淘票票、阿里魚等在內的“基礎設施”成為眾多海外電影公司在宣發和衍生開發上的重要合作伙伴。

2017年,阿里影業與安培林娛樂合作《一條狗的使命》,通過淘寶天貓大數據對萌寵用戶的精準營銷,以及創意宣發方式,最終讓該影片在國內斬獲超6億票房,超出在美本土票房。2018年與派拉蒙合作《碟中諜6》,旗下一站式宣發平臺燈塔首次應用於好萊塢大片,把好萊塢電影與淘寶、天貓資源重複打通,實現了口碑票房雙豐收;當年底,通過創意十足的互聯網宣傳方式,成為口碑佳作《網絡謎蹤》的首席線上營銷平臺。2019年,阿里影業還成為了卡梅隆編劇的科幻鉅製《阿麗塔》的首席線上營銷平臺,通過鋼鐵城社區運營的方式,為影片帶來了170多萬的想看數,破外片映前想看記錄。

據悉,除3月1日上映的《綠皮書》外,今年5月17日,阿里影業與安培林娛樂再度合作的《一條狗的使命2》將於美國上映。與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和美國勝圖娛樂公司共同出品的好萊塢動畫片《醜娃娃》,預計將於今年初夏面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