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軍中有印度人嗎?數量多嗎?

珠峰玉鶴


第二次鴉片戰爭是1856年至1860年間發生於中國本土,英國與法國聯手進攻清朝的戰爭,又名“亞羅號戰爭”、“英法聯軍之役”。在美俄支持下英國與法國聯手進攻中國,並於1860年10月攻陷北京,燒殺搶掠,火燒圓明園,迫使清政府先後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璦琿條約》等條約,列強侵略更加深入中國。

印度人在整個鴉片戰爭中可是出力不小,煞費苦心。

印度是當時英國殖民地中最重要的一塊,每年都會給英國帶來大量的商業利潤和稅收,而英國商人向中國販賣的鴉片種植和加工地就在印度的孟加拉地區。英國鴉片販子需要到印度鴉片產地收購大量的鴉片,在收購交易中也讓印度本土大商人和地主獲得不少好處。

鴉片戰爭中,英國首次出兵4000人,其中來自印度殖民地僕從軍就高達2000人,而且有很高比例的印度的志願兵,說明印度人為了這場戰爭可是操碎了心,出嘴、出人、出力,成為鴉片戰爭的重要支持者。

由此可以看出,鴉片戰爭和印度人的關係非常大,雖然不是印度人主導的,但印度人是從頭參與到最後,成為這次毒品戰爭的重要幫兇,有著一份原始的罪惡。






嘉述話歷史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英國出動1.1萬人,法國出動6700人,清朝方面軍力則高達29萬。英軍1.1萬中,陸海仍保持各半,英屬印度有7個團,分別為第8、第15旁遮普步兵團、普羅比恩的錫克騎兵團、第47、65、70孟加拉兵團、馬德拉斯工兵團,人數約4000人,英屬印度陸軍超過了英國人。


瘋狅的石頭455


英屬印度有七個團,分別為第八和第15旁遮普步兵團。普羅比恩的錫克騎兵團,第47,65 70孟加拉兵團,馬德拉斯工兵團,人數約4000人。





九位數說車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英國出動1.1萬人,法國出動6700人,清朝方面軍力則高達29萬。英軍1.1萬中,陸海仍保持各半,英屬印度有7個團,分別為第8、第15旁遮普步兵團、普羅比恩的錫克騎兵團、第47、65、70孟加拉兵團、馬德拉斯工兵團,人數約4000人,英屬印度陸軍超過了英國人。

1859年清軍兩廣總督葉名琛被俘,關押在今印度加爾各答,於次年絕食而死。1860年英法聯軍攻克北京,咸豐帝率慈禧等宮眷逃往熱河避暑山莊,隨後火燒圓明園的強盜中,有不少印度人的身影。

此戰後中英簽訂了《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清朝賠了更多銀子,割了更多領土,開放了更多口岸。

印度人的優越感更勝層樓,站在他們的角度,我擄你總督,破你京城,燒你圓明園,迫使你割地賠款,你奈我何?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這次八個列強派兵最多的是日本與沙俄,英國只排第三位,英軍中有4個印度兵團:第1孟加拉騎兵團,第7、第24旁遮普步兵團,第1錫克步兵團。這次英軍以英屬印度人為主,還有少量澳大利亞人。

清軍的表現則極為糟糕,帝都北京再次淪陷,慈禧帶著光緒和一幫大臣,千里大逃亡,輾轉去往西安。這也是慈禧時隔40年第二次逃跑,第一次逃跑時還是25歲明豔動人的年齡,第二次已是垂簾聽政的65歲老太太。

八國聯軍代表在北京合影,照片中卻出現了9個人,俄國沒有參加合影,英國則將旗下澳大利亞與印度拉進合影。從左至右依次是英國、美國、澳大利亞、英屬印度、德國、法國、奧匈帝國、意大利、日本,印度人位於照片中左四的中間位置,儼然與列強平起平坐,英屬印度人不驕傲才怪。

戰後《辛丑條約》中,清朝合計本息賠款高達9.82億兩白銀。英屬印度人兩次以勝利者的姿態登臨北京城,要說他們對中國沒有優越感,作為中國人都不信。

以上是印度與中國在清朝時期的戰爭,英屬印度三戰完勝中國清朝。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與中華民國北洋政府都是協約國,是同一陣線的。北洋政府派了30多萬勞工去歐洲協助作戰,其中14萬在英法的西歐,20來萬在沙俄的東歐。英屬印度方面,派出的則是大批軍隊,其中大部分投入阿拉伯半島,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開戰。

此戰民國的勞工主要負責後勤,印度軍人則在英國人指揮下,擊敗不可一世的奧斯曼帝國。現在的阿拉伯半島印度人特別多,在阿聯酋、卡塔爾等國,印度族比本地公民還多,這是有歷史原因的。一方面是印度人協助英國作戰和統治;另一方面是阿拉伯地區發現石油後,大量印度勞工湧入。

二戰中民國與英國又都是同盟國,而且這次民國派兵進入印緬戰區,中印兩軍首次攜手合作。此戰日軍打到英屬緬甸就已是強弩之末,無力進攻英屬印度,印度本土得以保全。

二戰雖然中印雙方都是戰勝國,但一個捱打兩百多年,滿目蒼夷,許多大城市一片廢墟;另一個經兩百多年大發展,工業基礎和鐵路交通都相當不錯。





八零零三


這個問題,只要稍熟悉下鴉片戰爭的前因後果,就知道已是亡國奴的印度,卻是絕對幕後黑手!

首先以鴉片戰爭前,中英之間氾濫的鴉片貿易說,中國是最大的受害者,而享受了這場罪惡貿易紅利的,也有印度。

如何獲紅利?首先印度的孟加拉地區,早就是全世界聞名的鴉片產地,英國佔了印度後更大力開發,從此玩命朝中國倒騰鴉片,終於形成穩定的產業鏈條:印度人種罌粟加工成鴉片,英國人收購以後倒騰到中國來,賣鴉片賺錢的印度人,也有錢購買英國人傾銷的工業品,等於帶動了英國本土工業。這利益鏈條,在英國也有術語:“中印英三角貿易”!

這三角貿易的核心,當然是鴉片,這生意賺頭有多大?簡單做個算術題就知道:一箱鴉片的英國鴉片販子收購價,是2000盧比左右,倒賣到中國呢?以最大鴉片販子查頓的炫耀說,每箱利潤保守1000銀元。那麼產鴉片的印度呢?每箱成本價也就200盧比,也就是說,英國人每賣一箱鴉片到中國,印度人就是十倍利潤到手!

這麼個倒騰法,林則徐禁菸前,中國的鴉片氾濫到什麼地步?道光十五年(1835)統計,中國抽鴉片人口,保守估計二百萬人,涵蓋販夫走卒和尚僧侶王公貴族各階層,標準剛性需求。每年因消費鴉片的外流白銀,平均數高達五百萬兩,這筆錢絕大多數,都進了“中印英三角貿易”,落入了英國和印度腰包,罪惡鴉片貿易,被中國人消費成世界最暴利行當。

這個暴利行當,如果說英國人一直在吃中國人的血肉,那麼印度也是長期跟屁蟲,跟著喝了不少湯,比如我們熟知的孟買等城市,就是靠往中國賣鴉片發展起來的。僅英屬印度政府每年的抽稅收益,每年就有兩百萬英鎊,佔印度全年政府收入的十分之一。

也正因為長期撈夠了紅利,所以當林則徐虎門銷煙震驚西方世界時,英國自己還在糾結,要不要武力解決這件事,印度這個跟屁蟲,卻比主人還著急!最早鬧集體請願,哭著喊著求英國出兵的地區,就是印度加爾各答和孟買,後來還給英國政府送請願書,請願書裡一句話,一度成了英國流行語:“用鴉片換來的白銀使英屬印度地區喜氣洋洋!”

而這流行語背後的可怕潛臺詞,其實才叫英國工商業界心驚:不揍中國,就沒法賣鴉片,不賣鴉片印度就沒錢,當然也沒法喜氣洋洋,不喜氣洋洋,就買不起英國工業品,你們自己看著辦!

所以,為什麼當虎門銷煙發生時,英國的輿論好些還一股腦支持林則徐,沒多久就轉了向,英國國會起初清一色不願搭理這事,最後竟然奇蹟反轉,艱難通過了向中國出兵的決議,打開中國近代苦難之門的鴉片戰爭就此爆發。印度元素,就是其中重要推手!

從這個意義說,好些學者指責林則徐虎門銷煙手段過激招來鴉片戰爭的說法,也是多麼可笑:鴉片貿易這件事,英國印度就是狼狽為奸,不沾葷腥的狼狽那還叫禽獸?只要不叫它倆賣鴉片,它倆就必然惡狠狠撲來。

在鴉片戰爭開打後,印度也是相當的積極,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地面參戰部隊四千人,其中就包括來自印度的馬德拉斯第14步兵團和馬德拉斯工兵團,還有來自孟加拉的志願兵,放在戰場上,絕對急先鋒,基本包乾了苦活累活,關鍵時刻還扛雷,比如著名的三元里抗英運動,遭到三元里群眾痛毆的,就是印度馬德拉斯第14步兵團一部。正是因為他們是印度兵,長期專用劣等武器,槍支都是下雨天打不著,才落得在那個暴雨之夜,被三元里群眾甩開膀子痛揍!

但放在整個鴉片戰爭戰局說,清軍還是一潰千里,這筆血債,同樣也有印度人一份。

到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時,印度軍隊更是標準熟臉,別看當時印度本土也在鬧起義,可在侵略中國這事上,那幫印度兵也是毫無壓力,參戰的印度部隊,馬德拉斯工兵團依然在,另外還多了兩個旁遮普兵團和三個孟加拉兵團,拉到戰場上也是專打惡戰,跟清軍當時的王牌騎兵,也是硬碰硬交過手!

當然由於清政府不給力,怎麼打怎麼輸,所以清軍的戰鬥力,也是長期被列強輕視,捎帶明明是英國小跟班的印度,也是跟著瞧不起中國兵。印度兵這種蔑視情緒,也一直從延續到二戰年代,二戰緬甸戰場上的印度兵,不打仗的時候愛找中國兵茬,打仗就毫無壓力投降,甚至寧可把槍支扔給敵方日軍,也極少和中國兵並肩作戰,自己慫蛋,還瞧不起人。

這種瞧不起人的軍隊,後來到了20世紀六十年代,對上已經脫胎換骨,出名驍勇善戰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終於被揍的稀里嘩啦,好好教被了怎麼做人。特別是有個錫克連隊,當年多次給英國衝鋒陷陣,在侵華戰爭裡耍了不少威風,這下被中國軍隊暴揍全殲!當年扮演的不光彩角色,遲早要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