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一传统,一句一华年”专题一:人日

“一诗一传统,一句一华年”专题一:人日

人日,农历正月初七,通常为古代中国进入新年后的第一个节日。作为年节的一环,人日的历史比清明、端午、中秋悠久,大抵西汉时期便具雏形。时人东方朔的《占书》上有:“岁后八日,一为鸡,二为犬,三为豕,四为羊,五为牛,六为马,七为人,八为谷。”按顺序,将第七日定为人日。到了魏晋,人日发展为一个重要节日,其节日习俗也逐渐固定下来,包括节日习俗、礼俗、节日活动等。《太平御览》卷三十引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据《杂五行书》记载,南朝女子人日会在额上绘梅花。这就是关于梅花妆的记录。隋人继承了魏晋时期人日的习俗并契合地域特点进行细化和改造。《荆楚岁时记》以荆楚风尚为主体,着眼于长江流域。隋代一统天下,其文献中体现了人日南方食菜羹,北方食煎饼的记录。

隋代大诗人薛道衡在人日这天因出使南陈,思念家乡亲人,便写下了《人日思归》: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诗人离家之时尚在北方的隆冬,来到江南已然是次年春天。故有“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之叹。一“才”一“已”,对照出诗人对时间的不同感受,独居异乡,心心念念地数着离家地日子,分分秒秒都是煎熬。纵使江南好风景,不若亲人一乡音。

而到了唐朝,人日被设定为法定假日,发展为全国性节日,这一日,连帝王都设宴摆酒,宴请群臣,并赐给群臣“彩缕人胜”彰示与民同乐的政治情怀。唐朝诗人李峤在一次人日的宴会后写下:

三阳偏胜节,七日最灵辰。

行庆传芳蚁,升高缀彩人。

阶前蓂候月,楼上雪惊春。

今日衔天造,还疑上汉津。

为此来描写节日盛景,歌颂皇帝恩德。诗人作诗以应节,在一定程度上渲染了节日氛围,也为人日在唐代的兴盛留下了重要依据。

在人日这天,闺人也用剪彩的方式庆祝,将房间装饰的更加漂亮。晋朝将剪彩、佩戴人胜作为人日礼俗固定下来。李商隐《人日》诗有“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自此人胜被视为祥瑞的节令风物,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形,戴在头上或贴于门户、屏风或相互赠送,祝祷平安。唐代诗人徐延寿的《人日剪彩》正是描写正月初七闺中妇人裁剪人胜的场景。

闺妇持刀坐,自怜裁剪新。

叶催情缀色,花寄手成春。

帖燕留妆户,黏鸡待饷人。

擎来问夫婿,何处不如真。

在人日这一传统佳节,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一首首名篇,为我们祈以无限祝福;一篇篇佳作,让我们生活充满诗意。亲爱的朋友们,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人日的诗作和习俗,欢迎互动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