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刘慈欣新作《黄金原野》的解读


2018年,中国科幻第一人刘慈欣在沉寂多年后推出了自己的新作《黄金原野》,一时在科幻圈里人们喜大普奔。《黄金原野》被收录在科幻小说集《十二个明天》里。

关于刘慈欣新作《黄金原野》的解读

关于刘慈欣新作《黄金原野》的解读

故事描绘了一段发生在2043年的星际之旅。一些大咖的读后感例如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说的“作品是刘慈欣在写作风格上的一次突破。在写作结构上,更加偏重故事的整体连贯性,以及人物情感的刻画,而非用技术设定推动情节转折。较之以往的爽快利落,这一次更加细腻而富有韵味。读者将再一次从苍茫宇宙之中,回味人类整体的命运。”除了大咖解读,我看到许多网友和读者都从不同认知角度对《黄金原野》进行了自己的解读,有的还非常犀利和精彩,下面我就引用一些网友的经典评价以飨读者。

我对《黄金原野》的评价就是平庸!—— 网友厉风如是这么说。

构思与标题名

《黄金原野》的构思,在文艺领域尚算可圈可点,标题名是飞船的名字,飞船的名字还有寓言含义,寓言还切合主题,从写作角度来说可算是巧妙,但这种东西也就是忽悠一下文艺青年,属于鲁迅等文艺范当年不屑于使用的“奇技淫巧”,因为这种纯粹形式上的设计并不会发人深省。

文艺领域,类似的构思通常是用来设置悬念的,作者通常会在故事开头向读者提出一个谜题,谜面就是文章标题或者小说里那个标志物(《黄金原野》里的标志物就是飞船),然后让读者往下看小说思考谜底。

但《黄金原野》的标题名并没有什么悬念意义可言,飞船名也没有悬念可言,因为大刘从一开始就没有把【黄金原野的含义】渲染成一个谜题,所以很多读者看到最后感觉就是看完了,对这个题目没什么感觉,最多会说:哦,就因为这个寓言,所以飞船叫这个名,小说是以飞船和寓言命名的,仅此而已。

而这个标题(飞船名)和寓言名字也不是很搭,那个寓言应该叫【藏金之田】,但显然小说或者飞船都不能叫那个名,一是不好听,二是有泄露谜底的可能(虽然读者从一开始就没在乎过这个谜题,但作者大刘可能在设计阶段是很在乎的)。

剧情和科幻设定

VR技术这东西已经不算新奇,或者说已经不大可以算是科幻元素,因为这玩意很快就要普及了,在吉普车即将普及的时代,去写吉普车,恐怕很少会有人觉得这还算是科幻(像《火星救援》这类作品其实就是现代版《鲁滨逊游记》,算不上科幻,因为里面的科技现在已经可以看到影子了甚至有些已经普及了)。

小说里的科幻要素的科幻性不够强烈,还体现在【人工智能制作虚构生活场景】,这个东西属于那种【现实里可能实现不了,对科幻读者也没什么思想冲击性】的科幻设想。

人工智能虚构的人物生活场景真的能骗得过人类吗?只要足够先进,那就可以做到。

但是,那样的人工智能恐怕非常厉害了,这种人工智能技术要比小说里的飞船科技厉害多了,至少是飞船科技之后两个时代以后的科技。

那么,和这种人工智能相比,飞船简直已经不值一提,所以有些读者看过《黄金原野》会觉得那个人工智能技术本来才应该是最值得关注的,小说里的人类似乎关注点跑偏了。

而且像这种一个科学家就独立研发出好几项黑科技(飞船、人工智能、【没研发成功的某药】),实在太主角光环了,所以很多看过三体的读者会觉得《黄金原野》更像主角光环满天飞的网文,为了剧情需要就给一个科学家开了挂,研发出这么多东西。

由此可见,大刘在《黄金原野》里采用的还是传统【童话故事般的科幻】,不问现实合理性,只要剧情需要,就能实现所需。童话故事也许很美,但这种美太浅显无力了,与球闪和三体带给读者的那种现实体验般的深度思考和猛省相去甚远。

情怀流的文学

《黄金原野》应该属于【情怀流】的文学,读者看过之后体验的主要是作者的某种情怀,实际上《黄金原野》的读者评论中提到最多的也是【大刘可能想借这个作品表达他对发展航空航天科技的愿望】,再无其他,所以我觉得我这个划分应该是准确的。

大刘的作品里,最感人的情怀流作品恐怕就是《乡村教师》了,而《黄金原野》比《乡村教师》相差甚远,因为《乡村教师》不仅表达了作者的情怀,还引起了读者共鸣,而《黄金原野》基本不会让读者感受到发展航空航天事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所以它实际上只是大刘一个人在那感慨,读者都在看热闹。

而我们说,在文艺领域,【情怀流】几乎是最没技术含量的,因为它能激发的不过是人类情感上的共鸣,这属于本能意义的东西,根本谈不上有【思想性】。

通过上面这些分析,我们大概看到,《黄金原野》在思想性上乏善可陈,在情怀上很难引起读者共鸣,在科技设定上没有亮点,在文学构造上用的是老套路(而且还没把制造悬念的功能发挥出来)。

所以对《黄金原野》的评价就是平庸!

厉风: 每个成熟科幻作家都有自己的科幻构架体系,每个人的体系都有自己的缺陷,大刘的那个体系也不例外(目前已知缺陷主要在人格模拟、人工智能、生物生态这三个方面)。

厉风: 大刘的作品里很少有对人物性格的合理设定,对人工智能的学习能力也过于低估,几乎很少考虑生物学和生态学效应(三体人居然偏爱有生物系统的地球,没考虑过它们能不能适应地球生态环境),所以有这三大缺陷。

厉风: 克拉克的短腿也是人格模拟,阿西莫夫的短腿是部分物理常识问题(比如市长同学的护盾能挡住激光却挡不住敌人身上的可见光),海因莱因喜欢在自动兵器时代依旧送真人上战场。。

老司饥: 回复 厉风 :首先定义人没有自由和自由人格。人还是一种动物,野兽。人的内在驱动性也就是欲望,是机器人也可以具备的。几千年进化下来,人从万物之灵变成达尔文口中的猴子,到几亿个细胞集合体,最后变成一摊蛋白质和钙组成的机器。

夜语灵风

其实太空舱里没有打开的面罩总会让我联想到《人猿星球》的结尾,不管面罩下是AI的显示屏还是猩猩的脸,总觉得人类不被取代就不舒服,然而人猿星球结局里最后拍粉的母猩猩却依然给了我类似题材最大的震撼,因为我真的没猜到这个结局。

我几乎毫不犹豫的认为飞向外太空是预先想好的计划,也从不认为救援有可能成功,哪怕是田开垦好了,突然技术爆炸开着星环号去救援也会失败,类似的剧情实在多到脚趾都不够用…

我觉得大刘更多的还是妥协了吧,我反而觉得他更像是在讨好“大部分”读者的胃口,反正危机也有了,励志也有了,感人也有了,世界也充满希望了,元素完整的好作品就这么诞生了,没毛病。

人类真正征服太空的未来以我们的寿命恐怕是看不到了,但人类彻底数字化的时代却好像逐渐在逼近,近年来AI题材的作品越来越多,看来也是大众对这种事物的一种担忧普遍化吧(好像也不是第一次了),与其这样还不如自己就成为AI岂不快哉?无论如何大刘能有新作品还是很高兴的,写一篇三体续作也行啊,期待大刘和厉风大大都能有更多的好作品。

热人cyhot

我觉得这是大刘参与得一个命题作文赛而已,因为《十二明天》组织者已经说了,科幻知识点和技术点限制在当今科技范畴里!就像花样滑冰那样,规定动作都得做完才能加上你自己的。大刘只是被邀请写作而已……相反书里的刘宇昆《拜占庭同情》到令我欣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