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劉慈欣新作《黃金原野》的解讀


2018年,中國科幻第一人劉慈欣在沉寂多年後推出了自己的新作《黃金原野》,一時在科幻圈裡人們喜大普奔。《黃金原野》被收錄在科幻小說集《十二個明天》裡。

關於劉慈欣新作《黃金原野》的解讀

關於劉慈欣新作《黃金原野》的解讀

故事描繪了一段發生在2043年的星際之旅。一些大咖的讀後感例如北京天文館館長朱進說的“作品是劉慈欣在寫作風格上的一次突破。在寫作結構上,更加偏重故事的整體連貫性,以及人物情感的刻畫,而非用技術設定推動情節轉折。較之以往的爽快利落,這一次更加細膩而富有韻味。讀者將再一次從蒼茫宇宙之中,回味人類整體的命運。”除了大咖解讀,我看到許多網友和讀者都從不同認知角度對《黃金原野》進行了自己的解讀,有的還非常犀利和精彩,下面我就引用一些網友的經典評價以饗讀者。

我對《黃金原野》的評價就是平庸!—— 網友厲風如是這麼說。

構思與標題名

《黃金原野》的構思,在文藝領域尚算可圈可點,標題名是飛船的名字,飛船的名字還有寓言含義,寓言還切合主題,從寫作角度來說可算是巧妙,但這種東西也就是忽悠一下文藝青年,屬於魯迅等文藝範當年不屑於使用的“奇技淫巧”,因為這種純粹形式上的設計並不會發人深省。

文藝領域,類似的構思通常是用來設置懸念的,作者通常會在故事開頭向讀者提出一個謎題,謎面就是文章標題或者小說裡那個標誌物(《黃金原野》裡的標誌物就是飛船),然後讓讀者往下看小說思考謎底。

但《黃金原野》的標題名並沒有什麼懸念意義可言,飛船名也沒有懸念可言,因為大劉從一開始就沒有把【黃金原野的含義】渲染成一個謎題,所以很多讀者看到最後感覺就是看完了,對這個題目沒什麼感覺,最多會說:哦,就因為這個寓言,所以飛船叫這個名,小說是以飛船和寓言命名的,僅此而已。

而這個標題(飛船名)和寓言名字也不是很搭,那個寓言應該叫【藏金之田】,但顯然小說或者飛船都不能叫那個名,一是不好聽,二是有洩露謎底的可能(雖然讀者從一開始就沒在乎過這個謎題,但作者大劉可能在設計階段是很在乎的)。

劇情和科幻設定

VR技術這東西已經不算新奇,或者說已經不大可以算是科幻元素,因為這玩意很快就要普及了,在吉普車即將普及的時代,去寫吉普車,恐怕很少會有人覺得這還算是科幻(像《火星救援》這類作品其實就是現代版《魯濱遜遊記》,算不上科幻,因為裡面的科技現在已經可以看到影子了甚至有些已經普及了)。

小說裡的科幻要素的科幻性不夠強烈,還體現在【人工智能製作虛構生活場景】,這個東西屬於那種【現實裡可能實現不了,對科幻讀者也沒什麼思想衝擊性】的科幻設想。

人工智能虛構的人物生活場景真的能騙得過人類嗎?只要足夠先進,那就可以做到。

但是,那樣的人工智能恐怕非常厲害了,這種人工智能技術要比小說裡的飛船科技厲害多了,至少是飛船科技之後兩個時代以後的科技。

那麼,和這種人工智能相比,飛船簡直已經不值一提,所以有些讀者看過《黃金原野》會覺得那個人工智能技術本來才應該是最值得關注的,小說裡的人類似乎關注點跑偏了。

而且像這種一個科學家就獨立研發出好幾項黑科技(飛船、人工智能、【沒研發成功的某藥】),實在太主角光環了,所以很多看過三體的讀者會覺得《黃金原野》更像主角光環滿天飛的網文,為了劇情需要就給一個科學家開了掛,研發出這麼多東西。

由此可見,大劉在《黃金原野》裡採用的還是傳統【童話故事般的科幻】,不問現實合理性,只要劇情需要,就能實現所需。童話故事也許很美,但這種美太淺顯無力了,與球閃和三體帶給讀者的那種現實體驗般的深度思考和猛省相去甚遠。

情懷流的文學

《黃金原野》應該屬於【情懷流】的文學,讀者看過之後體驗的主要是作者的某種情懷,實際上《黃金原野》的讀者評論中提到最多的也是【大劉可能想借這個作品表達他對發展航空航天科技的願望】,再無其他,所以我覺得我這個劃分應該是準確的。

大劉的作品裡,最感人的情懷流作品恐怕就是《鄉村教師》了,而《黃金原野》比《鄉村教師》相差甚遠,因為《鄉村教師》不僅表達了作者的情懷,還引起了讀者共鳴,而《黃金原野》基本不會讓讀者感受到發展航空航天事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所以它實際上只是大劉一個人在那感慨,讀者都在看熱鬧。

而我們說,在文藝領域,【情懷流】幾乎是最沒技術含量的,因為它能激發的不過是人類情感上的共鳴,這屬於本能意義的東西,根本談不上有【思想性】。

通過上面這些分析,我們大概看到,《黃金原野》在思想性上乏善可陳,在情懷上很難引起讀者共鳴,在科技設定上沒有亮點,在文學構造上用的是老套路(而且還沒把製造懸念的功能發揮出來)。

所以對《黃金原野》的評價就是平庸!

厲風: 每個成熟科幻作家都有自己的科幻構架體系,每個人的體系都有自己的缺陷,大劉的那個體系也不例外(目前已知缺陷主要在人格模擬、人工智能、生物生態這三個方面)。

厲風: 大劉的作品裡很少有對人物性格的合理設定,對人工智能的學習能力也過於低估,幾乎很少考慮生物學和生態學效應(三體人居然偏愛有生物系統的地球,沒考慮過它們能不能適應地球生態環境),所以有這三大缺陷。

厲風: 克拉克的短腿也是人格模擬,阿西莫夫的短腿是部分物理常識問題(比如市長同學的護盾能擋住激光卻擋不住敵人身上的可見光),海因萊因喜歡在自動兵器時代依舊送真人上戰場。。

老司飢: 回覆 厲風 :首先定義人沒有自由和自由人格。人還是一種動物,野獸。人的內在驅動性也就是慾望,是機器人也可以具備的。幾千年進化下來,人從萬物之靈變成達爾文口中的猴子,到幾億個細胞集合體,最後變成一攤蛋白質和鈣組成的機器。

夜語靈風

其實太空艙裡沒有打開的面罩總會讓我聯想到《人猿星球》的結尾,不管面罩下是AI的顯示屏還是猩猩的臉,總覺得人類不被取代就不舒服,然而人猿星球結局裡最後拍粉的母猩猩卻依然給了我類似題材最大的震撼,因為我真的沒猜到這個結局。

我幾乎毫不猶豫的認為飛向外太空是預先想好的計劃,也從不認為救援有可能成功,哪怕是田開墾好了,突然技術爆炸開著星環號去救援也會失敗,類似的劇情實在多到腳趾都不夠用…

我覺得大劉更多的還是妥協了吧,我反而覺得他更像是在討好“大部分”讀者的胃口,反正危機也有了,勵志也有了,感人也有了,世界也充滿希望了,元素完整的好作品就這麼誕生了,沒毛病。

人類真正征服太空的未來以我們的壽命恐怕是看不到了,但人類徹底數字化的時代卻好像逐漸在逼近,近年來AI題材的作品越來越多,看來也是大眾對這種事物的一種擔憂普遍化吧(好像也不是第一次了),與其這樣還不如自己就成為AI豈不快哉?無論如何大劉能有新作品還是很高興的,寫一篇三體續作也行啊,期待大劉和厲風大大都能有更多的好作品。

熱人cyhot

我覺得這是大劉參與得一個命題作文賽而已,因為《十二明天》組織者已經說了,科幻知識點和技術點限制在當今科技範疇裡!就像花樣滑冰那樣,規定動作都得做完才能加上你自己的。大劉只是被邀請寫作而已……相反書裡的劉宇昆《拜占庭同情》到令我欣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