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吹灯之《云南虫谷》:有野心的片子不会烂

鬼吹灯之《云南虫谷》:有野心的片子不会烂

当年看《鬼吹灯》系列小说的时候脑子里就想,这要是拍成电影应该还蛮好看的。然后果然拍了无数“鬼吹灯”电影,看完只想说:你们还是别拍了。这么拍下去,我会心痛。

所以,当我看鬼吹灯之《云南虫谷》的时候,并没有抱着什么期望,只想着:100分钟很快的,忍一忍就过去了。

但结果我有些意外。嗯……怎么评价呢?比之前大多数“鬼吹灯”电影都好,剧情完整,特效也是好几块的那种。而作为一个音乐系毕业的人,对于这部电影的音乐可谓印象深刻,颇有惊喜的感觉。

有人会说,让你说电影,你说什么音乐!

是啊,这似乎是个特偏门的话题,但音乐作为电影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有时它不仅仅是气氛的烘托,情绪的表达,有时更是导演审美的体现,甚至……就像电影片尾的彩蛋,是他们情趣的皮一下以及更深层思想的表达。

鬼吹灯之《云南虫谷》的导演在这部电影的音乐选择和使用上,大约就是最后一种,他其实还是很想通过这样一部电影说些什么的,只是在这样的商业电影当中,并不适合做太博大或深刻的呈现,于是,他终于还是在电影音乐里,露出了他的“尾巴”。

大约很多人看鬼吹灯之《云南虫谷》时,会被里头充满彝族风情的《蛇盘山歌》以及片尾的《虫古情歌》惊到。那种原生态的清亮会让你的耳朵像喝了冰雪碧。但我个人更喜欢里头的一个插曲——一生的朋友。

一生不离开我的朋友 老了我们一起遛遛狗 一生不离开我的朋友
几辈子都要牵着手

这个插曲出来的时候,我正在回一条微信,可它却把我的眼睛从手机重新拉回到了银幕上,并紧缩起已经近视的眼睛,努力去看清歌词并尽量记下来。

这样质朴的曲调和歌词令人神往,尤其是脑海里想象出“一起遛遛狗”,“几辈子都要牵着手”的样子,就是我对于朋友最终的期待。大约,这也是导演的小心思吧?

我喜欢电影里有这样的小心思,你会觉得这是有温度的表达,虽然这只是一部探险片,里头充满了各种酷炫的特技和CG的怪兽,但当我们能够从每一帧拷贝的字里行间去发现这样的小心思时,能会心一笑或者小小的被触动,感到一点点温暖。

而在如今电影业如此高度商业化的背景之下,导演还能执着于这样的小确幸,是令人欣慰的事情。因为我们见到了太多奉命电影,太多行活儿,太多虚张声势的电影。当电影人将一切创作都服从于市场,屈尊于资本时,出品没有魂灵的电影也就成为必然了。这也正是中国电影在过去几年一直徘徊不前的原罪——太看重市场回报,却忘记了电影最本质和根本的东西——愉悦感。

这种愉悦感不是电影的娱乐性,而是更为宽泛的内容。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娱乐性。具体的说,任何艺术形式都应该给人以生理反应才是最佳——无论这种生理反应是哭,是笑,是悲愤,是伤感,是激昂,亦或是抑郁……但有些电影却将娱乐性作为电影的唯一性,而更要命的是将娱乐性偏狭的异化成——明星效应。

于是……那些逻辑混乱,制作粗糙,精神分裂,面容僵硬的电影盛行一时。好在,现在市场也在纠偏,就像很多影迷会在某部片子下头留言——只要XXX主演的电影,我都不看。

可能这样是有些偏激。但影迷的表达有多偏激,那些让人失望的电影就有多垃圾。

还是说回电影吧,不然会有人说:这电影一定不咋地,不然你也不会如此东拉西扯,不着边际。

摸着裤裆说句良心话:它就是一部水准之上的探险片。但与之前若干部“鬼吹灯”电影比起来,堪称伟大。因为它把故事说清楚了,而且逻辑上也没Bug……好吧,也许我这么说,好像标准有点低。但在中国现在电影市场上,对于超过50%的电影,这已经属于奢望了好不好?所以,就这点来说,我会给它七十五分以上的成绩。

如果片子仅此而已,我也就不特意写这么多了。让我觉得有必要特意写一写的原因就在于——看着片子,能看到导演以及整个剧组的野心。这种野心其实在当下,可能是比完成一部水准之上的电影更难能可贵的品质。这种品质你能从电影的无数个细节当中感受到,他们都在努力让这部电影变得更好。

在重工业电影的冰冷条框下,还有人在努力从缝隙里传达情感的温度,总在不经意间在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轻触一下,这就是鬼吹灯之《云南虫谷》最值得玩味和支持的地方吧?

改编郭德纲的一句话做结:看一部电影,你不就图那么点触动吗?哪怕就一点触动,那也值回票价。说实在的,你拿着100块钱在那看试试?有啥触动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