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的慘敗給蜀國造成的損失究竟有多大?

水木楊子-海兒


夷陵之戰,劉備損失不過數萬官兵,這句話可真敢說啊。數萬兵馬,放在三國哪個國家都是非常慘重的損失,更別說是在最弱的劉備一方了。



劉備一方兵力最盛時是在攻佔西川后,當時連川中僱傭兵一起,共計達十四五萬兵馬。漢中之戰劉備取勝,但兵馬損失也不少,加上荊州方面的兵馬,總數也能達到十二萬左右。荊州失陷,劉備只剩川中之地,兵馬預計還剩十萬左右。

夷陵之戰劉備戰敗,損失大概五六萬兵馬《傅子》更是記載吳消滅蜀軍八萬有餘,而且損失的大多都是劉備集團能征善戰的精兵,經此一役,劉備一方單從兵力上論,已經比其他兩國差的遠了。



不過,夷陵之戰對劉備一方的影響不只是兵馬的損失,眾多名將在這場戰爭裡陣亡,黃權直接降魏,川蜀中積攢多年的糧草都消耗殆盡,君主劉備更是在次年四月駕崩。蜀漢元氣大傷,劉備駕崩更是導致新建的政權搖搖欲墜,國內叛亂四起,南方蠻族趁機攻佔西川南部州郡。諸葛亮在劉備死後,積極與東吳和談,花了五年時間平定叛亂,但此時的蜀漢已經無力再與曹魏爭天下了。



夷陵之戰失敗,更是讓蜀漢從此再無得到荊州的機會,之後無論是北伐還是反擊曹魏,都只能出蜀道,穿秦嶺,糧草更是要從西川艱難運出,自保且難,更談不上一統天下了。


紅塵入世亦不閒


損失數萬官兵,對三國的任何一個勢力都是沉重的打擊,更不要說最弱的蜀漢了。

而且蜀漢的損失不是隻有夷陵,而是從關羽開始就不斷失血。我們來算一下,蜀漢損失的人才、地盤和兵力。

一、有名姓的文武官員二十七名

關羽是蜀漢第一名將,潘濬是文武雙全的相才

荊州:前將軍、襄陽太守關羽(死亡,其子關平亦死,官職不詳),都督趙累(死亡),荊州治中從事潘濬(投降),南郡太守糜芳(投降),將軍士仁(投降),將軍陳鳳(投降),將軍文布(投降),零陵北部都尉、裨將軍習珍(死亡,其弟習宏投降,官職不詳),武陵部從事樊胄(死亡)。

漢東:副軍將軍劉封(死亡),將軍孟達(投降),徵北將軍、上庸太守申耽(投降),建信將軍、西城太守申儀(投降)。

張飛是可以獨當一面的將才,黃權是有戰略眼光的名將,馬良亦是不可多得的相才,過早失去他們的損失是無法估量的



夷陵:車騎將軍、司隸校尉張飛(遇害),大督、護軍馮習(死亡),前部督張南(死亡),鎮北將軍黃權(投降),侍中馬良(死亡),荊州治中從事龐林(投降),荊州議曹從事王甫(死亡),南郡太守史郃(投降),祭酒程畿(死亡),將軍傅彤(死亡),將軍杜路(投降),將軍劉寧(投降)。

二、土地六個半郡

南郡、宜都郡、武陵郡、零陵郡一部(另一部在湘水以東,已劃給東吳)、房陵郡、上庸郡、西城郡。

荊州三個半郡,因東吳偷襲失去

漢東三郡,被魏國佔領

三、軍隊十四萬

關羽所部五萬人左右、劉封所部萬人左右、夷陵八萬。

荊州一失,蜀漢失去了自己唯一的水軍,後來伐吳時又新建水軍,結果夷陵之戰又損失掉了,從此蜀漢再也沒有建立過大規模水軍

而夷陵之戰,又使劉備原先的荊州軍幾乎損失殆盡,所以後來諸葛亮北伐時大量使用了少數民族部隊

由於敗得太慘,所以後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只有不到五萬軍隊。


海軍史研究會員


夷陵之戰是劉備的蜀漢集團對孫權的東吳集團發動的一場大規模戰役,據史料記載來看,雙方參戰兵力相仿,各自約五萬人,其中劉備一方真正的蜀漢士兵約四萬,加上一萬左右的五奚蠻夷,最終的結果是劉備僅以身免,當然這可能過分誇大東吳的戰果,但是蜀漢方面損失慘重也是可以肯定的,那麼既然真實的史料不像演義當中記載的舉全國之力的70多萬全軍覆沒,而是四五萬,甚至更少的情況下,為什麼蜀漢卻就此跌入谷底,五六年才得以恢復呢,到底此戰對於蜀漢造成的損失有多大呢?

夷陵之戰

首先最明顯的一點就是此戰最為直接的損失體現,戰敗損失的數萬士卒以及糧草輜重,當然雖說蜀漢廟小家底弱,但還不至於損失四萬人,甚至可能只損失一兩萬,兩三萬人馬而就此一蹶不振如此之久。

第二,多名將領的陣亡,以及蜀漢集團的旗幟性,靈魂性人物劉備的死亡,巴蜀之地固然有其優越性,但是人才的匱乏也是顯而易見的,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可見損失之大,另外劉備的死亡直接對這個依賴於他的名望建立起來的國家雪上加霜,這也直接導致了蜀漢一蹶不振的最大,最根本,最直接的阻礙的衍生。

第三,最根本的原因,蜀地長期的叛亂,隨著劉備的戰敗去世,臣服,附庸於劉備名望之下的蜀地各部,南中各地太守或望族,開始了自己的小心思,逐漸不服從蜀漢的統治,公開反叛,而諸葛亮無奈只好邊收拾亂攤子,邊防禦曹魏的趁火打劫,邊鎮壓國內的叛亂,我們熟知的七擒孟獲就是在此背景下的發生的,這就也使得蜀漢就此被無端的喪失了五六年的發展機遇,損失不可謂不大。


Y一花一世界YB


夷陵之戰對蜀來講可以說是元氣大傷,丟了半條命。荊州關羽兵敗身死,損失文臣文將多人,軍隊五六萬,包括精銳的荊州水軍。後劉備傾全國之力伐吳,水陸浩蕩號稱七十萬(實際上,以蜀的地盤和人口基數,最多十萬左右),開始時,劉備連連得勝,勢如破竹,後孫權起用陸遜,孫劉兩軍在夷陵相持,陸遜堅守不出,劉備連營下寨,陸遜用火攻大敗劉備,蜀軍死傷殆盡,包括隨軍許多文臣,劉備敗退白帝城,不久自知命不長久,召諸葛亮等赴白帝城託孤。劉備這一敗,不僅是毀了蜀漢,更是毀了一世英名,無臉再見成都百姓。劉備的這一敗極慘,比赤壁之戰的曹操更慘,赤壁之戰曹操的損失並不大,雖有北方帶來的精銳之士,但另一部分是荊州的降軍,曹操的最大損失不在軍隊,而在於丟了荊州這塊戰略要地,軍隊雖然重要,但魏國廣闊的國土和人口基數在那裡,那不成問題,事實上,三國中,魏文臣武將人才濟濟,那怕後期也是這樣,這就是國力的差距。或許可以打個比喻,赤璧之戰對於曹魏來說,就象人得了場小病,甚至於是感冒之類,而夷陵之戰對於蜀漢來說,就象人得了場大病,動了場大手術差點丟了性命,並留下了後遺症。這比喻不確切,僅是個人觀點!


梁溪居士陸建榮


夷陵之戰是中國歷史上典型的由防守轉為反攻的經典戰爭案例,那麼在夷陵之戰中,作為敗方的劉備損失究竟如何呢?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猇亭,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備以替名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阻擋了蜀漢軍的攻勢,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

戰爭結果

東吳守住了荊州,而蜀漢受到重創,元氣大傷。此戰兩國實力都受到影響,為雙方日後消除矛盾、共同抗魏奠定基礎。戰役中失利的蜀漢昭烈帝劉備向西敗逃,但是到了益州東部的永安便不再西進。孫權方面雖然獲勝,但是聽到劉備駐紮在離邊境如此之近的地方仍然感到畏懼,遣使議和。因長期征戰和兵敗而心力交瘁的劉備同意停戰,次年四月逝世,蜀漢軍政大權全部託付於丞相諸葛亮,後者立即遣使與東吳恢復同盟,共同對抗曹魏。

夷陵之敗讓新建的蜀漢政權受到沉重的打擊,不僅損失大量士兵與物資,還有多名將領陣亡。而隔年君主劉備的死亡更讓這個建立在他名望之上的國家搖搖欲墜,國內叛亂四起。丞相諸葛亮花了約5年的時間才能重建軍隊與彌平這些叛亂,並讓國力提升到可以對外出兵的地步。這場戰役之後近四十年的時間內,三國互相之間的疆域基本保持不變,吳蜀重修於好的聯盟再也沒有發生動搖,三國局勢出現穩定的對峙,夷陵之戰也因此被認為是前後三國的分界點之一。


汐水柔情


劉備的夷陵之戰當初是氣勢強盛,壓住東吳,旗開得勝,嚇得孫權要交還荊襄之地送歸孫尚香,但劉備沒見好就收,要徹底滅亡孫權,如果劉備見好就收,荊襄關羽失地可收,蜀漢氣數依舊可恢復,黃忠不會戰死,黃權,孟達不會降魏,十幾萬軍隊不會全軍覆滅,不會造成三角最慘敗的一角,等人陵之戰的慘敗,證明劉備只懂政治不懂軍事的莽夫,不僅劉備慘敗羞愧而死,還給蜀漢帶來深層的影響,讓蜀漢軍民看不到希望,軍心,民心盡失,十幾年之內難以恢復元氣,給蜀漢國運埋下了滅亡禍根,恢復漢室,只是政治騙人籌碼,獲利自已當皇帝建功立業是真,失去大好江山,一片孤雲浮飄的沒落史筆。


鄉村音樂曹輝平


夷陵之戰的損失:


1、大多數軍隊以及幾乎所有的精銳。劉備當時所有的軍隊大約為5萬人,夷陵之戰後,蜀國大約只剩下留守的少量二線部隊。


2、大多數中高層軍政高級官員。蜀漢後期的人才匱乏,朝中青黃不接,可以說主要原因就是拜夷陵之戰所賜。


3、國中朝局不穩。夷陵之戰後,劉備精銳盡失、軍隊喪盡,蜀地很快陷入混亂。


丞相諸葛亮用了5年時間,才逐漸充實國庫、重建軍隊、提拔新的官員,同時平定各地叛亂,才算讓蜀漢實現了復興。


象眼觀天下


夷陵之戰中蜀國損失的軍隊並由三國演義所說的那樣,蜀國出兵20萬,而東吳只有7萬。參照史實來說,按照後世推算來說,蜀國出兵4萬餘人,再加上西南的蠻夷之眾大概也就5-6萬的樣子,而東吳也出兵了大約5萬的樣子,雙方本就可以說是勢均力敵。而劉備敗的很大程度是因為自己作為進攻者,長途跋涉,而東吳方面只需要防禦就好,劉備私怨出兵這已經是犯了兵家大忌-出師不正,況且劉備與陸遜在軍事領域上的差距已不是一星半點,最終導致劉備幾乎全軍覆滅,蜀國元氣大傷。


小哼哼丶


三個層面。

第一,政治層面上,喪失了對東吳的戰和主動權。

第二,軍事層面上,兵力與將領的損失讓蜀漢傷筋動骨。

夷陵之戰,劉備損失共計4萬主力軍+1萬蠻軍+5000黃權江北軍+3000騎兵

尤其是其中騎兵的損失,讓蜀國喪失了對魏國作戰的資本。

第三,國內政局動盪。劉備死後,川蜀各地叛亂四起,諸葛亮無兵平叛,只能在三年後才率軍平南中。


九尾


為給關羽報仇,又損失了張飛,揮師遠征又碰上了以逸待勞的吳國大將陸遜,最終以一場大敗,劉備跌落深谷為代價。從此蜀漢國力一蹶不振被魏國吞下而告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