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戰馬是不是用騸馬比較好?如果戰馬用騍馬、兒馬子、走馬的話,是不是不太好呢?

明月光輝新


【李光弼巧施母馬計!】

滾滾歷史5000年。烽煙戰火金戈鐵馬。演繹了無數英雄讚歌。譜寫了一幅氣勢恢宏的戰火畫面。無數英雄在馬嘶長鳴中崛起。又有無數人在悲壯的倒下。江水依然滔滔東流去!


自古馬為人類做出的貢獻是無以言表的。什麼,馬到成功汗馬功勞等等。都表達了人們對馬的高度評價。戰爭是離不開馬的。當年成吉思汗的鐵騎軍橫掃歐亞大陸。這可都是金戈鐵馬的勇往馳聘。


那麼有人問過古代戰爭,使用的戰馬到底是公馬還是母馬?那就請讓我們先了解一下公馬和母馬都各有哪些特點吧。。



公馬體力強悍勇猛好戰,剛烈機智攻擊力強。但缺點是脾氣暴躁。性烈兇猛好鬥難以掌控。一旦到了發情期就更很難駕馭。母馬脾氣溫和。易於駕馭適合作戰馬。但母馬勇氣不如公馬且膽小。缺乏威武震懾力。戰鬥力也較公馬差,耐力不足。民間不是有一句經常說的老話嗎:“客馬(既是母馬,百姓都給母馬稱為客馬)這就是說明了古人就否定了母馬不能上陣的。且母馬一年中還擔負著。懷孕產仔繁育後代的重任。戰爭是需要母馬來繁衍培育後代的。母馬一旦在戰場上損失過重。就會給騎兵的後續發展帶來災難。



所以當時人們就想到了一個用閹割公馬的方法。雖然公馬在閹割後不如從前,那麼威武霸氣。但它比較溫順聽話。不但有耐力,而且體力變得比以前更加健壯。既有公馬的強健體魄又有母馬的溫順。閹割後省去了馴服的時間。武將能得一匹寶馬,那也是如虎添翼。如果馬在發情期。這對戰場上的作戰也是非常不利的。


所以說騸馬才是戰馬中的最佳選擇。騸馬四肢有力強壯,性格溫順柔和耐寒且安靜沉穩。隱蔽性極佳。用它取代公母馬作為騎兵主力才為最大的優勢。

可是又有人說了為何不用騾子做戰馬那?在歷史還真有使用騾子當過戰馬的。那就是西漢時期的王莽。王莽在趕“劉秀“時就是用的騾子軍。王莽的騾子軍把劉秀趕了一整天,結果劉秀的馬實在跑不動了,但是王莽的騾子軍卻沒怎麼的。後來劉秀找個地方隱蔽起來才逃過一劫。把個劉秀氣的這個罵呀“從哪裡弄來的這幫騾子。以後非讓這幫騾子斷子絕孫。自此以後這騾子可就從來也沒有生育過。當然騾子不生育和劉秀是沒有關係的。騾子這個物種倒是挺有耐力的不愛生病,騾子的壽命也挺長的。騾子即有馬的優良特徵又有驢的韌性。但是若論速度可能比馬稍差些。騾子外形看著沒有馬威武。再說培養騾子必須用馬和驢進行交配。驢配馬生的那叫馬騾子。馬配驢生的那叫驢騾子。驢騾子不可以用,王莽用的騾子軍就是馬騾子。但是培養出一個騾子還是比較不容易的。騾子還是少數物種,所以戰馬就沒有采用騾子。


【巧用母馬計】

在歷史上有沒有發生過公馬被母馬引誘的實例那?還真有請看下例。在安史之亂時李光弼帶兵與叛將史思明對陣相持不下。但是史思明騎兵強悍,所用戰馬全是從塞北引進的公馬。個高勁大體型高大迅猛。對唐軍危害很大。史思明經常讓士兵在河邊放馬以炫耀自己兵強馬壯。以此來擾亂李光弼士兵的軍心。於是李光弼就想出一條妙計來。他吩咐手下士兵到百姓家裡收買母馬500匹,專賣產後帶有幼馬駒的母馬。某日史思明的一千匹馬又出現在河邊對岸。


李光弼下令把幼馬駒全部關在城裡。把500匹母馬全部放出。這些母馬思念城中的幼馬駒。於是長叫不停。對岸史思明的公馬聽見了這些母馬的叫聲後。可樂壞了,多常時間沒看見美女了。那管三七二十一都不顧一切的向對岸跑來。被李光弼的士兵們圈趕進城中變為己有。李光弼不費吹灰之力就獲得了一千匹戰馬。士氣大振,史思明失去了千匹戰馬也損耗了戰鬥力!

由此看來這公馬在戰場上真要是遇到對方的母馬。那可真是無奈。到了那個時候它可顧不了那麼多。它可不認主人只認追母馬去了,這就是愛的力量吧!



o星火燎原o


古代戰馬是不是用騸馬比較好呢?用騍馬、兒馬子、走馬又會怎麼樣呢?首先我們先來弄懂這些名詞。


騸馬:指的是進行過閹割的公馬,也叫做“阿塔思”。

騍馬:指的就是母馬。

兒馬子:指的是雄馬、牡馬。

走馬:指的是北方遊牧民族一種特有的馬術比賽用馬。

戰馬使用騸馬是最好的選擇。

為什麼呢?大家知道,騸馬是經過閹割了的公馬,既具有公馬雄健驃悍的體魄、勇猛頑強的特性,又具有母馬溫順馴服、安靜沉穩的個性。


也許你會說打仗需要的是公馬雄性的勇猛頑強,要母馬的溫順安靜幹什麼?

這是從古代戰爭血與火的教訓中總結出來的,很早以前,大約是唐朝以前吧,那時候的戰場也是使用“兒馬子”(公馬)來作戰的。

公馬雖然勇猛頑強,但是卻是很難馴服,往往臨陣不聽指揮,特別是處於發情期的公馬更是極難駕奴。

在戰場上常常需要向戰馬發出”臥倒、禁聲、前進、後退、衝擊”等指令。處於發情期的兒馬子如果遇上母馬便會不顧一切地衝上前靠近,這樣不聽指揮的情況出現時是極其危險的。在戰場上付出的常常是戰士的生命。


唐朝“安史之亂”的時侯有著一個關於公馬的故事。安史之亂後期,史思明統兵和唐朝大將李光弼混戰。雙方互有損傷,然而史思明卻靠著他從蒙古買進的1000多匹兒馬子所組建的騎兵部隊,成功挫敗了李光弼多次。

痛定思痛的李光弼閉城拒守、苦思良策。那史思明獲勝之後自然對那1000多匹公馬愛如至寶,每到休戰之時就命令部下將戰馬趕到河邊進行放牧休養。李光弼得知消息後,想出了一個計策。

李光弼命令部下高價向民間收購帶駒的母馬500匹。然後將母馬趕到敵軍公馬群的河對面,卻把小馬駒留在城裡,母馬因為離開了小馬駒,就成群地對著城內方向“咴咴”直叫。


對面史思明的公馬群聽到母馬的叫聲後,全體渡河奔向母馬。李光弼所部立刻趕著母馬入城,後面的公馬群對著母馬窮追不捨,直闖入城內。

彼時任由史思明的部下使出吃奶的力氣拼命呼喝,盡然沒有趕回一隻馬匹。李光弼由此白白得到了1000多匹雄壯的公馬,軍威大振,後來就大獲全勝。

還有戰國時期趙國的名將李牧也是用同樣的辦法得到了匈奴的公馬群,並且埋伏弓弩手射殺了隨後追擊而來的匈奴大將。


此後一些有經驗的沙場老手開始使用騸馬作為戰馬,發現騸馬作為戰馬的確蓋過了其他馬種。

那麼騍馬為什麼又不行呢?

騍馬是母馬,溫柔有加,但缺少剛猛的氣勢,也缺少耐力,而且還要留著繁殖馬群的後代呢。當然捨不得拿到戰場上去消耗。

那麼走馬又為什麼不行呢?

當然走馬作為遊牧民族的一種特有的馬術比賽用馬,其不但在短途奔跑中有極快的速度,而且對於長途奔襲也是具有極高的耐力的。質量絕對是優於其他馬種的。

但是這樣的一匹走馬將要花費多少精力去培養呢?一個大草原又能找出多少來呢?在戰場上使用這種“馬術比賽用馬”顯然是得不償失的,也是不可能實現的。

所以,總的來說戰場上使用騸馬是千百年來戰爭經驗的總結,並不是想當然的事情。其他的“騍馬、兒馬子、走馬等”顯然不能與之相比。

問題回答完畢!謝謝!


農夫看天下


實在忍不住,我也插幾句。

首先,不論在古代還是現代,戰馬用騸馬比較多。
騸馬相對兒馬有很多優點:

1 自從做了宦官蘇培盛,兒馬們從此沒有了泡妞心。看破紅塵後,經常思考馬生。也就安生了許多,便於訓練,由於無馬可跑,所以精力旺盛,不鬧事、挑事,深受戰士們的喜愛。

2 臨戰不受母馬的影響,便於專心一致同騎兵戰士配合完成戰鬥任務。

糾正一下,戰馬也有大量的母馬。


(圖為山丹馬場的軍馬)

沒有證據說明騍馬就不如騸馬,同一品種的軍馬中也有一等一的好騍馬。不能有性別歧視。

至於走馬,鮮有充做軍馬的。

作為牧民喜歡騎乘的品種,走馬有騎乘平穩,個小靈活的特點。在解放初期的剿匪鬥爭中,大名鼎鼎的鄂爾多斯走馬在一條道走到黑不擅變道的較量中將它們的主人一大批馬匪不客氣的交到了察北騎兵團的手裡。


這個黃驃馬就是大走馬。

寫到這裡我笑了。嗯,就到這裡吧。


賽罕蒙古部落


這個問題應該是個沒有答案或者不是問題的問題。上陣用什麼馬,只有上陣的人知道。不同的情況需要的馬也不會一樣。很多答友都提到李光弼用騍馬誘公馬的案例。這足以說明,兩軍陣中既有公馬也有騍馬。案例中沒有提到騸馬是否甘於吃瓜,但我們不難想象他們一直以來就是騎乘馬和役用馬的主力。

因此如果非要回答這個問題,就是不同性別在戰馬中的比例問題。

可以肯定得是遊牧部落,或者草原政權軍隊中母馬佔有相當高的比例,母馬性情穩定即可以騎乘也可以役使,最重要的是母馬提供馬奶是騎兵的重要給養。草原部落對外征戰從來不會有戰敗丟失物質的顧慮,一是他們幾乎不會打沒有完全把握的杖,二是他們打仗以快為先,行軍路途遠,戰鬥相持時間短。風裡來風裡去,席捲呼嘯而去。三是遊牧騎兵每騎都是三五匹馬。其中大多是騍馬,行軍中駝裝備並提供馬奶。一般用於衝鋒的馬在長途行軍中不負重,保持良好體力。

因此,遊牧騎兵沒有選擇性問題,因為他們的馬多。騍馬比重大,但是上陣挑體能最好,最勇敢的馬。

中原農耕政權騎兵,主要依靠從草原購買馬匹,馬的價值相當昂貴,飼養成本更是高的驚人。御馬監,群牧司歷來都是肥差,可見一斑。

因此,中原騎兵也沒有選擇性問題,因為他們沒的選擇,母馬功能主要是繁育,騸馬應該是主要用馬。

至於用不用走馬,這個簡直是偽命題。

走馬價格較其它馬高很多,是王公貴族的專屬坐騎。聲色犬馬中的馬,就特指走馬,可以理解為豪華跑車或者超級敞篷越野車。這些王公貴族上陣,很可能會在行軍途中用走馬。真正上陣的時候,只要稍微騎術過關一些的都會換速度更快的跑馬。而且即使走馬,遇到緊急情況,需要快速前進也可以改變步伐成跑馬。


扎合敢不49728442



守在麥田裡的燈下黑


古代戰馬中,騸馬比起它的馬好用。是閹割過的馬精利充沛,長彪快性情溫和好管理。古代騎兵,一個騎兵最少有2到三匹戰馬。公馬就是已經閹割過的馬也叫騸馬,其它的是騾馬就是馱馬運輸物資的。馱馬當然用母馬,母馬可以在極端條件下,喝馬奶補充作戰騎兵體力。

走馬騎行,不善於奔跑。用與馱運軍事物資,奔跑時的速度不如騸馬就是公馬。騎兵作戰速度要快,要猛,要有衝擊力。長途奔襲要奈力。而且奈力要非常好,急如風快日閃電。

騾馬是公驢和母馬膠配後,生產的馬種就叫騾馬。騾馬不善於奔跑,能覆重拉車做為運輸工具可以。雲南的茶馬古道馱著茶葉行走在,重山駿嶺的馬邦就是用的騾馬。


封啟宇


聽說閹掉的馬更聽話。決定戰爭的,是後勤、紀律、機動性、火力等,從來不是個人的莽夫之勇。雄性戰馬發情可是要命的事。安史之亂中李光弼對陣史思明,就用母馬引誘過對方的公馬。


自強書院


戰馬需要勇氣,閹割過的只能用於運輸軍事物質,不能馱載勇士去戰場戰鬥!


舜日堯天


古代有相馬經。

我沒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