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騾子最終沒有被大量普及作為戰馬,根本原因是什麼?

鳶飛九天2018


騾子曾經也有被作為戰馬使用的,在西漢末年的軍閥動盪中就有曾記載王莽軍中有大量騾子來當戰馬的。比如有這麼一個傳說就是說劉秀與騾子的關係的,當時劉秀帶領部隊跟王莽軍打仗被打敗了,劉秀被騎騾子的王莽軍追趕,這騾子耐力非常好,劉秀跑了一天一夜都跑不掉,最後不得不躲到墳場裡去才逃過一截,這時候劉秀就詛咒騾子斷子絕孫,然後因為劉秀是皇帝嘴巴,出口君無戲言,這騾子就被罵得失去生育能力了。

騾子沒有被當成戰馬使用主要是根據戰馬的保有量有關係。整個古代時期,只有西漢時期跟元朝時期中原蓄養了大量的戰馬,這時候才會有大量的騾子產生,其他時候之所以沒被繼續普及下去只是因為缺馬。戰騾一定是要用公驢來配母馬,這樣的個頭才會大,耐力跟體力才會好。而一旦用母馬來懷孕生騾子的話生下來的騾子是不具備繁殖能力的騾子,這就白白浪費了一個生產名額。在缺戰馬的古代,繁殖一匹具有繁殖能力的馬,跟繁殖一匹沒有生育能力的騾子,肯定是選前者了。


優己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原因其實不復雜,就古代來說,騾子適合作為運輸工作,不適合作為作戰工具。

第一,騾子的速度慢。

無論什麼樣的騾子,速度難以和戰馬相比。

這並不是說短距離衝刺的速度,也包括較長距離奔跑的平均速度。

以為古代騎兵作戰,並不是幾分鐘一衝一殺就行了,往往持續幾個小時之久。

而古代戰馬既然要用於軍事作戰,速度是很重要的。

無論是騎射還是衝鋒肉搏,速度快的戰馬總是佔優勢,能夠在戰場立於不敗之地。

相反,如果騎騾子作戰,速度就太慢了。一些騾子甚至不能較長時間奔跑。

如果騎騾子和騎戰馬作戰,基本就沒法打。

第二,騾子的力量小。

騾子更適合作為運輸工具,因為它相對於戰馬不容易生病,脾氣好,不挑食,耐力也比較好。

但是,騾子的力量比真正的戰馬要小(同普通耕地的馬差不多),一般只有戰馬的三分之二。

差距三分之一,就算是很大了。

比如一匹馬可以拉200公斤物資,騾子只能拉100多公斤。

對於小部隊還不太明顯,對於數萬人的大部隊,騾子的數量就要大大超過戰馬。

而騾子的養殖也不容易,比戰馬簡單不了多少,得不償失了。

第三,培養好騾子不容易。

古代任何一個國家,都千方百計引進優秀戰馬品種。

經過常年的培育,每個國家的戰馬質量都是不錯的,也很穩定。

因為公馬和母馬不難找,只有他們足夠好,後代也就不可能差。

但是,培養一頭優秀的騾子並不容易。

古代用的基本都是馬騾,也就是爸爸是驢子,媽媽是馬。

然而,想要保證優秀的公驢品種,並不容易。

第四,隨著時代的發展,騾子逐步挑大樑

薩沙去西藏旅遊,騎得就是騾子而不是馬。

時至今日,即便美軍在阿富汗,印度阿三在喜馬拉雅山,也多是用騾子。

今天早已不需要戰馬衝鋒作戰,騾子只是用於運輸。

騾子具有耐力好,聽話,不挑食的優點,最重要的是不容易生病,不像馬匹一樣吃了不乾淨東西或者受點凍就會病倒。

所以,即便是美軍也大量使用騾子。

解放軍目前大體實現了機械化和摩托化,高原作戰部隊列裝大量高機動越野作戰車輛。即便如此,解放軍也保留有部分軍用騾馬,用於複雜地形上的作戰運輸。


薩沙


這個題目出的就有些問題,騾子不但在戰爭中大規模使用,而且迄今為止,美國山地部隊裝備最多的運輸工具,依舊是騾子。


軍旅作家張正隆《槍桿子1949》南下、難下一章中,明確記載了東北野戰軍南下時,繳獲的美國大騾子可以負重600斤,日本的大洋馬負重400斤,而普通的蒙古馬負重只有200多斤。

在阿富汗戰場上,儘管美軍有裝甲車、飛機、坦克,但是在山區中執行任務時,騾子才是最靠譜的交通工具,在交通不便的山區和戈壁,運送彈藥或物資時,騾子是代步的不二之選。


騾子走餓了,就地吃點草,不像戰馬,不喂精料就掉膘。

另外關注美國陸軍的朋友們,經常會在其重大的慶典活動中看到,由兩名士兵牽著兩頭騾子進行巡遊。


沒錯,騾子是美國西點軍校的吉祥物。
西點軍校的騾子一般以傑出軍事人物和本校優秀畢業生的名字命名。

在西點軍校的典禮上,你可能看到這樣的一幕,南北戰爭時期的傑克遜將軍,和二戰時期五星上將麥克阿瑟並排走在一起。

美國陸軍為什麼要裝備大批的騾子,而不是用戰馬或者是毛驢呢?

因為

騾子是驢和馬雜交的後代,它肌肉強壯,善於負重,性情溫和,食量小,與馬驢相比,騾子更能吃苦,力氣更大而持久,適應性強,不易生病,而且非常忠誠。

但為什麼騾子在其他部隊沒有像美軍這樣普及呢,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成本高。
凡是在農村生活過的人,大都知道一句諺語,買不起騾子喂不起馬。在上世紀80年代,農村一匹馬的售價在4000元左右,而一批大騾子起步價就是7000元。


7000元買一匹大牲口,現在感覺不出什麼,當時萬元戶還是稀罕物呢。

另外繁殖騾子的原因,不是為了讓它耕田,而是用來跑運輸,往返350裡的路程,一架大車上裝上一千多斤的貨物,騾子每天一個來回,什麼事兒都不耽誤。

而如果用馬來運輸,最多也就是三天兩趟,半夜裡還要給馬添料,一個月單是黑豆的成本就要50多塊錢。

另外馬拉的貨物比騾子少1/3甚至還要多。馬車的運輸成本比騾車要幾乎高上一半,所以能買得起騾子的農民,一般都不養馬。


花近高樓1


說騾子沒有被大量普及成戰馬,然後組成騎兵部隊這個理論是對的。但是,在中國歷史上,確實有以騾子為坐騎的騎兵部隊。

一些80後應該記得,有一篇叫做李愬雪夜入蔡州的課文。

唐將李愬在暴風雪的夜晚,攻入蔡州城內,擒斬淮西軍閥吳元濟這一軍事奇蹟。

在吳元濟割據的淮西鎮,因為不出產戰馬。在淮西鎮的割據歷史上,出現過騾子部隊的事情。見《舊唐書》之《吳少誠傳》,割據淮西鎮的軍閥吳少誠發現自己的佔領區不產戰馬。就命令手下蒐集騾子,組成騾子騎兵。這也算是騎兵部隊的特例了。

但騾子為什麼不能成為騎兵部隊的選擇之一呢?筆者認為,就一點來說,騾子就必然被淘汰了。那就是騎兵需要的爆發力了。騎兵的衝擊速度可以說是非常快,這在戰場上是必要的。但騾子或者驢不具備這個特點。

中國有個寓言故事叫黔驢技窮。說的是把一頭驢子(還有說是騾子)放到了一個地方。老虎在觀察許久以後,發現驢子沒那麼可怕,就把驢子吃了。在故事中,並沒有說驢子為什麼不逃跑的原因。筆者認為,這大概就是驢子的缺點了。驢子雖然負重量比馬要多,耐久性比馬要良好,但驢子缺少那種快速跑得爆發力。

這一點其實被雜交的騾子也遺傳了。雖然騾子有驢子的負重量大的優點,但沒有馬的速度優勢,所以被淘汰是自然的了。

這一點還可以見賽馬比賽,跑馬場的馬,最看重的就是優種血統的繼承,那樣在比賽中,馬的爆發力就最強了。如果瞭解一些,就會發現,不僅要查一匹馬的父輩血統,甚至是查到馬的祖宗十八代都不誇張。就怕那匹馬是混血的騾子。


魏博鎮節度使王前策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的,就好像網上一直有人會問,哈士奇看起來像狼一樣,個頭也是挺高大的,長得也不錯,為什麼沒有當做警犬培養呢?很多約定俗成的規則是前輩經歷了許多次實踐傳遞下來的,哈士奇不能作為警犬明顯就是因為他“二”、服從性差,而騾子在戰場上發揮衝鋒陷陣的作用是為什麼呢?

首先,長得沒有馬帥。在人們心目中,騾子就是用來做農活的,而且老實好欺負,沒有馬的那種驕傲情緒。騾子和馬放在一起,視覺效果上一目瞭然,當然是馬更高大一些。騾子身上多少都會帶著驢子的神經質基因,往戰場上一站那感覺別提有多寒摻。就算你的軍隊再怎麼整齊劃一,騾子長耳朵一豎嘴巴一歪,整個隊伍的高級感就沒有了,活脫脫變成剛從地裡拉過來的民兵團。如果你想別出心裁想要將敵軍逗樂然後乘機突襲的話,你可以嘗試一下用騾子代替馬上陣。

其次,就要看反應能力、耐力和性格了。我們知道馬在作戰之時的反應能力真的是超級快的,畢竟戰爭面前一分一秒都是生命。好的馬匹不僅僅追得快撤得快,還能持續奔跑超過5個小時。在這點上來說,騾子真的不容易達到這樣的要求。另外在面對危機狀況之時,騾子相比於馬更加容易受驚,情緒不穩定如何能夠效忠主人呢?

最後,騾子也有優點,戰場並不適合它。俗話說得好,銅驢,鐵騾,紙糊的馬。馬雖然適合上戰場,但是它們都太過於嬌氣,而驢子和騾子就更加吃苦耐勞一些,只要有一把草就能堅強得活下去,不一定偏要穀物。在戰爭之中,驢子和騾子並非沒有功勞,它們擔任著運送糧草和傷員的後勤任務,同樣是軍人的好幫手。

之前說過,將馬作為衝鋒陷陣的幫手,是因為長期戰鬥實踐而得來的經驗。驢子和騾子不能當坐騎,那麼在歷史上,有沒有過利用驢或者騾子作戰的案例呢?的確也有。

中國隋朝時候,朔州總管楊義臣曾驅趕毛驢虛張聲勢迷惑敵人。公元915年,後梁將領劉尋駐紮在洹水(今河北大名縣西)與晉軍作戰。他為了抽出兵力開赴晉陽而不被城外晉軍發現,就利用毛驢溫馴的特點,在毛驢背上捆了草人,在草人肩上插著旗子,訓練毛驢馱著草人在城牆上來回走個不停。城下晉軍只看到旗子來回走動,看不見旗子下面的草人和毛驢,以為劉尋的軍隊正在守城,殊不知劉軍已悄悄撤走。兩天後晉軍才發現真相。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中,毛驢因為一直在後方默默運送戰爭物資,意大利人感念他們的攻陷,在羅馬為它們建造了一座紀念碑,造型是一頭驢託著炮筒。同樣為毛驢的後方貢獻建造紀念碑的還有美國和瑞士。在中國陝北,也有專為為毛驢寫的歌謠,歌頌他們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之中為我們做的貢獻——馱糧的毛驢啊,也搖著它的長耳朵……

至於騾子嘛,看來真的是默默無聞,很少有記載了。

以上


木劍溫不勝


以明朝典籍《五雜俎》記載,騾子最早起於匈奴,自戰國年間起,就被中原農民逐漸引進繁殖,從此成了古代中國人生產生活乃至戰爭,都經常離不開的畜力。而且以宋朝人羅願《爾雅翼》的形容說,騾子完全可以當馬騎,還比馬的脾氣好得多。那麼這麼好的畜力,為什麼沒有取代戰馬的角色,打造戰場上的“騾騎兵”?主要還是下面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騾子的力量太小。

雖然在農家幹活時,騾子是絕對的好牲口。但是上了戰場,騾子的那點力氣,明顯就不夠用。騾子的力氣,通常只有戰馬的三分之二左右。放在冷兵器戰爭年代裡,重騎兵裝備的盔甲武器,最少要有二十公斤。宋金元時代的重騎兵,更是連人帶馬都披重甲,重量常在三十公斤以上,基本就是鋼鐵包裹。

▲蒙古重甲

把這樣的“鋼鐵包裹”,加在騾子身上?恐怕還沒衝鋒,可憐的騾子就要累趴下。

第二個原因:騾子的速度太慢。

古代騎兵對決,決勝的關鍵,就是衝擊速度。

而在這條上,騾子更是嚴重吃虧。別看騾子能連續行走二十多公里,但短距離衝刺就吃虧了,本身力量就不如戰馬,體型比戰馬小,速度更是被甩開,等於是戰馬已經衝起來,騾子這邊還在慢悠悠跑。想要騎騾子?遊山玩水觀光沒問題,騎著上戰場,那就吃血虧了。

不過,沙場衝鋒嚴重吃虧的騾子,卻也有戰馬無法替代的角色,甚至放在現代化戰爭裡,騾子也同樣“戲份”極重——後勤。

別看體型小力量弱速度慢,但騾子的耐力與吃苦耐勞,卻也遠遠強於馬驢等牲口。一匹健壯的騾子可以一口氣負重行走二十公里,多艱難崎嶇的山路也不在話下。而且還不容易生病。如此特殊技能,也叫騾子的“戰場地位”,一直十分穩固。自明朝開始,擁有大量繁殖騾子技術的明朝軍隊,就越來越多的用騾子來運輸物資。近代以來的西方戰爭史上,騾子更是後勤不可缺的腳力。慘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上,英國就大量向中國購買騾子,用於戰場運輸。

▲印度軍演的騾子

甚至在高科技的現代戰爭裡,騾子的作用,有時依然不可替代。許多國家的山地戰部隊裡,騾子依然常被用來運輸山炮裝備。不但常在現代戰爭裡搶個鏡頭,還經常在軍演裡亮個相。如此風光,古代戰爭裡衝鋒陷陣的戰馬,基本享受不到了。

參考資料:《中國古代農業科技》《拿破崙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全記錄》


我們愛歷史


騾子是一般是公驢和母馬的後代,體型介於馬和驢之間,經濟性能卻不是兩者的平均,而是大大優於馬和驢。簡單地說就是吃的跟驢差不多,乾的跟馬差不多。性價比優秀的不得了!但是它有個最大的缺點是沒有繁殖能力。原因就是性染色體不配對。還有個性能上的缺陷就是騾子雖然力氣大,但是速度不行,這就是騾子不能作為戰馬的根本原因!沒有速度,如何做衝鋒陷陣的戰馬?只能用做畜力,以前在軍隊里拉車拉炮駝物資用的,從來不能用做騎乘。


第九區春蟲蟲


騾子奔跑的速度,姿態,舒適度,穩定性都不如馬,不宜作為戰馬的另外原因還有兩點,第一,靈性,馴練後的馬能通人性,第二,馬與騾子的蹄子不同,老農講馬蹄有(申),過冰不滑,抓地牢固,而騾子不具備這一點。還有一說,古代軍用戰馬都選雄馬,不用雌馬。在馱物和拉車上比較,騾子優於馬的耐性。我姨夫跟陳再道當馬伕,在大別山時騾子失蹄從山上摔下去而死,證明了騾子蹄趾不如馬好。


時來運轉176794934


1978年我十一歲,經常去生產隊飼養室玩,別的村子來我們生產隊買一匹黑騾子,(是隊裡的一匹黑母馬下的駒子)出價6000元,隊長都沒捨得賣,一直到1981年大包乾以後騾子分到戶裡了,一直到2000年才被賣了,餵養那頭騾子老人說騾子從下生到賣走已經40歲了,都用機械化了,騾馬都不用了!


MT林海雪原


在古代戰爭中,騎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騎兵的重要目的就是用速度和衝擊力摧毀敵人的防線,給後邊的步兵進攻做好鋪墊。另外,騎兵適合遠距離長途奔襲打擊敵人,可以進退自如,機動性、靈活性非常強。

從這個層面來分析,供騎兵乘坐的運輸工具必須具備以下特徵,才符合作戰要求。

其一,體型龐大而壯實,力量充足,能給敵人起到心裡震懾。

人們常說的一個成語是“人高馬大”,從這一點看,在馬、騾、驢三種動物中,馬具有天然優勢。不論是我國的伊犁馬,三河馬,蒙古馬,還是土庫曼斯坦的汗血寶馬,西亞的阿拉伯馬,德國的漢諾威馬,都是體型龐大、身體壯實的優良戰馬。

除過蒙古馬體型稍微較小外,其它戰馬可以說是龐然大物,身高超過1米5,昂起頭來,會超過2米,體長往往超過3米,一蹄子下去,若踩到要害部位,完全能踩死一個人或一頭羊。

驢、騾等動物跟馬比起來,根本沒有這些優勢,體型龐大的戰馬不要說飛奔起來,僅僅往那裡一站,對敵人就能起到震懾作用。

其二,具有速度優勢,在機動性、靈活性和耐力方面都要突出。騾子在這些方面根本比不上馬。

在追求速戰速決的戰爭中,馬可以把自身優勢發揮到極致。有些品種優良的馬,如汗血寶馬,不但速度高,並且耐力極好,完全能長途跋涉,有日行千里的優點。據測試,汗血寶馬最高時速可以達到200公里每小時,可以連續奔跑5小時以上,跑完1000米僅需70秒左右,騾、驢等動物累死也做不到這些。

其三,各有各的優點,扮演社會角色有別。最初,人們培育騾子是作為幹活幫手來用的,而不是讓它衝鋒陷陣的。

出生在農村的人,對騾子的功用非常熟悉,騾子拉磨、駝重、耕田、拉車都是好把式。騾子由於是驢和馬雜交後的產物,具備了驢的任勞任怨和吃苦耐勞,又具備了馬的力量優勢,俗稱就是“勁大”,同時,騾子比較聽話,不像馬那樣難以馴服。騾子唯一缺點就是不能生育,壽命也比較短。

因此,自騾子誕生以來,人們一直把它當做幹活工具,而不是作戰工具。

但是,騾子在戰爭的作用同樣不小,尤其在後勤保障這一塊,騾子的作用相當大。用騾子運輸糧草、武器,有效補給前線作戰需求,騾子功不可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