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現代化後,原來騎兵的戰馬都怎麼處理?

-二小姐-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看看山丹軍馬場就知道了。

山丹軍馬場是當前歷史最悠久的馬場。公元前121年由西漢驃騎將軍霍去病始創,距今2130多年。

不過,漢代的山丹軍馬場早就沒了。

現代的山丹軍馬場是解放軍創建的,時間是1949年9月。

當時我國包括我軍還是比較落後的,卡車數量很少,包括軍隊在內,軍民多依靠獸力運輸,也就是騾馬。

當時世界上只有美軍大體實現了摩托化,包括強大的德軍主要也是依靠馬匹作為機動。

我軍直到60年代,也在搞所謂的騾馬化。

依靠馬匹運輸,就必須有優秀的馬匹。

所以山丹馬場主要是依靠蘇聯提供的優秀馬種,進行軍馬繁育基地。近50年一直歸屬軍隊管理,每年都要輸出大批的駿馬良驥支援國防和經濟建設。特別是培養出來的“山丹馬”,是我國少有的挽乘兼用優良品種,近幾年來已向全國各地輸送10萬多匹。為我國的良馬培養做出了重大貢獻。

我軍共有3大馬場:內蒙的錫盟、新疆的伊犁和甘肅的山丹。

其中山丹馬場是最大的。

戰馬的壽命比人要短得多,一般只能活20多歲。

在馬場養到3到4歲,戰馬相當於人類的18歲就開始服役了。一般到13歲左右退役,當然有的老馬可以服役到接近20歲,但很少見。

我軍的傳統是,戰馬和軍權一樣,當做是戰士,不要說殺,更不會被虐待。

如果立了功的馬,會被留在軍營裡面細心餵養,直到老死。馬老死了,部隊要舉行隆重的葬禮。

普通的戰馬一般會退回馬場,由馬場照顧到自然死亡。

這些戰馬的品種很優秀,價格非常昂貴。

早在60年代,一批戰馬的成本價就有1500元人民幣。當時很多工人一個月才拿幾元錢工資。

為什麼不殺馬?

我敢說騎兵絕對不可能忍心殺馬,因為馬匹是通人性的。

一種說法是,良種馬匹的智力相當於人類的小學生。

比如:騎兵營的軍馬,穿便服的人不讓靠近,只有換上軍裝才可以騎。馬也欺負新兵。新手上了身,它能感覺到,不會老實讓你騎。馬也會擺架子。幹部的馬,不愛入列,喜歡跟幹部一樣站在隊列外面;有的還會配合幹部組織訓練,比如越障的時候,幹部站在障礙一端,他的馬就會站在另一端,看別人的馬跳。

另外,馬肉其實很難吃的,根本沒有人會去買,也沒人會吃。所以戰馬都是壽終正寢的。


薩沙


我聽我們以前的政委講過。說他那會當兵的時候,炮兵的炮都還是用馬來拉的。後來換車的時候馬匹淘汰了。有的給牧民了,有的說要宰殺。他們捨不得,就用鞭子狠狠抽打那些馬。意思讓它們趕緊跑,可是那些馬任憑他們怎麼打就是不跑。牧民們就說,終究是軍馬呀,若是我們的馬早就跑了。後來據說給了牧民的那些馬,後來也是絕食活活餓死了。


金馬大元帥


部隊馬,我想起來。那是在69年是70年時,部隊住在專區醫院,有部隊來聯繫本隊。說他們有馬給我們隊,有條件的,第一有馬料,一個月不少於十五斤糧食。第二這匹馬是立過功的,可以隊裡幹活,不能強迫。第三要有專人飼養,這匹馬很聽話,死後要埋,不能由其它方法處理。部隊來人說可以通過你們社員討論決定。不免強,隊長開會提出來後,群眾各有說法,當時隊裡耕牛夠用,反對得人很多,最後決定不要。可以看出部隊的馬是隻能老死,還不能隨便處理的,只能埋到土裡。


一路長淡


1976年,放署假時,從杭州趕到到奶奶所在村莊,恰逢軍隊開到美麗的富春江邊,部隊就駐紮在廟裡(現在,則成了土谷寺,成了一處景點),開始演練武裝泅渡。
估計軍中大多數是北方兵,有許多旱鴨子,水到齊胸深就怕,哪會游泳啊;因此,就請大隊民兵連長抽調幾個政治覺悟高、學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前去部隊當臨時游泳教練。貌似廟中有一個步兵連的規模,士兵配備的全是63式自動步槍,沒有56式衝鋒槍和56式半自動步槍,連部有直屬機炮排,大約養有10餘匹騾子和軍馬,馱載著數門82mm無後坐力炮、60mm迫擊炮,以前數挺型號不詳的重機槍。
當時,我軍竟然有10餘個騎兵師,擁有全球規模最龐大的騎兵部隊;最精銳的數個野戰步兵軍,均實現標準的騾馬化,步兵仍以徒步肩扛的機動為主,陸軍依然是一支純步兵混合的半騾馬化軍隊。騎兵的戰馬來源,主要從蘇聯大批引進種馬,改良民馬,培育軍馬,內蒙古錫盟紅山軍馬場、新疆伊犁和甘肅山丹軍馬場,齊齊哈爾哈拉海軍馬場,是我陸軍七十年代騎兵軍馬主要的來源地,每年要根據馬匹退役情況補充一些馬。
網絡上有數據顯示,截止1977年,我軍仍然擁有1145萬匹馬和騾子,軍馬和騾子數量佔世界第一位。1985年陸軍跨入了摩托化時代,全軍步兵團開始裝備汽車,淘汰了部分馬車,軍馬和騾子才逐漸在軍中淘汰;1998年開始,陸軍進入機械化建設,到2020年初步完成機械化建設;然後,就開始向信息化發展,向信息化要戰鬥力。
根據網絡上搜索到的資料,大概從1986年開始,陸軍大批戰馬退役,團以上騎兵建制取消,大批戰馬就此成建制地退出現役。馬的平均壽命30-35歲,在軍中的服役年限是3-15年,最高的可達20年;速度是3-5歲的馬最快,但5-10歲的中年馬,是耐力最好的階段,可謂年富力強。
似乎軍隊對馬都很有感情,因此,退役的戰馬,不出意外的話,一般都會養到老死,在軍中可謂頤養天年,也算是對戰馬有了交待。但由於軍馬數量實在是太過龐大,因此,只能是少數立下軍功的功勳馬才有此待遇。其他退役的軍馬,就分配到了全軍的幾個養馬場,壽終正寢。
民間也很少聽說,部隊會對外出售退役的軍馬,也不會殺掉,由於從1986年開始,我軍的騎兵團建制逐步取消,改成了摩托化團,加上其他馱載重型武器裝備的騾子和馬匹,數量有數百萬匹,判斷應該不會全都收養在部隊。
因此,非常有可能將部分退役的軍馬轉給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也只有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有廣袤的土地,能夠安置那麼多的退役軍馬,並運用於生產、運輸等工作。
此外,其他國營農村、林場,應該也是軍馬的歸宿;解甲歸田,也是軍馬的一種出路,農村機械化程度並不高,仍然沒有普及,陸軍步兵師下屬的騎兵團成建制地撤銷,對於軍馬來說成為農業用馬算是不錯的歸宿。

國平軍史


馬是非常聰明的動物,與人一樣,每匹馬都有獨特的個性。

戰馬是經過嚴格挑選、篩查和訓練的作戰工具,具有很高的組織紀律性

騎兵部隊解散後,戰馬的處理方式:

一是處理給影視基地,拍戰爭片或者其他影片用

二是處理給當地馬場、牧民或者農民,作為勞動力或者騎乘使用

三是有些有錢人喜歡戰馬,他們喜歡飼養

四是部分官兵喜歡自己的戰馬,處理給他們,他們負責找地方安置

五是部分有過戰功的戰馬,留給留守人員飼養,尋機處理

當時,所有的戰馬處理都要做好登記統計,備案。

檔案保留十年,十年後自行銷燬


鐵馬秋風勁漠北月光寒


對於軍馬,魂舞大漠想訂正一樣事,那就是,軍馬還是有的,並未完全退出部隊編制,在不通路的邊防哨所,人跡罕至的地區,大雪封山時,仍離不開軍馬的幫助。

致於退出去的大批軍馬怎麼辦,這個問題基本上也不存在。我們知道,軍馬是隨著我軍現代化的節奏,而逐漸漸少,慢慢淡出視線的,不會是大批量退役。越來越少,少得現在,有點看不見了,等於說沒有了,答案是還有,只是少而又少,不在直接參加戰鬥,還發揮著馱運作用。

軍馬開始出現在我軍,是直接作為一種突襲裝備使用的,實在是很奢侈的。在《亮劍》中,即有這樣的細節表現,李雲龍弄了一個騎兵營,被旅長“打劫”,磨破嘴皮子也沒用,生生就弄去一多半,疼得他呀,那股難受勁就甭提了,也從而說明軍馬體現出的戰鬥價值有多大。

缺乏輪式車輛運輸,沒有大炮坦克,有了騎兵的八路軍,可以一夜之間出現在敵人想像不到的後方,或薄弱地域,因此得到指戰員喜愛,毫不奇怪。只是喜歡的戰馬,到哪裡去淘換,是一問題。

過去打仗靠繳獲,建了國,我們建設有軍馬培馴基地,在內蒙和新疆,都設有軍馬場,選取良種馬進行馴化。建國以後大批的軍馬,大部分時間執行巡邏任務,為交通不便的邊防提供物資補給,可以說發揮了重大貢獻。

因此邊防戰士對軍馬的那份感情,是很深的,過了20歲的老年馬,除了一部分給了地方民兵繼續發揮作用,大部分在戰士繼續呵護下到終老。


魂舞大漠


現在雖然沒有騎兵,但是並不代表戰馬就沒有用!在現在的西北地區,戰馬仍然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尤其是靠近阿富汗哈薩克等地區,戰馬仍然起著相當大的作用。

在阿富汗地區,有這麼一個說法,一頭阿富汗驢頂得上二十輛坦克的戰鬥力!這是因為阿富汗地區的山路非常崎嶇,各種車輛根本就過不去,而且氣候十分惡劣,直升機根本就無法升降。這時候,一匹馬一頭驢就變得很關鍵,這東西可以馱著很多作戰物資來爬山。所以呢,即便現代武器已經很先進的情況下,各主要軍事國家都沒有解散牲口運輸隊,比如美國也有495頭騾子在美軍服役。

其次,丘陵山地地區,駝馬的保養比汽車容易得多。戰車在這種惡劣環境之下非常困難(車壞了沒地方修,汽油沒了沒地方加油),而駝馬則可以自己吃草。像我們很多邊防官兵在巡邏的時候也是騎著馬或者用馬馱著軍用物資去巡邏的。


優己


山丹軍馬場目前是最古老的馬場。 它由西漢大將霍霍於2130年前去世,於公元前121年建立。

但是,漢代的山丹軍賽馬場早已不復存在。

現代的山丹軍馬場是解放軍於1949年9月創建的。

當時,我們的國家,包括我們的軍隊,仍然相對落後,卡車數量很少 。 包括軍隊在內的軍隊和平民都依靠動物的力量來運輸馬匹。

那時,全世界只有美軍實現了機動化,其中包括強大的德國軍隊,後者也主要依靠馬匹進行機動。

直到1960年代,我軍還參與了所謂的猖transformation變革。

必須有上乘的馬匹供馬匹運輸。

因此,山丹賽馬場主要依靠蘇聯為軍事馬匹繁殖基地提供的優質馬匹。 它已由軍隊管理了近50年,每年都有大量馬匹和馬匹出口,以支持國防和經濟建設。 特別是栽培的“山丹馬”是中國稀有的優良品種之一,近年來已向全國各地交付了超過10萬匹馬。 它為中國優良馬種的種植做出了巨大貢獻。

我軍有三個跑馬場:內蒙古的西盟,新疆的伊犁和甘肅的山丹。

其中,山丹賽馬場最大。

戰馬的壽命比人類的壽命短得多,它們通常只活在20多歲。

在賽馬場長到3至4歲。 戰馬相當於18歲的人類。通常退休的年齡大約為13歲,當然有些老馬的服役年齡可長達20歲,但這很少見。

我軍的傳統是戰馬與軍事力量相同。 作為士兵,更不用說殺人了,他們不會受到虐待。

如果留下一匹成功的馬,它將被保留在軍營中直到死亡。 馬雲死了,部隊將舉行盛大的葬禮。

普通戰馬通常會返回賽馬場,而賽馬場自然死亡。

這些品種的戰馬非常好而且非常昂貴。

早在1960年代,一組戰馬的成本價格為1500元。 當時,許多工人每個月的工資只有幾美元。

為什麼不殺馬?

我敢說騎兵殺死馬絕對是不可能的,因為馬是人。

據說,純種馬的智力與人類小學生的智力相當。

例如:騎兵營的馬。 穿著便服的人員不得進入。 他們只能穿軍服。 馬也欺負新兵。 新手已打開,可能會感覺它不會讓您誠實騎行。 也可以顯示馬匹。 幹部的馬不喜歡被列入隊列,他們喜歡像幹部一樣站在隊列外面。 一些還與幹部合作組織培訓。 例如,當一個幹部越過障礙物時,一個幹部站在障礙物的一端,而他的馬則站在另一端。 有人的馬跳。

另外,馬肉實際上很難吃。 沒有人會買,也沒有人會吃。 所以戰馬都死了。


西域小夥講科學


從1928年4月我軍第一支騎兵部隊西北工農革命軍騎兵大隊建立,再到1985年軍改整編後騎兵被逐步取消,騎兵在我軍歷史上一共存在了近60年。在最高峰的時候,我國曾經擁有12個騎兵師,上百萬匹戰馬,近10萬騎兵!馬匹除了給騎兵騎乘之外,還充當一些諸如重型裝備的運輸移動工具,而這樣的部隊也被稱之為騾馬化部隊。隨著機械化、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高,騎兵這個已經延續了數千年的古老兵種也逐漸煙消雲散,我國目前僅僅在形式上保留了兩個騎兵營和幾個騎兵連,總人數還不到一千人。那麼隨著騎兵的解散,數量龐大的戰馬又都到哪裡去了呢?▲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的騎兵二營

在騎兵部隊發展的最頂峰時代,我軍在東北和西北曾經擁有五十多個大型軍馬場,其中西北地區有山丹軍馬場、貴南軍馬場、河曲軍馬場、馬銜山軍馬場、延安軍馬場、貴南軍馬場、同德軍馬場以及新疆伊吾軍馬場,東北地區有白城軍馬場、牡丹江軍馬場、四方山軍馬場、哈拉海軍馬場、洮南軍馬場、扎蘭屯軍馬場等。西南地區也有嵩明軍馬場、清鎮軍馬場等。這些軍馬場規模龐大,養育了數千萬匹優良軍馬,為祖國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這麼龐大數量的軍馬其實部隊是完全消化不了的,即使是在騎兵部隊規模最龐大的六七十年代,80%的軍馬也被用於轉讓給民用了,主要用於東北和西北地區的農業機械化替代。而隨著1974年中央軍委下達的《關於調整軍馬生產規模、改變馬場管理體制的請求報告》,軍馬場直接被減少到26個,其他的軍馬場全部轉變成了民用馬場。到2001年,除了紅山軍馬場之外,其他25個軍馬場也全部移交給了地方政府管理。至於最重要的軍馬取向問題,其實也大可不必擔心,民用馬場中的馬大部分都用作了農業生產,之後隨著機械化水平的提高,馬場規模縮小,馬匹養殖數量也直線下降。



在古代,馬匹作為騎兵必須的坐騎,曾經屬於國家戰略儲備資源,即使在熱兵器出現之後,仍然是一種重要的軍需物資。但是工業化水平的提高,導致飛機、坦克、軍用汽車等新式武器裝備的出現,馬匹作為部隊運輸工具完全被這些後來者所碾壓,所以馬匹也就自然而然成了被淘汰之物。現代社會的馬匹除了牧民自家作為交通工具使用,大部分馬場飼養的馬匹只能作為肉製品、奶製品來源,以及用於影視拍攝、旅遊文創、賽馬等方面。馬匹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性直線下降,數量也快速減少,騎兵的消失也成為了必然。


軍武吐槽君


兔哥回答:騎兵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馬,馬被用來為人類服務歷史久遠,具體年代一直就有爭議,據《科學》雜誌有報道,大約5500年前,馬就被人類馴養,成為人類的交通工具,用來騎乘。馬用於作戰也應該貫穿整個戰爭史,直到現在依然有騎兵部隊,只不過是規模小了,例如,邊防巡邏,山地作戰部隊等等特殊地形環境中使用。


戰馬不同於普通馬,而是對品種有要求,要有耐力,而且要經過訓練,適應戰場上的作戰環境。優秀的戰馬對主人非常忠誠,作戰中能夠和騎兵合二為一,知道如何衝鋒陷陣,能夠感知威脅程度。戰馬同樣會臥倒隱蔽,主人負傷時會臥倒方便上馬,它知道回家的路。戰馬由於身體結構因素臥倒起立顯得很笨拙,其實這已經難能可貴了,不能和軍犬比。其實,隱蔽接敵做的最好的是貓咪,只不過這傢伙太聰明,不聽話,心眼多,你讓它去偵察敵情,它能給你抓一堆老鼠回來。


戰馬伴隨騎兵部隊馳騁沙場幾千年,一、二次世界大戰中都有騎兵部隊被大量使用,騎兵成為快速突擊作戰力量,效命疆場功勞無限。但隨著武器裝備的發展,機械化作戰模式的普及,騎兵的缺點也暴露出來,被逐步撤編。那麼,騎兵部隊被撤編後戰馬是如何處理的呢?首先,騎兵撤編都是逐步進行的,退役的戰馬會交給地方使用,或者是送去養馬場,直到死亡。馬本身就不屬於肉食類動物,它的肉可不像豬肉狗肉那樣受歡迎,而且軍隊中的動物,騾馬,軍犬之類的都不允許處死吃掉,這些同樣是裝備,戰友。

馬退役處理並不難,主要是馬的壽命短,通常情況下馬的平均壽命只有30~35歲,世界上最長壽命的馬是62歲高齡的“老比利“(1760年生),而戰馬的服役年齡約3~15歲,最長的也只有20歲左右,4~6歲的戰馬是最佳狀態期。騎兵的戰馬也是有服役期的,到期就退役,通常跟據實際情況從作戰的戰馬轉入後勤保障用,最後送到軍馬場,直到老死。具有使用價值的軍馬也會交給地方使用,過去咱們地方生產隊就有帶有編號的退役軍馬被使用。

戰馬伴隨著騎兵的成長衰落,從馳騁沙場的一個戰鬥員逐步變成了普通的動物。其實,戰馬並不單純是隨著騎兵兵種的消失而失去作用,就是地方馬匹也變得無用武之地,農業機械化也搶了馬匹的飯碗,過去一套馬車可是讓人羨慕,趕馬車的人遇到趕牛車的都有一種自豪感。現在,馬匹也只能在運動場上露露臉,軍隊特殊環境下有少量裝備,農村馬,牛,馬驢子都成為觀賞動物了。


以上是兔哥個人觀點,歡迎關注兔哥,歡迎探討評論!圖片來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