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的英雄之城,被強敵圍困攻打百年不倒,宋朝弄丟從此望馬淚流

大唐的英雄之城,被強敵圍困攻打百年不倒,宋朝弄丟從此望馬淚流

大唐帝國是中原王朝中最輝煌的王朝之一,軍事政治經濟強盛富饒,坐擁千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而與唐帝國同時代的“西戎之地”也出現了一個強大的少數民族政權,這就是吐蕃,它同樣喜歡開疆擴土,好勇鬥狠,這兩大強勢政權並立自然會擦出火花,吐蕃從松贊干布的的時候就入侵唐朝,被唐太宗擊退,以和親安撫,恩威並用。安史之亂後,吐蕃看到唐朝內部的虛弱,以幫忙平亂的名義做趁火打劫的勾當。

大唐的英雄之城,被強敵圍困攻打百年不倒,宋朝弄丟從此望馬淚流

吐蕃的野心不僅是掠奪財物和人口,更是將兵鋒指向唐朝的土地,為此拉開了兩個王朝持續百年的戰爭消耗。在此期間吐蕃軍對靈州的爭奪最為執著,簡直是至死方休,而大唐帝國將靈州視為自己的掌上明珠,倍加珍惜。為何靈州的地位如此重要,我們簡單來梳理下。

大唐的英雄之城,被強敵圍困攻打百年不倒,宋朝弄丟從此望馬淚流

對唐王朝而言,靈州的歷史意義非凡。首先唐太宗李世民曾在靈州指揮大軍大敗突厥,勝利後在靈、慶、銀、夏建立羈縻府州(相當於現在的自治區),管理突厥、鐵勒、回紇、党項、吐谷渾等民族。由於唐朝良好的民族政策,唐太宗等唐朝皇帝還被稱為“天可汗”。安史之亂髮生後,唐玄宗入川,太子李亨在寧夏靈州登基稱帝,即唐肅宗,在兵強馬壯的靈州領導平叛,令唐室中興。

大唐的英雄之城,被強敵圍困攻打百年不倒,宋朝弄丟從此望馬淚流

從地理上來說靈州是西北的一塊風水寶地,地處黃河河畔,西據賀蘭山,東有黃河之險,土地肥沃,水草豐美。朔方之地早在秦漢時為抗擊匈奴就在此建城屯墾戍邊,隋唐更是繼承發揚了這一優良傳統,積極屯田構塞,興建水利溝渠,構築城堡、耕種農田。靈州東面是廣闊的畜牧地帶,所以無論是農業生產還是發展畜牧,靈州都是西北一顆耀眼明珠。

大唐的英雄之城,被強敵圍困攻打百年不倒,宋朝弄丟從此望馬淚流

靈州古城遺址

而對於吐蕃而言要想守住佔領的隴西和河西走廊,只有拿下靈州才能鞏固。利用靈州富饒的畜牧和農業資源增加自己的實力,進一步切斷唐朝與與西域的聯繫,還可以威脅唐朝腹地,所以吐蕃才不惜代價一次次發動攻勢強奪靈州與唐朝爭霸。

大唐的英雄之城,被強敵圍困攻打百年不倒,宋朝弄丟從此望馬淚流

作為唐朝的西北重鎮,中原屏障,靈州是朔方節度使所在地,玄宗時候就在此大力經營,有大量精兵強將和戰馬儲備,又是唐肅宗的龍興之地,自然防備森嚴。

763年,吐蕃軍攻佔原州、鹽州以後將目標鎖定在靈州。不過由於唐朝名將僕固懷恩在靈州叛亂殺死守將而暫時中止,僕固懷恩在安史之亂中可謂立下赫赫戰功,全家40多口捐軀。但就是這樣也飽受朝廷猜疑詆譭,因得罪宦官駱奉先被誣謀反,怕被殺被逼造反。僕固懷恩造反後勾結吐蕃,被郭子儀平定,後僕固懷恩暴死於鳴沙,靈州被唐軍收復。

大唐的英雄之城,被強敵圍困攻打百年不倒,宋朝弄丟從此望馬淚流

僕固懷恩死後,吐蕃軍再次對靈州發起進攻。吐蕃軍對靈州大規模軍事行動有數十次之多,在經過多次進攻失敗之後,吐蕃認為不破壞守軍的經濟不足以拿下靈州,於是經常從鳴沙派兵侵擾靈州四周的戰略要地,破壞灌溉設施,踐踏甚至割掉還沒熟的莊稼,搶劫擄掠錢財、糧食和人口,搶奪馬匹,對反抗者一律格殺勿論,企圖困死餓死靈州守軍和百姓。

大唐的英雄之城,被強敵圍困攻打百年不倒,宋朝弄丟從此望馬淚流

這一招確實夠狠毒,令唐軍一度被動挨打,靈州守軍人員銳減,守城力量更加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軍心民心。不過好在靈州有郭子儀、馬磷、渾鹼等名將輪番守護,加之軍隊勇悍,唐庭上下一心力保,唐軍西北各鎮互相支援配合得當防禦嚴密,面對吐蕃的頻繁攻勢,奮力守城。吐蕃軍只能一次次無奈撤退,再一次次鼓足勇氣攻城。

因為有安史之亂,吐蕃看到唐朝的虛弱,才讓吐蕃野心膨脹,有擴張的衝動。為了收復鹽州,解靈州之圍,唐朝尋求外援,唐朝與回紇南和南詔結盟共抗吐蕃,在軍事戰略上形成對吐蕃的優勢。同時也積極出兵反擊吐蕃境內,迫使吐蕃分兵,減輕了靈州壓力。

大唐的英雄之城,被強敵圍困攻打百年不倒,宋朝弄丟從此望馬淚流

吐蕃步騎兵

頻繁數十次的進攻,吐蕃方面動不動十萬級,數萬大軍遠道進攻靈州,後勤糧草保障也非常艱難,吃穿用都很糟糕,佔領原州、鹽州的吐蕃守軍叫苦不迭,紛紛要求撤離。而唐朝安史之亂後也不安寧,被藩鎮割據農民起義弄得精疲力盡。

於是唐與吐蕃各自為了爭取時間,積攢力量再決勝負,在長達百年的時間裡,六次會盟停戰,不過很快又恢復到戰爭狀態,直到最後一次雙方實在都打不起了。為什麼打不起了?先看唐朝內部矛盾爆發,疲於應付藩鎮割據和農民起義人口銳減,這時的唐朝經濟大幅縮水,缺錢少人如何打打仗。

大唐的英雄之城,被強敵圍困攻打百年不倒,宋朝弄丟從此望馬淚流

吐蕃王朝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與唐朝情況類似,內部爭鬥、四分五裂,奴隸起義此起彼伏,連年對外用兵已經透支了國力,厭戰情緒瀰漫。終於在公元821年,大唐和吐蕃王朝在第六次會盟中達成了“和平協議”,史稱長慶會盟。雙方共同表示“自今而後,屏去兵革,宿忿舊惡,廊然 消蹤,追蹤舅甥囊昔結授”,從此雙方再無大的戰事,靈州也沒有遭受吐蕃大軍的進犯。

靈州這座大唐英雄的城市,飽受百年戰火依然屹立不倒,唐朝軍民的奮力堅守,令吐蕃大軍數十次的進攻都化為泡影,即使是唐朝末年黃巢農民大起義也未能撼動此城,一直到唐朝滅亡。有靈州作為屏障,中原無憂。

大唐的英雄之城,被強敵圍困攻打百年不倒,宋朝弄丟從此望馬淚流

然而到了宋朝卻把靈州丟了,1002年靈州被党項貴族李繼遷奪取了。要知道當時宋朝的國力可是遠超党項李繼遷的,唐朝堅守了百年,宋朝到這時建國才42年。原因說到底是是思想理念認識不夠,沒有認識到靈州的地位是何其重要。

在對待靈州的問題上宋朝官僚的眼光遠不如唐朝,文官中一群腦殘的主和派楊億、張齊賢等甚至要求放棄靈州,認為這座古城已然成為宋朝的負擔,甚至包括有“聖相”之美譽的李沆也持這個觀點,李沆算是個好官,但在靈州問題上無疑認識不夠,而主戰派當然是堅決反對的,靈州知州裴濟就是堅定的主戰派,可惜他生不逢時,沒有得到宋朝廷的鼎力支持,被党項大軍圍困苦戰2年以身殉國。

大唐的英雄之城,被強敵圍困攻打百年不倒,宋朝弄丟從此望馬淚流

靈州被党項李繼遷圍困危難之時,宋朝文官集團不給力,武將集團也救援遲緩。宋朝大當家,宋真宗命令王超等率六萬大軍馳援靈州邊將張凝為副手遠征党項。初戰張凝出兵迅捷偷襲斬首了5千多黨項人,可謂初戰告捷。接下來就有些令人費解了,本可以乘勝深入敵境,擴大戰果。而王超大軍卻行動遲緩,似乎對已經被圍困了2年之久的靈州城漠不關心,毫無責任感,宋軍這麼遲緩只有一個可能就是懼戰,不敢正面與李繼遷對抗。

大唐的英雄之城,被強敵圍困攻打百年不倒,宋朝弄丟從此望馬淚流

可惜了靈州軍民,他們已經堅守了兩年了,為大宋苦苦守衛這座意義重大的孤城。這時的靈州糧道被李繼遷大軍切斷,軍需物資嚴重缺乏,可謂內無糧草外無救兵,即使救兵就在國境線上,卻指望不上。為了長久生存下去,靈州知州裴濟組織軍民修水利,屯田種植,日日夜夜不敢懈怠,敵攻城危急時刻,他刺破手指,以血書求援宋庭,卻石沉大海,靈州城陷罪責不在裴濟,而是宋朝掌權階層的不積極,不作為所致。

王超大軍磨磨蹭蹭還在路上,靈州已經失陷了,宋朝也終於切切實實體會到了痛楚。關中地區門戶大開,危脅大增。得到了靈州後不久西夏建國,變得肆無忌憚,切斷了宋朝與西域的聯繫,不斷鬧事騷擾宋朝邊境。而且西夏還不跟宋朝講理,你給了他好處錢財他反過頭一樣跟你鬧,一樣打你沒商量,就像一個反覆無常人的性格一樣。就連成吉思汗都屢屢被西夏戲弄,最後非要滅了西夏才解恨。

大唐的英雄之城,被強敵圍困攻打百年不倒,宋朝弄丟從此望馬淚流

這些都不算啥,最要命的是宋朝失去了唯一的養馬地,宋朝從此沒有了穩定的戰馬來源,党項人切斷宋與西域的聯繫,宋朝買不到戰馬,党項人還禁止其他它控制下的部落賣馬給宋朝,宋朝只能用步兵制勝。冷兵器時代沒有了強大的騎兵,就失去了進攻的能力,只能被動防禦,而環顧宋朝周圍出了西夏,還有遼、金、蒙古,個個都比西夏還要強大,沒有一個省油的燈。

大唐的英雄之城,被強敵圍困攻打百年不倒,宋朝弄丟從此望馬淚流

缺少騎兵,逼的後來北宋名將章楶只能依據地形修築平夏城,以步兵配合神臂弓剋制西夏騎兵,最後以珍貴的少量騎兵部隊反擊才擊敗了四十萬西夏軍,令西夏再不敢大舉襲擾宋朝。

大唐的英雄之城,被強敵圍困攻打百年不倒,宋朝弄丟從此望馬淚流

面對周圍強敵環伺,而且多數是騎兵的鄰國,宋朝只能加強步兵的存在,無法組織起像漢唐那樣的精銳騎兵向敵人發起進攻,要知道進攻是最好的防守,被動防守最終就是滅亡,漢唐能剋制遊牧民族靠的就是騎兵。靈州失陷也許也註定了宋朝的命運,成為宋朝的千古遺恨,導致北宋被金國鐵騎征服,南宋被蒙古鐵騎踐踏,逼著陸秀夫揹著南宋末帝趙昺跳海而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