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壽命最短的航空母艦——信濃號

說到航空母艦,大家都會想到海上巨無霸,決定海戰勝負的關鍵力量。一般來說,一支航空母艦周邊會伴隨著大量的護航船隻,由驅逐艦、巡洋艦等組成,水下還往往由潛艇以防對方的水下攻擊,再加上航母本身的艦載機組成的空中防護,因此要擊沉一艘航空母艦往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在現實中就有一艘航空母艦在自己第一次下水試航的時候就被擊沉了,這艘航空母艦就是日本的信濃號。

該艦於1940年5月4日開工建造,1944年10月8日在日本橫須賀港下水。11月9日編入日本海軍序列。滿載排水量為72000噸,長266米,寬36米。原本該軍艦是打算建造成一艘戰列艦,作為大和級戰艦的三號艦(另外兩艘分別是大和號、武藏號)

世界上壽命最短的航空母艦——信濃號

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日軍中普遍盛行大炮鉅艦主義,於是建造了超級戰艦大和號和武藏號。事實卻證明,太平洋戰爭中決定海戰勝負的,已從大型戰艦轉移到了航空母艦。作為日本海軍象徵的大和號和武藏號,在歷次戰役中沒有起到什麼作用,更多的只是一個擺看的角色,以及得到了一個“海上豪華旅館”的稱號(大和號和武藏號上的飲食住宿在日軍中是堪稱豪華的)

到了戰爭末期,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節節敗退,全盛時期眾多的航母也所剩無幾,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大和級戰艦的第三號戰艦,信濃號,原本是作為戰列艦建造的計劃,則改成了航空母艦。當然,就噸位來說,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航母了。

信濃號整體設計風格依舊源於“大鳳”號重裝甲航母,著重在防禦性能方面進行了強化改造,信濃號理應更加堅固。但這項改造計劃處在特殊時期,為了投入緊張的戰區,整個項目工期被縮短,改造過程化繁為簡,工程質量自然不驚喜,留下的隱患便為後來的悲劇埋下伏筆,緊張改造竣工之後的信濃號並沒有經過嚴密的試驗便直接投入戰爭,留下的隱患便為後來的悲劇埋下伏筆。

世界上壽命最短的航空母艦——信濃號

1944年日軍為了躲避美軍B-29轟炸機的空襲,只能將龐大的信濃號航母轉移到相對安全的吳港。1944年11月28日信濃號航母在日本艦船“磯風”、“濱風”和“雪風”三艘艦船的護航下前往目的地。正巧的是美軍潛艇“射水魚”正在營救B-29轟炸機的落水隊員,此時發現意欲轉移的信濃號,便開始追擊攻打。追擊過程中美軍潛艇發射了航速46節的6枚MK14-3A魚雷,發射的第一枚魚雷便擊中了信濃號,之後又連續擊中三枚。

信濃號在被擊中後仍舊繼續以18節的速度航行,但在幾個小時之後,信濃號已經是動力全失,沉沒在太平洋裡,艦船上死亡軍官共有2400名,成為史上最短命航母,也是被潛艇擊沉的最大軍艦。

世界上壽命最短的航空母艦——信濃號

當時的日軍對信濃號投入很大的心血,視其為救國鉅艦,可惜被美軍潛艇輕而易舉的擊沉。這艘耗費日軍六年時間的大航母還沒有起降過一架飛機,沒有發射過炮彈便出師即死。之後日軍調查中,認為只工期粗陋導致的信濃號艦體密封差。美軍認為信濃號的防魚雷出存在設計缺陷,恰好被美軍潛水艇攻擊了其缺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