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由大向強 需要更多董明珠

9月18日舉行的"2018中國製造業創新大會"上,"網紅"董明珠再次成為全場焦點。短短20多分鐘的發言引來現場掌聲不斷,更引得另一位發言嘉賓——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副總經理陳旭感嘆:"中國就需要董明珠這樣膽大、敢做的企業家!"

而在筆者看來,"網紅"董明珠之所以"紅",不僅因其言引人共鳴,更因其行可敬可貴。

工信部部長苗圩在本次大會致辭時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國自2010年開始成為世界第一製造大國,在一些領域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創新成果。但與黨的十九大提出的製造強國的戰略目標相比,我國製造業總體上還是大而不強,創新能力依然薄弱,高端供給明顯不足,產業整體上處於價值鏈的中低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突出。"

抄襲、劣質、低價的"三板斧",曾在過去幾十年讓中國製造業野蠻生長,而如今卻越來越難以為繼。當人口、環境的紅利消失,當消費需求日益升級,中國製造的成本優勢正在喪失。

今天的中國製造,創新驅動發展成為必由之路。李克強總理說:"中國經濟要長期保持中高速,必須邁向中高端。"每個企業主都會說:"我們要轉型升級,要自主創新。"

然而知易行難。

第一難,難在"逐利"思維。

商業社會,企業逐利本無可厚非。但"躺著都能掙錢,何必站著掙"的思維,卻讓企業在不知不覺中裹足不前。

創新,就意味著要挑戰前人沒有企及的陌生領域,意味著投入未必能創造產出。

正如董明珠所說,格力近年來大力發展的高端裝備產業,就是一種自我挑戰的選擇。對於這樣一家連續13年領跑全球空調領域、資金量充沛的企業而言,無論是固守空調主業,還是像其它同行一樣跨界做地產、金融,都遠比進軍裝備行業更加容易,可以說是"躺著掙錢"。而格力選擇了這條更加崎嶇的道路,恐怕不僅僅是出於董明珠所說的"這種風險我們完全有能力解決",更是出於攻克製造業母機技術、擺脫國外企業對我們的"卡脖子"、服務中國製造轉型升級的大情懷、大魄力、大擔當。

通過幾年的努力,格力在智能裝備產業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用事實擊潰了不少非議。而如今董明珠再次決定涉足芯片,又引來了好事者的"怪話連篇"。不過董明珠自有乾坤——待到格力空調全用上自己的芯片,不再被國外企業"卡脖子",所有"怪話"自會如邪魅遇見陽光般煙消雲散。

第二難,難在"捷徑"思維。

中國家電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格力是行業的"黃埔軍校"。這話聽來似戲言,背後反映的,則是不少企業的"捷徑"思維。所謂"黃埔軍校",並非我們慣常所理解的正常人才培養輸送,而是一些企業為了低成本地獲取技術,採取的不正當"挖人"手段。

而即便如此,格力依然堅持自主培養人才,董明珠甚至說:"我很高興,因為我們有人才,所以別人才來挖。"這固然反映了行業領導者的大胸襟,而在筆者看來,這又不得不說是對那些"走捷徑"者莫大的諷刺。

"其苟且者,知將來之必敝"。不斷被"挖人"的格力,仍是領行業之風的龍頭企業,而擅長"挖人"者,也只是圖了一時之快,只能做亦步亦趨的跟隨者,並在真正的風浪來襲時吞下苦果。

但對於中國製造而言,若是堅守自主之路者愈少、貪戀"捷徑"者愈多,崛起趕超之路恐怕會更加崎嶇。

自主創新之路,從來都孤獨而艱辛。每一次成功的榮耀背後,都是苦行僧式的求索與煎熬。唯有"心事浩茫連廣宇",方能"於無聲處聽驚雷"。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中國製造要崛起,需要更多像格力這樣的領軍企業,需要更多像董明珠一樣有胸懷、有擔當的企業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