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2座石窟,历经千年风沙侵蚀,莫哥窟堪称古代“壁画博物馆”!


提起敦煌,许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漫天的黄沙以及历史书中记载的“西域”的样貌。由于当地的独特地理环境,早晚温差巨大的莫高窟早就了许多神奇的动植物以及传奇一般的莫高窟。而正是这座坐落于鸣沙山的石窟群,也让世人真正的了解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古代秘密”。

事实上莫高窟早在前秦时期就已经正式开凿,由于自古以来多朝代的统治者以及民众都有着佛教信仰。而以当时的观点而言,为佛造像便是无上的功德。为此有钱的达官显贵便作为供养者让僧人或是画工来莫高窟造像,苦行僧们也依靠周边人的布施造像。

莫高窟内部现存492座石窟,其中包含近七千多大小不一、工艺不一的石窟雕塑。曾有人做过相关的统计,如果将莫高窟的壁画全部铺平的话面积逾4500平方米,而如果将壁画连接起来的话将逾30公里。

从前秦至今莫高窟不仅饱受当地的风沙侵蚀,与此同时历史上的莫哥窟也受到了人类的破坏。而作为莫高窟“最后的卫道士”王圆箓,也在不同的历史记载中被描绘出了不同的“模样”。无论是全力抢救还是“破窟换银”,也让王圆箓的一生充满了种种疑云。

当踏入莫高窟的那一刻,伴随着鸣沙山吹来的热风炙烤着游人令人眩晕,然而也恍如让人穿越回前秦,回到了道士王圆箓所在的那个年代。在余秋雨笔下道士王圆箓是破坏莫高窟的罪魁祸首之一。而在其他的典籍中王圆箓却成了莫高窟的保护人之一。


根据当地王圆箓的墓志铭上所记载,王圆箓首次到达莫高窟时见到洞窟内精美的壁画以及石像便惊呼:“西方极乐世界不正是在这里!”,从此以后这位道士变成了佛教的护卫者。但是根据一些史料记载,王圆箓一边保护莫高窟的情况下,一边变卖着莫高窟的壁画、卷藏。

据当地的史料记载,当王圆箓到达莫高窟时,王圆箓依靠自己多年积攒的积蓄想要在莫高窟的洞窟与山壁中开凿一座道馆,与此同时莫高窟壮美绝伦的壁画与雕塑也深深的让这座40余岁的道士暗自下了决心,保护与拓建。

然而多年的风沙侵蚀以及人工的破坏,让石窟古代的壁画受到了不同等级的破坏。王圆箓一边劝说着周围的人群停止对莫高窟的破坏,另一边也向周围的人群祈求布施,期间王圆箓也招募了一位杨姓助手来帮助自己撰写符咒,售卖给周围的人群。

大名鼎鼎的莫高窟藏经洞,便是在由杨姓助手首先发现的。据记载有一天杨姓的助手在抽烟袋锅的时候,偶然将金属制的烟袋头敲打在莫高窟的16号石窟墙壁上,一阵异响却发现莫高窟的石壁上裂开了一道缝隙。

便是如此,举世闻名的莫高窟藏经洞便展现在了世人的眼前。但是由于当时清政府的腐败以及对于文化的漠视,王圆箓等人发现的莫高窟并没有受到知县乃至当时清廷统治者慈禧太后的重视。

根据当地史料记载,当时王圆箓发现莫高窟后便对当地的知县汇报了此事,但是知县只是表示要王圆箓等人严加看管罢了。随后王圆箓更是多次走访高官而得到的仅仅是高管们的藐视和漠然。

在漫漫无垠的沙漠中,一个当过兵、做了道士的王圆箓是那么的渺小。同样在晚清政府的眼中莫哥窟也是那么的渺小。茫茫黄沙上,渺小的道士和417座石窟就这样的伫立在那里,等待着外国探险家的到来。

令人可笑的是,多代僧侣与画工呕心沥血描绘与塑造的莫高窟却只能得到外国探险家的赏识。300两、500两,外国探险家们用些许银两就从王道士手中轻而易举的获得了“无价”的珍藏。历史中,仅英国籍探险家斯坦因就前后两次将莫哥窟至少40箱的经卷、壁画等带走。

对于王道士而言,几百两银子也是依靠“唇枪舌战”一般的讨价还价所获得的,但是确是清政府所欠缺的。因为清政府在得知藏经洞的经文被外国人带走后,曾拨款十万两来保护、修葺莫高窟。

但是腐败的清政府层层盘剥到了王道士手中的银子仅区区300两。或许对于王道士而言,与其将经卷交给腐败无能的清廷,不如将这些经卷交给外国人,或许还能获得更加妥善的保存。然而对于当时王道人的所思所想我们无法再探究。

但是现如今,由于当年王道人对于莫高窟藏经洞的文物变卖,藏经洞中至少八成以上的珍品在大英博古馆中出展,共计一万七千件文物得到妥善的保管,也让人获得了一丝欣慰。如今漫漫黄沙上的莫哥窟无声的诉说着千百年来的历史,而游人则更像历史长河中的一粒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