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都去哪儿了?

年味都去哪儿了?

年味都去哪儿了?
年味都去哪儿了?

写在前面

年味都去哪儿了?

对于什么是年味,我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答案:

对于孩子来说,年味就是那些绚烂的烟花,丰富多彩的干果,充满祝福的压岁钱;

对于外来打工的人来说,年味就是一张返乡的车片,是回家的路;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年味就是一家人的团圆相聚、和睦喜庆......

不得不承认,如今年味儿变得越来越淡

但五哥希望大家都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给年味一点“仪式感”。

本文转自公众号:衷曲无闻(ID:zhongquwuwen)

01

“大人念赚钱,小孩念过年”,这是儿时奶奶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那时的奶奶精气神十足,不管我去村子里的哪户人家玩耍,她只需站在家门口大喊几声,我都会吓得腿直哆嗦,一阵小跑往家里赶。

现在奶奶记性不太好,小外甥说:“老祖婆,我明明叫卢凤麒,你为什么叫我杨顺情?”

奶奶说:“人太多了,记混了。”

我在一旁听得难过,因为她有时侯叫错的,是叫我的名字。

儿时,农村的夏天很漫长,常常几个月都没有下饭菜,翻来覆去的豆壳和洋芋,总让我对过年充满期待,因为有肉吃。

据说,我比较能吃肉的时候,每逢有酒席,需要凑两桌亲戚坐一起,唯一的一盘硬菜是“扣肉”,我能吃掉16个人的份。

连油都吃不上的日子,我的愿望只是能吃一碗猪油炒饭,奶奶为了骗我吃饭,会先把锅烧热,再把辣椒汤放入锅中。

奶奶的演技其实很笨拙,只怪我太好骗,明明锅里没油,她却总说:“你听,我放了很多油,这饭太香了。”

我问:“奶奶,什么时候才过年?”。

奶奶意味深长地说:“六月天里不烧锅,日子还长得很。”

02

村里大户人家宰杀年猪,是小孩子打牙祭的开端,只要有大人去帮忙,就可以去吃一顿杀猪饭。

朴实的人家也从不计较被吃掉多少,会挨家逐户的去请人到家里吃饭,那是村落难得的一次聚会。

解剖的时候,屠夫会小心翼翼地把“猪尿包”完整保留,孩子们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竹管,吹得像皮球一样,一群孩子能玩一整天。

父母回家的时候,会带回两捆旧报纸,一家人搅浆糊,造刷子,把破破烂烂的墙壁装饰一遍。由于我比较小,分配的任务是看报纸有没有贴歪,字的方向是不是反了。

后来,我们家独创了一种过年必不可少的游戏,由一个人说出墙壁上的一个字(只能是标题),其他人去找,规定的时间找不到,就要接受惩罚。

父辈唯一识字的二叔有时候也会和我们玩,他总是去让我们找一些生僻字,作为一个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我也只能拿着字典陪他们玩。

从未走出大山以前,我并不知道过年会专门给小孩子准备琳琅满目的玩具。有一年,有个小伙伴拿着一辆玩具车在我们面前炫耀,我和其他小伙伴都惊呆了,有的人给他一颗糖,他就允许别人摸一下。

我回到家要求父亲给我买一辆,结果被母亲狠狠揍了一顿。我赌气不吃饭,夜里哭到睡着,计划离家出走,一直在想他们曾经告诉我的那件事——我不是亲生的。

第二天醒来的时候,一辆小车摆在我面前,是父亲用木头做的,木头的车厢木头的车轮,可以拉20多个洋芋,我怒气全消,开心得蹦蹦跳跳。

万家灯火,各有忧喜,过年,有热闹就有冷清,有尽兴就有将就。富贵不一定过得快乐,清贫,也不一定过得委屈。

那一年,除夕是二十九,雪下得很大,父亲亲自下厨给我们做了“洗沙肉”,破落的屋子贴上旧报纸,我长满冻疮的手又痒又疼。

那一年,我家的年夜饭才吃到一半,讨债的人追上门,

因为没钱还不上,债主掀翻了我家的饭桌,抬走了家里的碗柜。

年味都去哪儿了?

03

陈晓卿在《舌尖上的新年》的同名书中写过一段话:

现代人活得太累、太畸形了,你需要相信,总有一种味道,像子宫一样,会无条件地接纳你。每个人的肠胃实际上都有一扇门,而钥匙正是童年时期父母长辈给你的食物编码。

以前过年,家家户户都乐于折腾,也喜欢交流,不厌其烦地做些传统食物,不在于贵,而在于费时费力。

上班后的我们,大部分时间懒得做饭,就算愿意下厨也总追求快速和省事,任何肉类用调料腌一下,放到烤箱烤二十分钟就是一餐。

过年的传统菜色,总是要下些工夫,往往老人们做起来更加得心应手,蹄膀炖到酥烂,腊肉腌制入味,做汤绝不含糊,取自家养的土鸡,配上笋丝、竹荪、香菇,砂锅煨出来。

一桌年菜,总是七份食材、八分时间、九成心意,才吃得出十足的年味来。大约是准备周折、制作费时,成果才格外让人有满足感。

醇厚的味道,总要加上一味时间当调料。

无论大人、孩子,都有充足的理由懒散起来,掷骰子、抢状元、打麻将,都因着“大过年的”这样的解释变得顺理成章。

脾气暴躁的人,因为是过年而拿出十分的容忍和耐心,走在街上,即使是不知道姓名,只混个脸熟的小贩,也乐于对他道声“过年好”。

04

究竟什么是年味?

对于80末90初的农村孩子来说,过年意味着可以吃到肉,可以穿新衣,最重要的是,可以领压岁钱,那是一年中唯一的一次零花钱。

买一身新衣服,从里到外,外套、裤子、鞋袜,全都放到柜子里,初一起来全部换上。

吃的东西虽然不比平时好多少,但至少饮料、糖果和零食多出很多,并且这个时候长辈会默许你放开了吃。

大人们也变得高兴,在外面拼搏了一年,终于可以放下压力,用赚回来的钱好好给自己的爹娘和孩子买点东西,置办一点年货,收获一些物质逐渐丰富的成就感。也可以好好地放松一下,享受一下小小的赌博或者郊游串门的乐趣。

年味都去哪儿了?

过年了,记得给以前关系很好,却很久没有联系过的朋友发条短信,发的时候别了忘加上自己的姓名。

曾经大家喝得烂醉,登上天台仰天长啸,后来大家相拥而泣,知道马上分道扬镳。尔后,大家各自在自己的人生里挣扎,再过几年,才悲哀的发现,吉他断了弦,画笔折了腰。

过年了,记得拿起自己的手机,多给家人拍照片录视频,带着父母做一些他们没做过的事。

一起去看一场电影,或者一起去唱一次KTV。准备一些心里话,平时顾不上说的,过年说出来,跟他们说说自己经历和遭遇,跟他们说说自己的志向和计划。还可以聊聊从前的事情,回味温习一起经历的美好时光。你看着我长大,我陪着你变老。

父亲说:“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

05

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留守儿童等父母回家过年,空巢老人等子女回家过年。

过年,大概是人们最迫切却也最淡定的一次等待,因为你知道既定的结果一定会来,是一种绝对笃定的存在。一切准备妥当,只等时间刚好,或许还有意料之外的惊喜夹杂其中。

过年,不仅在于物质的充实,仪式的繁复,还在于平淡生活中的一段穷讲究、瞎折腾,在于亲朋好友甚至陌生人之间努力维持的真诚和友善,在于逐渐走远的某种仪式感和归属感。

拎上一瓶好酒,听爷爷讲讲他早年的故事,招呼一伙朋友,围一圈吹吹牛逼。吃母亲做的炖排骨,父亲做的蒸鱼,奶奶做的饺子。

年味,应该就是糖食果饼的甜香味,洒扫之后的尘土味,刷子上的浆糊味,爆竹炸裂后的火药味,是亲人和家乡的味道。

其实,年味一直都在

人团圆,年味就不会淡

“且听岁月像旋律永恒,一直陪伴不断聚散的旅程,我心中开着一扇门,一直等待永远青春的归人。”

衷曲无闻,简书作者,已出版《这世间没有不可安放的梦想》。微信公众号:衷曲无闻(zhongquwuwen)

年味都去哪儿了?

最后祝大家能够好好和家人一起度过一个充实而又温馨的团圆年。

“毁童年”的9.6分神作,90%的人当年都没看懂

《2019女性身材对比图》:哈哈哈哈看的我流口水,胆小勿点!

如何假装成一个名媛?哈哈哈哈哈哈哈

支付宝集福,暴露了谁最爱你

“不孝有三:不考教资、不考公务员、不回家乡工作”

记得关注五哥哟~!您的认可是我们最大的动力,笔芯ღ( ´・ᴗ・` )

年味都去哪儿了?

这么大的好看,看见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