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里高利索科洛夫對鋼琴的的完美詮釋

格里高利索科洛夫對鋼琴的的完美詮釋

依我對他演奏的經驗來看,格里高利·索科洛夫(Grigory Sokolov)的名字是“完美”的代名詞。這裡說的“完美”並非意指“精準”,雖然大師的演奏的確精準。但是“精準”這個詞往往暗含機械呆板甚至不過腦子的意思在裡面,而這些都與這位鋼琴家無緣。

要理解索科洛夫的天才之處,就有必要從哲學和詩歌中借用“靈魂”這個詞。如果您看到這個詞就緊張(我就是),那就不必往下讀了。我很清楚這個詞含義多變難以捉摸,可是說到索科洛夫不用它就不行。耐心的讀者就請允許我繼續吧。

格里高利索科洛夫對鋼琴的的完美詮釋

我一向印象深刻的是索科洛夫與他指尖下的作曲家們無比契合,他演奏時好像拋開了自己強大的音樂個性,宛如被曲目作者靈魂附體一般。比如今晚的音樂會,便是這樣的一種迭變的過程:他先“是”巴赫,再“是”貝多芬,然後“是”舒伯特。但從始至終索科洛夫之船並非沒有舵手,聽眾知道其實還是他說了算,這是何等的自信。

索科洛夫最為關心的始終是他與琴的關係。我想起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一件事,當時克利福德·柯曾(Clifford Curzon)難得地來到聖塞西莉亞(Santa Cecilia)音樂學院演奏莫扎特鋼琴協奏曲。那時和現在一樣,音樂學院都以新添的施坦威鋼琴為傲。柯曾爵士請我在彩排前一小時帶他去廳裡和鋼琴進行磨合。

格里高利索科洛夫對鋼琴的的完美詮釋

他試著彈了彈,就指指舞臺邊的另一臺琴詢問。舞臺管理回答說:“哦,那是學院的舊施坦威。”柯曾爵士走過去試了試,微笑著轉向我說:“請你讓他們安排一下,把這兩臺琴換一下好嗎?那臺新琴還是留給年輕人用吧。我喜歡彈琴,可不喜歡被琴彈。”

現代的施坦威鋼琴的確會桀驁難馴。索科洛夫在合同裡規定,音樂會當天,他得有整整一個上午的時間在音樂廳裡,大廳所有的門都得關著。他帶著自己的鋼琴工具箱到場,如果你從門縫往裡看,可能會看到你的施坦威鋼琴零件散落於地,那是他在調整琴的反應和聲音。這樣他可以保證自己不會來到音樂會現場後因樂器的侷限而遇到麻煩。

格里高利索科洛夫對鋼琴的的完美詮釋

巴赫在索科洛夫演奏的《降B大調帕蒂塔,BWV825》中重新復活了。《序曲》中的短樂句似在詢問,又似在引誘,那種人琴合一的境界只有索科洛夫才能做得到。《薩拉班德》聽起來就像即興表演,鋼琴家本人的權威揮灑得淋漓盡致。你聽得到大鍵琴和管風琴的禱告,也聽得到撥奏大提琴的訴求,施坦威先生們恐怕料想不到他們的琴還能發出這樣的聲音。

最令人難忘的是像香檳酒起泡一般活潑的《吉格》,可是即使有著酒精一般的活力,它聽起來無疑還是巴赫,只不過巴赫可能會問我們:“我賭你們想不到我聽起來會是這樣的吧,嗯?”就像六十年代技藝高超的影片製作人捨棄彩色而回歸黑白,並取得了驚人的表達效果一樣,索科洛夫在演奏貝多芬《D大調鋼琴奏鳴曲,Op.10 No.3》時也迴歸到鋼琴的黑白兩色,在需要表達陰影處,則巧妙地以濃淡不一的灰色間雜於黑白之間(和影片製作人手法無二)。

格里高利索科洛夫對鋼琴的的完美詮釋

第二樂章(悲哀的廣板,Largo e mesto)主部主題優美的音色把我們帶入了聞所未聞的靈魂深處(看,我知道沒法不用到這個詞)。但他也讓我們聽到,音樂在樂句被“漂白”時才能最佳程度地達到它本身的戲劇效果,這樣才能將音樂那輝煌的奧秘闡釋幾分(而音樂的奧秘從來不可能完全得到闡釋)。

後面兩個樂章(小步舞曲和迴旋曲)則散發著與前兩個樂章完全不同的音樂能量。索科洛夫在此處體現出了自己獨一無二的“權威”。這多麼讓人安慰啊。舒伯特常常渴望表達難以企及的東西,這點在他去世後出版的《a小調鋼琴奏鳴曲,D784》中尤為明顯。而索科洛夫則有他獨特的鋼琴色彩方面的追求,他演奏的第一樂章有我平常不曾聽到的高度戲劇感。

引子過後,主部主題就像被鋼琴家從不曾首肯的琴中“偷”出來一般,那種“現在不許聽”的觸鍵方式,讓演奏者與聽眾間似有一種機密,不可言傳的秘密。這可能只是感覺,但這樣的演奏效果非常好。行板樂章可能帶有維多利亞讚美詩的痕跡,不過它是寫給一位我們並不瞭解的神的,在索科洛夫的十指之下這位神便值得我們去了解。

格里高利索科洛夫對鋼琴的的完美詮釋

他深深地浸入音樂之中,達到了忘我境界,放低自我演繹大師的傑作。快板樂章一開始聽起來像在柔和地引出門德爾松筆下的小仙子,但又不完全是。索科洛夫展示給我們的是,惡魔也有可能會在這條路上冷不丁地出現。

在六首《音樂瞬間》(Op.94,D780)中,我覺得第一首(中板,C大調)、第二首(小行板,降B大調)和第六首(小快板,降B大調)給人留下的音樂記憶最為鮮活長久。第一首勝在大膽的簡潔,抒情的樂句和伴奏融為一體;第二首勝在被“困住”的旋律,渴望衝破枷鎖回到過去而不得;而最後一首勝在出人意料的耳語般的結束。

格里高利索科洛夫對鋼琴的的完美詮釋

與往常一樣,索科洛夫返場很慷慨:一共六首。沒有華而不實的炫技,只有純淨無染的音樂才能。兩首肖邦圓舞曲盡顯優雅和魅力,詩意一般的含蓄,特別是《a小調圓舞曲》。真遺憾啊,2005年華沙肖邦鋼琴大賽的金獎得主、31歲的波蘭業餘鋼琴家拉法爾·佈雷哈馳。他剛剛在上週的聖塞西莉亞音樂會上毀了幾首圓舞曲,未能到場聆聽這樣具有現代風格的演奏。

隨後返場的曲目是兩首《馬祖卡》和《降D大調前奏曲》(又名“雨滴”)。最後一首曲目是《德彪西前奏曲》第二卷的一首,踏板處理得非常微妙。布魯諾·卡利擔任聖塞西莉亞音樂學院院長時(他現在是該校名譽校長),聘請格里高利·索科洛夫為該學院的“學者”,並請他承諾每年都回來一次,無論他那年巡演的曲目是什麼。我們可真幸運,不是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