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只次新股“破發” 新經濟股票值得關注

103只次新股“破发” 新经济股票值得关注

隨著中國股市陷入更深的熊市泥潭,二級市場上股價跌破發行價(簡稱“破發”)的個股也越來越多,雖有“發行價23倍市盈率”保駕護航,但最近3年“破發”的股票數量還是增加到了103只。業內人士認為,“破發”股裡有真金,投資者可關注新經濟個股超跌後的機會。

近3年103股破發

通達信數據顯示,最近3年滬深兩市一共有782家新股上市。截至目前,“破發”的個股有103只。具體來看:

1.中國外運是最新的“首日破發”股。該股雖不是標準的新股,但也是經過整合後的巨無霸,1月18日上市沒有漲跌幅限制,具有2014年前新股上市首日的特徵。不過,該股上市首日就跌破了5.24元“發行價”,甚至盤中還因跌幅過大而觸及了半小時的臨停機制,從而成為了今年第一家破發的股票。

2.偏傳統週期性行業是“破發”重災區。數據顯示,在這103家“破發”的股票中,與基建相關的機械、工程、裝修裝飾、建材、運輸設備、房地產行業股票一共佔據了20個席位。汽車配件板塊有14家股票“破發”。傳統消費類的飲食、紡織服裝、醫藥行業一共有18只股“破發”。高汙染類的染料塗料、化工原料、石油開採“破發”的股票有9家。另外,還有1家銀行股和5家證券股破發。

3.上海主板是破發重災區。數據顯示在這103家破發股中,中小板只有19家,創業板只有17家,但上海主板卻達到了66家之多。

4.“破發”股市盈率總體偏低。在這103只破發股中,僅盛迅達、哈森股份、深冷股份、第一創業市盈率大於100倍,市盈率大於50倍的股票僅5家,市盈率高於30倍的個股也才17只,而江蘇銀行、金能科技、新鳳鳴、吉華集團市盈率更是不足10倍。目前,滬深主板、中小板、創業板的市盈率分別是13.16倍、14.95倍、23.52倍、32.35倍,平均下來只有21倍。

多因素致“破發”

前面提到,雖然2014年後上市的新股都有“23倍發行市盈率”保駕護航,但最近3年還是有103家股票“破發”了。這是為什麼呢?接受上游新聞•重慶商報記者採訪的銀河證券江南大道營業部總經理唐賀文從以下幾方面給出了分析。

首先,產業優化導致傳統股是“破發”主角。儘管最近3年管理層啟動了供給側結構改革來解決產能過剩的困擾,然而供給側結構改革更強調的是產業優化,本質上是“優勝劣汰”、“產業集約化”,即對高汙染高排放行業說“不”。因此一些規模偏小的傳統企業逐漸被邊緣化是大勢所趨。在基本面不佳的預期下,市盈率低的傳統行業類股票“破發”,並不能體現出其投資價值,其價值下移還會延續。

其次,新經濟股“破發”源於透支性擴張。2013年以來,“轉型”一直是中國經濟的主題,管理層曾採用過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為中國經濟轉型打好了基礎。但過度寬鬆政策也帶來了一大隱患,那就是大量新經濟企業盲目擴張、透支式擴張,於是造成了這兩年來很多上市公司曝光出商譽、債務等問題,而很多高管大股東早在公司“爆雷”前通過各種方式清倉減持了,結果經營滑坡,股價閃崩,破發也就不奇怪了。

最後,估值迴歸也是“破發”原因。越是到熊市後期,整個A股市場的市盈率越低,那麼對市盈率高高在上的個股尤其是新股次新股來講,“補跌”的風險就越大。如果次新股業績增長後繼乏力甚至變臉下滑、虧損,那麼股價發生閃崩的幾率自然就相應增加了。

整體來講,“破發”股數量增加,是宏觀環境、上市公司自身經營問題和估值三方面因素作用的結果。

掘金“破發”新經濟股

“破發次新股可密切關注。”海通證券中山三路營業部高級投顧張亮對上游新聞•重慶商報記者表示,“之前我們曾多次提到過未來牛市的掘金路線就是上市後沒有爆炒,而是‘橫盤0.5-1年+調整2-3年’的新經濟次新股。從破發的個股來看,已經有一些次新股初步具備了這樣的特徵,但如果排除‘傳統行業’這個條件,那麼符合未來牛市的潛力股票只有8只,且這8只股還沒跌透。所以短線而言,掘金破發次新股,不宜重倉,一些距離發行價較近的‘破發’股,要注意發行價的技術壓力。而中長線而言,一是要等待股價跌透,二是根據上述思路,去尋找沒有破發的新經濟股——畢竟,某種程度上講,股價沒破發更能體現出公司的治理能力和成長潛力。”

“上市首日‘破發’才是牛市信號彈。”申萬宏源重慶分公司首席投顧何武對上游新聞•重慶商報記者分析道,“這幾年上市首日‘破發’的股票,都屬於行業整合後的巨無霸,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新股’。2014年新股重啟以來,還沒有一家股票上市首日就破發的案例。這是因為,發行價被鎖定在了23倍,使得當日破發的基礎不存在。不過,隨著整個市場的市盈率逼近歷史性低位,當整個A股市盈率跌到十幾倍時,尤其是一旦中小創市盈率降到23倍以下時,那上市新股‘首日破發’便會成為新常態——而這也是一輪牛市誕生前必備的前提條件之一。所以,中長線只需要關注新股上市首日破發,投資者便可佈局未來的牛市了。”

上游新聞•重慶商報記者 王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