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歌中梅花的意象解析

梅花在嚴寒中最先開放,然後引出爛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受到了詩人的敬仰與讚頌。到了唐宋時期,梅花已成為一種高潔人格的象徵。歷覽前代詩詞,“梅花”意象中所表達之意主要有:

(1)引領眾芳,敢為天下先的勇氣。

例1:宋人陳亮《梅花》:“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後香。”詩人抓住梅花最先開放的特點,寫出了不怕打擊挫折、敢為天下先的品質,既是詠梅,也是詠自己。

例2:毛澤東《卜算子 詠梅》“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

古詩歌中梅花的意象解析

(2)凌寒不屈的頑強

例1:盧梅坡《雪梅》:“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可見,梅之傲骨,同時它還擔當了春的使者。

例2:張謂《早梅》詩云:“一樹寒梅白玉條,迥臨春路傍溪橋。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許渾《早梅》亦云:“素豔雪凝樹。”寒梅花發,似玉如雪,“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例3:李商隱《十一月中旬至扶風界見梅花》:“匝路亭亭豔,非時嫋嫋香。素娥惟與月,青女不饒霜。贈遠虛盈手,傷離適斷腸。為誰成早秀,不待作年芳。”縱然青女要下霜來摧折梅花,但過早開放的梅花依然是亭亭玉立,花容清麗,足見其傲骨。

例4:楊億《少年遊》的上片“江南節物,水昏雲淡,飛雪滿前村。千尋翠嶺,一枝芳豔,迢遞寄歸人。”在雪裡尋梅,從梅花處得到春的訊息。詩人以廣闊的江南為背景,把梅的傲雪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開放在雪中的梅花,不僅色白如雪,清峻高雅,還是春的使者,傳遞溫情的驛使!

(3)高潔脫俗的風骨、不同流合汙的心志

魯迅先生曾精闢地用梅花作比:“中國真同梅樹一樣,看它衰老腐朽到不成一個樣子,一忽兒挺生一兩條新梢,又回覆到繁花密綴,綠葉蔥蘢的景象了。”他還請人為他篆刻“只有梅花是知己”的石印,抒發自己的高潔情操。可見,梅花在中國文人眼中是不同於其它花卉的,它的高潔更是與眾不同。

例1:南朝鮑照的《梅花落》:“庭中有雜樹,偏為梅諮嗟。‘問君何獨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搖落春風媚春日,念爾零落逐寒風,徒有霜華無霜質’。”這裡詩人筆下的梅是節操高尚的曠達賢士。通過對耐寒梅花與軟弱動搖雜樹的對比,表達了對節操低下的士大夫的蔑視和對曠達賢士的讚揚。

例2:元代貫雲石的《雙調.清江引 詠梅(其一)》:“南枝夜來先破蕊,洩漏春消息。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戲。有時節暗香來夢裡。”他筆下的梅花不招蜂惹蝶,孤高純潔。

例3:隋朝宮女侯夫人《春日看梅花(其二)》:“香清寒豔好,誰惜是天真。玉梅謝後陽和至,散與群芳自在春。”這“天真”二字既是詩人對梅花的高度評價,亦是詩人的自評。作者是孤芳自賞的佳人,同是天真,詩人與玉梅便是化而為一成高潔形象了。

例4: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滿庭芳》的結句:“難言處,良宵淡月,疏影尚風流。”讚美了一種飽經苦難折磨之後,仍孤高自傲,歲人生存在信心的高尚的精神品格。

例5:陸游的著名詞作《詠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借梅花來比喻自己備受摧殘的不幸遭遇和不願同流合汙的高尚情操。

例6: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潔的梅花反映自己不願同流合汙的品質,言淺而意深。

從以上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歷代文人墨客對於梅花的高潔、孤芳自賞是肯定的,也是有其作為人生追求的價值所在的。

古詩歌中梅花的意象解析

(4)隱者高士的象徵

詩人在受挫時感到塵世的不如意,並受道家逍遙哲學的影響,於是寄情于山林風物,渴望清淨無爭的生活,梅花也便有了隱者高士的意象。

例1:張可久《越調.天淨沙 魯卿庵中》:“青苔古木蕭蕭,蒼雲秋水迢迢。紅葉山齋小小,有誰曾到?探梅人過溪橋。”詩人將我們帶入渺無人跡的深幽境地,但秋高氣爽,何來“探梅”之說,其實這“梅”便是如梅之高潔隱士——魯卿。以梅比隱者,隱者亦是梅。

例2:蕭德藻《古梅(其二)》:“百千年蘚著枯樹,三兩點春供老枝。絕壁笛聲那得到,只愁斜日凍蜂知。”作者筆下的古梅樹花極少,但還是怕被冬日黃昏的蜜蜂知道,淡泊寧靜的生活被破壞,借梅自詠,以明終隱著志。

例3:方岳《夢尋梅》:“野經深藏隱者家,岸沙分路帶溪斜。馬蹄殘雪六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黃葉擁籬埋藥草,青燈煨芋話桑麻。一生煙雨蓬茅底,不夢金貂侍玉華。”詩一開始就推出一個幽雅僻靜的背景,曲徑通陰者之家,這是詩人理想的生活。所謂“尋梅”,亦莫不是尋隱逸。

例4:周密《疏影梅影》中詞句:“記夢迴,紙帳殘燈,瘦倚數枝清絕。”宋人制造梅花紙帳,隱士好用,燈已燒殘,正照紙帳上的幾枝梅花瘦影上。這樣的清幽生活也只堪隱者所享。

(5)清冷淡雅的美人

梅花自古便有“霜雪美人”的意象,柳宗元《龍城錄》中記載梅花傳說,隋開皇中趙師雄於寒冬時節在羅浮山中見一淡妝素服的美人,此女便是梅花所化。於是,後世常以梅花比美人,不僅因為它本身具有美人姿態,還因為它有清冷淡雅的美。

例1:張雨《中呂.喜春來》:“泰定三年丙寅歲除夜玉山舟中賦: 江梅的的依茅舍,石瀨濺濺漱玉沙,瓦甌蓬底送年華。問暮鴉,何處阿戎家。”詩中“的的”二字形容梅花在暮色中仍顯得鮮明耀眼,把灰黃的茅舍也輝映得富有了神氣。“的”在古代亦指女子臉上裝飾的紅點,《釋名.釋首飾》雲:“以丹注面曰的。”傅成《鏡賦》亦云:“點雙的以發姿。”可見,梅花如美人頰上的豔豔紅點,益發增添了梅花的美豔。

例2:張可久《黃鐘.人月圓 雪中游虎丘》中雲:“梅花渾似真真面,留我倚闌干。”詩中“真真”指美女的容貌,見於《太平廣記.畫工》所載一張神畫上的美女,名叫真真。

例3:武元衡《贈道者》:“麻衣如雪一枝梅,笑掩微妝入夢來。若到越溪逢越女,紅蓮池裡白蓮開。”詩中“麻衣如雪”化用了《詩經.曹風.蜉蝣》中的句子,這裡借用來描畫女子所穿的一身雪白衣裳。在形容了女子的衣著後,詩人又以高雅素潔的白梅來比擬女子的體態、風韻,可謂傳神。

例4:蘇軾《定風波 紅梅》:“好睡慵開莫厭遲,自憐冰臉不時宜。偶作小紅桃杏色,閒雅,尚餘孤瘦雪霜姿。”這是詞的上片,開始便以擬人手法,花似美人,美人似花,饒有情致。因“遲”開而與桃杏同放。梅花生就冰清玉潔之姿,怎合奼紫嫣紅之群?所以“喬裝改扮”,盡顯美姿丰神。

例5:姜夔《疏影》:“想佩環,月夜歸來,化作此花幽獨。”寫王昭君的月夜歸魂,給梅花形象增添了血肉。“客裡相逢,籬角黃昏,無言自倚修竹。”化杜甫《佳人》詩:“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這位佳人,正是詩人理想中的藝術形象。(其實,本詞共五個典故,五位女性,此處僅以二者為例)

(6)傳遞情感與祝福的媒介

梅花在成為春之使的同時,也成了傳遞友情的工具。

例1:南朝陸凱《贈范曄》:“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寄一枝春。”折梅花寄贈友人,正是藉以表達自己以梅花自許,亦一梅花許人,對於友人具有梅花一樣品格的讚賞;同時也含有對友人的慰藉之情,預示不久的將來春天也將到北方。自己對友人的感情也像梅花,雖遭嚴寒而不凋謝。頗有一種友情堅貞,與友為善的意味在其中。折梅代書亦是詩人高雅情操的表現。

例2:南朝民歌《西洲曲》:“憶梅下西洲,者梅寄江北。”

從此,“梅花使”便成了驛使的美稱,而“梅驛”成了驛所的雅稱;“梅花約”是指與好友的約會。

例3:王安石《梅花》:“驛使何時發,憑君寄一枝。”《和史誠這謝送張明叔梅臺三種梅花》:“殷勤手摺遙相贈,不欲花前獨舉觴。”繼承了這一意象,梅花成為傳達友情的信物。折梅寄友後又逐漸代表一種情緒,詩人看到梅花就不由得想起遠方的朋友。

例4:蘇軾《次韻楊公濟奉議梅花》:“嶺北霜枝最多忍,忍寒留待使君來。”張舜民:“為嶺北客飄流遠,偷報東君信息回。香氣輕於新釀熟,襟懷重似故人來。舟中莫問無兼有,急急呼兒覓酒杯。”

也有抒發對友人情人的相思之情。

例5:朱松《飲梅花下贈客》:“且當醉倒此花前,猶勝相似寄愁絕。”

例6:朱熹《清江道中見梅》:“他年千里夢,誰與寄相思。”

例7:蘇軾《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霧,冰肌自有仙風。海仙時遣探芳叢,倒掛綠毛麼鳳。素面長嫌粉涴,洗妝不褪唇紅。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都透露出悠悠相思的情操。

當然,梅花還是人與人之間傳達祝福的媒介。

例8:《詩經.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這裡講的是“拋梅求婚”的故事。在古代,梅常被視為“媒合之果”。《傳疏》:“梅媒聲同,故詩人見梅以起興。”例9:傳說李清照喪夫後有一上聯:“獨梅隆冬遺孀戶”,後有一喪妻讀書人對曰:“杏林春暖第一家。”二人情投意合,成為終身伴侶。

梅子的成熟又比喻少女的懷春。

例10:如“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李清照《點絳唇》)

五瓣梅花形狀代表“梅開五福”,即“快樂、幸運、長壽、順利、太平。”又有“梅具四德”之說:“初生為元,開花為亨,結子為利,成熟為貞。”喜鵲在梅花枝頭歡躍鳴叫的圖案,常被冠以“喜報早春”、“喜報春光”、“眉樣添喜”、“喜上眉梢”,取諧音或寓意。“和和美美”、“十全十美”亦取其諧音。“竹梅雙喜”常用作新人的祝福語。

古詩歌中梅花的意象解析

★梅花的地理習性與文化內涵

(1)梅花傳說在江西大庾嶺上甚多,於是稱此嶺為梅嶺。古人認為此嶺是南北的分界線,因有十月北雁南歸至此,不再過嶺的傳說。宋之問《題大庾嶺北驛》:“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

(2)楊億《少年遊》:“千尋翠嶺,一枝芳豔,迢遞寄歸人。”此處“翠嶺”亦是指位於粵、贛交界處的梅嶺,據傳張九齡為相,令人開鑿新路,沿途植梅,故有是稱。

(3)於是,梅嶺人遠在異鄉時若見到梅花便會勾起無限鄉愁、鄉思。朱松在《答林康民見和梅花詩》中便是如此。

(4)由於梅樹原產地廣泛,在西藏自治區、西南及長江中下游直至臺灣省均有野生梅花。因此便有了“民族融合”的象徵。在辛亥革命時期,梅花的五福也象徵了漢、滿、蒙、回、藏等五大民族的大團結。

(5)梅花的耐旱力相當強,畏澇,喜日曬,忘廕庇。所以梅花永遠站在高處,面向太陽,迎接光明。《紅梅贊》便是因之而來。

(6)梅性耐瘠薄,對各種土壤有較強的適應性,又特耐整形、修剪、抗根癌,不遭根線蟲的危害,喊少發生其他毀滅性的病蟲害,而花芽分化甚易。故梅成為長壽樹種,使人有鶴髮童顏、枯木逢春之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