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离开后,如何帮助深陷悲痛之中的人|冬至日

作者 |詹·吉姆,毕业于美国西北大学,曾实习于《今日心理学》

翻译 | 一杯咖啡英语心理编译小组 牛泽宇

校对 | 一杯咖啡英语心理编译小组 校队团队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编辑 禾禾

联系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email protected]

对于母亲,我能提供的最佳疗伤药,莫过于告诉她:

我一直在您身边,始终深爱着您,也随时可以抽出时间陪伴您,直到您成功走出阴霾”。

1

当所爱的人离世时,我们常常会用很长时间思考:他不在了,我再也见不到他了,再也无法陪伴在他身旁了,再也不能爱抚他了。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会意识到他们会像浓雾一样存在,并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最终会尘埃落定,消失殆尽。那些曾经无比清晰的温存与细节,也将融化成朦胧的记忆。

他有酒窝么?

他的手握起来感觉如何?

他最爱的口头禅又是什么?

亲人离开后,如何帮助深陷悲痛之中的人|冬至日

从去年年初到今年上半年,自从我的父亲去世后,我便踏上了一条陌生的漫漫治愈之旅。与其说是一种治愈,这一过程倒更像是挣扎着在野外生存——就如同拓荒者休·格拉斯所经历的那样。

2

父亲就这么走了,抛下了与他结发近四十年的妻子,抛下了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抛下了他的儿媳、抛下了他的宠物狗和宠物猫。

虽然我们曾一起哭过,一起承担着人生中最心痛的损失,但我们每个人都曾因为不同的理由独自悲痛。

亲人离开后,如何帮助深陷悲痛之中的人|冬至日

我一直将母亲看作自己的英雄,但就是这位英雄,却在这段时间中渐渐失去了希望。上次回家时,她反复向我陈述着自己的遗嘱,并把自己的银行账户与保险箱密码给了我,我这才意识到,她已经心无旁骛地等候着自己离世的那天——她是如此毫无保留,就怕噩耗会在哪天突然降临。

我告诉母亲:你才67岁,还年轻着呢,还能趁着年轻好好享受自己富足而充满活力的生活(甚至邂逅爱情)。她却骂我可笑,说她什么也不想要,她一分一秒也不想多活了,只想静静地等待人生的终点。母亲已经失去了独自面对世界的勇气,如今的她,也只是为了儿女和孙辈而活——虽然大家着实不愿承认这点,但事实就是这样揪心。

她甚至想卖掉家里的大宅子,搬到公寓里住。在早些时候,她一定会坚决反对这样的想法!但我们明白,这根本不现实——对母亲来说,公寓就如同裹了地毯的棺材,搬进公寓无异于慢性自杀。我曾问起母亲考虑搬家的理由,她说:我不想再花钱维护这套大房子了,这房子老了,什么都需要维护,管道和其他很多问题的维护费用太高了。

母亲多次强调,他不会,也不能独自生活。有时我不禁会想:难道母亲反复提及此事,是为了暗示我,好让我搬回宅子里陪她,或是邀请她和我住在一起吗?

亲人离开后,如何帮助深陷悲痛之中的人|冬至日

与其同情母亲,我却更多地对她感到沮丧:为什么她不能振作起来独立生活?为什么她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为什么她啥事都不愿意自己做呢?

但当我反观自己却发现:我这个女儿,真是太不争气了!我既没钱给母亲买新房子,也不愿意和她住在一起,更不知道怎样帮助刚刚经历噩耗的母亲渡过难关……

但于我,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如何赶快结束这段痛苦地梦靥。母亲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真正痊愈呢?

3

珍妮弗·苏斯是一位曾深入研究精神创伤的心理学家,她认为,没人能很快走出阴影。因为“精神上的痊愈与大多数人所想的不同,它没有绝对意义上的界限。多数人觉得,我们可以像完成目标那样渐渐痊愈,这是不现实的。”

过去十几年来,她始终告诫疗伤组的组员“不要考虑任何有关痊愈的概念”,面对精神创伤的病人,较为理想的治疗方向应该是“整合治疗”,不但要帮他们认清“我是谁”“以后的我会怎样”等核心问题,也要尝试将他们的经历融入问题的答案。

亲人离开后,如何帮助深陷悲痛之中的人|冬至日

2004年,苏斯的儿子不幸去世,她不得不亲自经历这一痊愈的过程。“对于我的整个家庭,这个噩耗带来的是打击如此之大,我的怎么可能毫无阻力地痊愈呢?”苏斯很快意识到,无论是对彻底痊愈的渴望还是淡忘噩耗的企图,都注定徒劳无功——而这也是疗伤过程中最困难的一点——接受这一噩耗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活。于是,苏斯试着继续“带孩子”,并想象着如何为儿子带来惊喜。她说:“这一举措,是安抚心灵的关键。”

苏斯坦言:“伊丽莎白·库勒·罗斯率先研究了悲伤的五个阶段,这一成果固然意义深远,却无法帮助那些刚刚丧失亲人的人。”

拒绝——愤怒——吵闹——抑郁——接受,这一过程是给研究总结出的五个阶段,但这一心路历程,只有体会过亲属从弥留到离世的过程的人才会经历,不包括那些被突然被噩耗袭击的家属。

“我的经历与上述过程大为不同”苏斯说,“但很多人却觉得,他们能完整而线性地经历整个过程后走出困境,一切的一切只取决于人们

是否能‘正确地面对悲痛’。”

亲人离开后,如何帮助深陷悲痛之中的人|冬至日

换句话说,虽然平息悲痛的过程因人而异,但帮助人们走出阴影的方法却有迹可循。

唐纳·海因斯是一位葬礼司仪和精神咨询师,在过去35年中帮助了数不清的人。“听我说两句”他说道,“对于刚刚丧失亲人的人,最善意的方式就是去聆听他们、向他们提问并分享你们的记忆”,这样做“不但能展现你对他们悲痛的深刻理解,也能让你的爱无声地浸润他们的心田。”

“和深陷悲痛中的人们交流时,也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措辞。诸如‘时间能治愈一切’或是‘他们在天堂会生活得更好’这种陈词滥调不会有什么效果,在他们听起来甚至会异常刺耳”海因斯如是说。

亲人离开后,如何帮助深陷悲痛之中的人|冬至日

珍妮弗·凯尔曼,一位临床社区工作者和专业教员,赞同海耶斯的观点。她建议人们在自己心爱的人深陷悲痛时,应该时时关心他们,要告诉他们“我一直在你身边,有什么需要就来找我。”

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人们应该彻底忘记在“悲痛阶段”中所谓的“时间线”,凯尔曼说。很多热心的帮助者也许会觉得“都这么久了,你应该已经走出来了吧”,但这一想法或许会在无形中强迫悲痛中的人们“冲出”阴霾,但实际上,这么做只会延长疗伤的过程。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安慰母亲的方式简直是大错特错!或许我也确实能相对快速的回归正常的生活,但母亲不一样。我却一直催着她振作起来——这不现实,也不公平。

亲人离开后,如何帮助深陷悲痛之中的人|冬至日

对于母亲,我能提供的最佳疗伤药,莫过于告诉她:我一直在您身边,始终深爱着您,也随时可以抽出时间陪伴您,直到您成功走出阴霾。

END

亲人离开后,如何帮助深陷悲痛之中的人|冬至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