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紀錄片《四個春天》裡面的生活哲學

看完口碑炸裂的紀錄片《四個春天》後,從影院出來,我第一時間將它推薦給哥哥。

影片中有無數曼妙動人的細節成功地喚起了我沉睡已久的記憶碎片。

比如,影片中可愛的母親在年前和父親商量用筆記錄預購的菜品,那種對待日子的認真勁兒,讓我想起了我的爺爺。

《四個春天》是離鄉多年的北漂導演記錄的家庭日常,每年春節回鄉,他都會拿起自己的單反相機,隨著父母挪動的腳步行走在黔西南的小城裡,記錄下兩個老人在時間的流逝中不急不緩的生命狀態——興之所至,他們還會唱上一曲,或舞上一段。


最佳紀錄片《四個春天》裡面的生活哲學



導演陸慶屹坦言,自己生長的貴州麻尾就像是《百年孤獨》裡描述的小鎮馬孔多,即使自己日漸年長,但對這片土地的記憶卻依然鮮活,他覺得它特別美。

那種鄉村景觀與獨特的地物風情所蘊含的詩意甚至無需文字的詩意來描述,一個沒有音樂渲染的空鏡中頑強向上的迎春花就已經足夠表情達意了。


最佳紀錄片《四個春天》裡面的生活哲學



同樣是貴州,畢贛在《地球最後的夜晚》中也將自己對其獨特的個人體驗以夢境的形式搬上銀幕,在我看來兩者同樣是表達詩意,但後者的人為成分更多一些。

01


聽完導演在《一席》上短短三十分鐘的演講後,再反觀這105分鐘的家庭影像記憶,似乎這樣“百毒不侵“的家庭生長環境勢必會養育出對功名利祿以及物慾極其淡泊的後代。

把你們三個養大,說辛苦也好玩。只要我看見別家小娃有什麼穿的吃的,就要想辦法給你們搞來。有錢就買,沒錢買就自己做,不會就偷偷學。反正我們就不希望你們羨慕別人。我才不要你們在物質上低頭做人。


導演說自己的父母喜歡一切所遭遇的東西。喜歡一切所遭遇的東西,這是一種何其強大的生存能力。

紀錄片天然弱化的劇情特性需要導演在細節上下功夫,在四個春天漫長又短暫的日常情節的起承轉合下,平淡生活的樣貌被映襯而出,樸素而動人。

最佳紀錄片《四個春天》裡面的生活哲學


影片中兩個可愛的老人有著極強的動手能力。

父親喜愛音樂,會20多種樂器,沒事的時候就喜歡一個人搗鼓自己的“玩意兒“,吹拉彈唱,自得其樂,在大火發生後悠然拉起自己的小提琴,他活在自己豐富的精神世界中,對生命的禮遇時常發出真正的讚歎。


最佳紀錄片《四個春天》裡面的生活哲學



當鞋底脫落掉,他就隨手摘來乾草杆,捆綁住鞋底,怡然笑道“好玩”,會因燕子的歸來而喜悅惆悵,他對新事物有著天然的好奇心,做事悄無聲息。而母親強悍活潑,關鍵有一股不服輸的勁兒,在大火發生後,會因記錄家庭記憶的照片尚留而慶幸,會在做農活的忙碌間隙不忘細嗅金銀花香,並感嘆道”心曠神怡“,燻臘腸、縫紉、唱歌跳舞都是她的“特長",就如導演在日記中記述道,她沒有拖延症,也總閒不下來。母親喜歡唱歌,影片中出現大量的老歌,《風雨兼程》《心中的玫瑰》《紅河谷》。


最佳紀錄片《四個春天》裡面的生活哲學



這些平平淡淡的生活在光影的展現中,就如影片的時間點一樣——出門在外的遊子只能在一年的開始與結束與家人團聚。春天是萬物生長開始的節點,生氣勃勃,與影片中日漸年邁但卻依然蓬勃的老人的生命狀態相似。

02


《四個春天》也被稱為中國版的《人生果實》,那種精緻淡然的生活能力也許在古代中國能找到,所以當這樣審美上具有高度的作品出現,它獲得讚譽也就不足為奇了。日本影片《人生果實》也是關於生活中瑣事的平淡記錄,人生的點滴積累就如在季節流轉間慢慢生長的果實。


最佳紀錄片《四個春天》裡面的生活哲學



90歲的建築師修一與87歲的英子相伴相知,在無數個普通的日子中將生活過得充實有趣。

從能做的事情開始,一點一滴,孜孜不倦。”

和《四個春天》一樣——在這裡,生命沒有終點,只有經歷。那些世俗意義上的喧譁與成功絲毫引不起他們半點兒豔羨,同樣表現生活的日本電影《小森林》也有類似的表達,只不過這裡說的更多的是關於選擇。年輕的普通女孩柿子難以融入喧囂的大都市,選擇回到自己生長的小森,在這裡,時間的痕跡明顯而確定——想要做成事,必得親自嘗試


最佳紀錄片《四個春天》裡面的生活哲學



鋤頭如何使用,蔬菜怎樣栽種,烹飪食物的火候怎樣把握,這些看似簡單的生活能力就如影片《四個春天》中母親對手持相機在鏡頭後默默記錄的兒子所說得那樣:不管有多少錢,也不要失去生活的能力


最佳紀錄片《四個春天》裡面的生活哲學



導演手持鏡頭所作的更多是對雙親生活的還原,這種已經失落很久的中國傳統家庭的生活影像在眾多奔赴影院的觀者心裡達到共鳴。人們嚮往、羨慕這樣的生活,年輕人在這樣的老人身上看到的是通達,他們不會過多地介入和干涉兒女們的選擇。但他們和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樣,會在兒女離開的時候,恨不得給他們的包裹裡裝上所有攜帶家鄉風味的食物,會在目送他們離開的門廊前久久駐足。

就是這樣一部看似流水賬的簡單記錄,勾勒出了生命最本真的樣貌,關於愛——父親母親40多年的相知相伴;關於該如何活著——豐富的精神世界,極強的動手能力。


最佳紀錄片《四個春天》裡面的生活哲學



影片中最具戲劇性的片段便是50多歲姐姐的離世帶給一家人的悲慟,但在女兒的墳頭,他們種上蔬菜、花草,並時常上來修枝剪葉,將一種難掩的思念化作音符飄蕩在遠山之間。生命的無常他們能坦然接受。

記得看完電影,我時常想起已經離世的爺爺,70多歲的他經常將自己青年時寫的家書給我和哥哥看,還時常帶我們眾多孫兒一起在家鄉的小院子裡面唱歌。幾十年過去了,這樣的記憶越發顯得遙遠而珍貴,寫家信的傳統也被遺忘得太久太久了。


  • 更多精彩原創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蘭闍(qdlansh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