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圍6項大獎,斬獲金馬獎最佳影片獎,《大象席地而坐》向死求生

入圍6項大獎,斬獲金馬獎最佳影片獎,《大象席地而坐》向死求生。

入圍6項大獎,斬獲金馬獎最佳影片獎,《大象席地而坐》向死求生

大家好我是小鬥,每每遇到震撼心靈的影片,我都會尋找那些經典語錄反覆感受。一來是為了深刻了解故事想要表達的思想,二來是希望能夠更多角度地揣測它所蘊含的社會現實。有些電影雖然很陰沉,但它也是社會意識形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並不是因為他喪,它只是我們向死而生的希望。《大象席地而坐》就是這樣的一部片子。

入圍6項大獎,斬獲金馬獎最佳影片獎,《大象席地而坐》向死求生

影片是以胡波導演自己的同名短篇小說改編而成,講述了在一座小城裡,四個被生活所困擾的社會底層小人物尋求自我拯救的故事。高中生韋布意外將同學推下樓,老頭兒王金因房子小被兒女催去養老院,混混於成睡了好朋友的女人,黃玲在家因瑣事跟媽媽爭執,這四個人沒有一個是快樂的,為了逃避更大的生活現實。機緣巧合前往滿洲里,去尋找一隻席地而坐的大象。

入圍6項大獎,斬獲金馬獎最佳影片獎,《大象席地而坐》向死求生

無論是韋布、老金、黃玲還是於城,都被兩條線,一條家庭一條社會拉扯著。而在此之外,還有一條串聯四個人命運的故事線,也就是韋布替兄弟出頭反抗霸凌,卻誤打誤撞出手過重,生活的無依靠感促使他在危急情況下第一時間選擇了逃避;黃玲作為他的朋友對此事知情;於城是男孩的哥哥,雖極為討厭他卻必須迫於家裡的壓力為他出頭;老金遇到韋布並給他救濟。這麼多線如同一張社會的網,將包括我們每一個人在內的所有人全部網住,無一倖免。這就是生活,這就是社會。

入圍6項大獎,斬獲金馬獎最佳影片獎,《大象席地而坐》向死求生

的確,影片裡無時無刻不在傳達著爆棚的負能量。而事實上,四個人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卻都深藏著被生活壓抑到幾乎不見天日的希望,也就是滿洲里的大象。事實上,滿洲里的大象席地而坐只是一個“理想國”。它沒有柏拉圖所設想的那麼完美而豐滿,它或許只是一個談資。但生活如此壓抑而現實,對於滿洲里是否真的會有大象這件事,已經足夠讓這四個絕望的人心嚮往之。而只要還保有著這樣一份嚮往,那麼即使操蛋的生活,生命裡就還有光,也還有活著的希望。

入圍6項大獎,斬獲金馬獎最佳影片獎,《大象席地而坐》向死求生

影片看完,久久不能釋懷。我想我或許可以卑微地體會到導演那時的孤獨與無助。當最後的希望消失,人間是否還值得。無比虔誠地願胡波導演在那邊的世界遠離一切痛苦與無助。影片有種向死而生的感覺。是在絕望無助中尋找不切實際的希望,即便整個生活只剩下縹緲的廢墟,即便滿洲里的大象只是空鳴。選擇改變態度,至少在這個陰沉的夜晚,他們可以暫時放下憤怒和悲情,圍在一起踢毽子,宛如輪迴之舞。

入圍6項大獎,斬獲金馬獎最佳影片獎,《大象席地而坐》向死求生

電影中那些事件對抗、心理僵持,沒有深刻的生活經驗和內心思考過的人是做不出這樣的電影的,真實的就如同在我身邊發生過或在我成長過程裡看到過的一樣。影片對北方土地上某種日常生活的非理性、深入脊髓的戾氣、只有人情沒有法理的荒誕,以及某種社會人際關係和社會架構,刻畫深刻,身心感同,絕望而輕盈。

入圍6項大獎,斬獲金馬獎最佳影片獎,《大象席地而坐》向死求生

我覺得這並不是一個很絕望很沮喪的電影,反而充滿了希望和力量。非常喜歡電影的結尾,他們去滿洲里的大巴車停在荒野之中,四周群山寂寥,沒有星星,只有車燈打出一道光。突然,不知道在何處,席地而坐放棄掙扎的大象,發出幾聲震耳的嘶鳴,這種力量,可以劃破黑夜。

入圍6項大獎,斬獲金馬獎最佳影片獎,《大象席地而坐》向死求生

每個人都在求索新的希冀去逃避現實,然而當下的狀態依舊無處安放。生活如同一堆堆垃圾,清理了這一塊,還會有新的垃圾出來。它揭露了人心底最灰暗的部分。大象最後的嘶鳴,沒有和生活對抗,掙扎中還帶著一絲希望。韋布說“我可能是最後一個看透你是個爛人的人。”也許這也是最後一個看透這個糟糕世界的人吧。大象席地而坐,是對生活失去了希望;我們尋找大象,是為了對抗那無盡的絕望和痛苦。

入圍6項大獎,斬獲金馬獎最佳影片獎,《大象席地而坐》向死求生

最後大家來一起思考這些精彩臺詞及名言名句:

“時代的日常都差不多,稍微有些不同,你不用為此而困惑,但凡活著就不會好,會一直一直痛苦。從出生開始,一直痛苦。以為換個地方會好,好個屁!只會到新的地方繼續痛苦。”

“世界就是這樣告終,不是嘭的一響,而是噓的一聲。”——艾略特《荒原》。世界抑或是電影裡遊離於大街上的惡犬,死神隨時會把你的生命剜去。

“我的作品是冒著生命危險畫的,我的理智已經垮掉了一半……你可以仍然按照你自己的路子走,懷著仁慈的行動,但是有什麼用呢?衷心地握你的手!”——梵高

入圍6項大獎,斬獲金馬獎最佳影片獎,《大象席地而坐》向死求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