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削鉛筆變成了一個生意:要價最高、“削”相最酷的手藝人

先來描述一個場景:你下班回到家,打開信箱取出一個郵件,拆開郵件後,一個裝滿鉛筆屑的小塑料袋輕輕滑落,然後,你從郵件中拿出一個長而細的塑料筆筒,裡面裝著一支削好筆尖的鉛筆,筆尖處被一個透明塑膠套保護起來。

請問,你的感受會是什麼?

他把削鉛筆變成了一個生意:要價最高、“削”相最酷的手藝人

這是美國人大衛·裡奇(David Rees)的手藝,就是代客手工削鉛筆,而且只削#2鉛筆。

他的收費不便宜,喊價是五百美金,當然不是隻削一支鉛筆。

是的,這比買個削筆器貴了N多倍,能有顧客嗎?

還真有人掏錢買單。

他把削鉛筆變成了一個生意:要價最高、“削”相最酷的手藝人

開業不到兩年的功夫,大衛裡奇就有了近五百個客戶,再過兩年,他的客戶增長到1500名左右。

他說客戶看起來都很滿意,沒有抱怨、投訴的。

他還曾被一艘遊輪請去,給船上的乘客削鉛筆。

有些人聽到裡奇幹這個,當作是個笑話,甚至專門撰寫文章,表達憤慨和批判。

裡奇很坦然,說那些人不懂,這真的是個生意,客戶付錢買他的服務,就是這麼簡單。

你可能好奇,不理解就罷了,居然還寫文章?

這得說說大衛其人。

大衛裡奇曾經是小有名氣的政治漫畫家,他出過基本銷路不錯的漫畫書,自然不是無名之輩。他做政治漫畫家的時間是從2001年到2009年,基本與小布什執政的週期一樣。

他不滿那段時期發生的一些事情,越幹越抑鬱,最後乾脆辭職不幹了。

不幸的是,他在那前後離了婚,他自己說,一下子覺得自己的身份很遊離,生活中的身份沒有了,因為不再是別人的丈夫;職業形象也消失了,因為不再當漫畫家了。

之後,他申請到一份工作,到美國統計局做公務員,上班第一天接受培訓,一個內容就是削鉛筆,因為公眾填寫普查表,要用鉛筆把選項前的小圓圈塗黑。

削鉛筆?別人都覺得好無聊,大衛裡奇卻覺得很愉悅,當時他就想,我一定要想個辦法,讓我能以此謀生。

怎麼讓別人花錢請自己削鉛筆呢?

他把削鉛筆變成了一個生意:要價最高、“削”相最酷的手藝人

他想到了互聯網,於是就開了小網站(artisanalpencilsharpening.com),也利用社交網絡,與客戶交流、接訂單,再通過傳統的郵寄形式把削好的鉛筆寄給客戶。

他把削鉛筆變成了一個生意:要價最高、“削”相最酷的手藝人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對照:鉛筆和郵政網絡,是人類最傳統的溝通工具,社交媒體和互聯網,又代表了最反傳統、最先進的前沿溝通技術。

不僅如此,他還專門寫了一本書,這書真可以叫做獨一無二,名字就叫《如何削鉛筆》。書裡面介紹了削鉛筆的技術,也有他的很多思緒。人們買他的書,在瞭解知識點外,也同時享受書裡面的幽默和諷刺。

他把削鉛筆變成了一個生意:要價最高、“削”相最酷的手藝人

而做削鉛筆的手藝人,一下子讓他有了身份的認同感。

看大衛·裡奇手工削鉛筆,很享受。

他的工具箱,像是從二、三十年代的老電影裡搬來的道具;

他把削鉛筆變成了一個生意:要價最高、“削”相最酷的手藝人

打開工具箱,他可能掏出一個1905年的古董削鉛筆刀,並拿出一塊磨刀用的皮料,在皮料上打磨削筆刀的刀刃;

他把削鉛筆變成了一個生意:要價最高、“削”相最酷的手藝人

準備就緒,可以工作了,他一刀刀削掉不需要的木材,動作有行雲流水般的從容流暢;

他把削鉛筆變成了一個生意:要價最高、“削”相最酷的手藝人

然後他會用砂紙細細打磨筆芯、用棉布擦淨筆頭,再裝上保護筆尖的塑膠套。

他把削鉛筆變成了一個生意:要價最高、“削”相最酷的手藝人

裡奇看著自己削出來的鉛筆,眼神變得溫柔起來。

然後再花甚至更長的時間,準備出削鉛筆的證書,把這一切都包裝好,包括削下來的鉛筆屑,因為這也屬於鉛筆的一個部分。

他把削鉛筆變成了一個生意:要價最高、“削”相最酷的手藝人

削筆刀在筆上留下了痕跡,讓筆頭處沒有那麼光滑,不過,是不是因此感受到花在筆尖上的時間和心力了呢?

不錯,鉛筆是很簡單的一個書寫工具,但是,在裡奇眼裡,這簡單的物件上,凝結了人類五百年工程技術的幾步。

而削鉛筆的過程,就是在和鉛筆背後那些失敗過、成功過的工匠、工程師在對話,也是在和自己對話。

這就是手工削鉛筆時,裡奇享受的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