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黄金4分钟”,就有可能救人一命

据统计,在我国平均每分钟就有一人猝死,复苏成功率却不到 1%,相比之下,全美的平均复苏率将近30%。但愿有更多人可以了解到心脏复苏的急救知识,哪怕只学会一个急救知识点,关键时刻也许能够救他人一命。

《救护车到来前,你能做什么?》是“中国急救普及教育第一人”贾大成老师2016年出版的一本书的书名,却也是他做了一辈子急救工作、依然在热心奔忙的事情。贾老师说:“我这辈子最爱干两件事,一是抢救病人,二就是讲课。”

从1983年进入北京急救中心担任急救医生开始,到2009年退休,贾大成整整做了27年的急救工作,常年白班、夜班、下夜班、休息“四班倒”,生物钟调成“120模式”。退休之后觉得“还没干够!”又全身心地投入到急救知识普及的事业中。

他喜欢讲课,“不是宣传我自己,是把急救意识传达给全社会。比如说你今天学会了,一会儿出门有一人一头栽倒了,一看没心跳了,你能救他。你把学会的知识传达出去之后,可能这人就是因为看见了信息,又能在你出事时把你救活了。”

贾老师还开玩笑说:“我希望我的人生最后也是猝死在讲台上,但我希望现在先别死,等一会我讲完了,你们都知道大概怎么做急救了我再猝死,然后你们好救我。要把我救活了呢,感谢大家再造之恩,要是没救活呢,让你们拿我练练手,也算是我对中国急救医学最后的一点贡献。”

学会“黄金4分钟”,就有可能救人一命

心脏骤停,用好“黄金4分钟”,应该有一半人能救活

2016年9月24日,一条新闻感动无数人,说的是武汉一位40多岁男士,突然因为心梗心脏骤停,他爱人打电话打到武汉的120,接电话的调度员叫刘清,接电话后一直不断指导如何抢救,坚持26分钟,最终救护车赶到,这位男士被救活了。说起这个事件,贾老师说自己感动之余更多的是感慨:“如果没有前面的坚持,救护车去了也没用,根本就不可能救活。我感慨什么?不是所有的病人都像这个病人这么幸运,也不是所有的调度都像刘清这么专业这么耐心,更不是所有的人都像家属那样能在电话指导下完成心肺复苏。”

贾老师介绍,现在猝死的年龄趋于年轻化,20岁左右猝死的一般心梗的少,多数都是心肌炎,“所以我曾经多次说过,不要不重视感冒,好多病都是由感冒带来的,比如急性肾炎、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等等。 ”

心脏骤停和猝死并非是一个概念,贾老师对于在座的医学“小白”做起科普工作:“心脏骤停从字面上看就是心跳突然停了,它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了心脏搏动突然停止,没有有效的收缩舒张,瞬间心脏排不出血了,以脑为首的所有组织脏器供血供氧完全中断,代谢障碍从此开始。如果能在4-6分钟内对病人采取正确的抢救措施,应该有一半人能救活,超过4-6分钟,脑组织就受到永久性的损害,超过10分钟,就脑死亡不可能救活了。所以心脏骤停并不意味着人死亡了,他还是有可能被救过来的。”

猝死指的是发病后6小时内,突然的、意外的、自然的死亡,其中最多见的原因就是心梗。猝死跟心脏骤停的关系是什么?心脏骤停是人还有救,一旦要是猝死了就没救了,猝死是心脏骤停的结果。它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任何人的身上,可以见于表面健康或病情基本稳定的病人。

贾老师举例说,运动性猝死很普遍,尤其是马拉松,“过去没有救活的,从2015年2016年开始,马拉松上再发生心脏骤停的基本都救活了,应该感谢志愿者和AED (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而容易引发猝死的几大原因是:比如有高血压病、糖尿病、肥胖、男性、中年、抽烟、熬夜等等。

学会“黄金4分钟”,就有可能救人一命

经常被忽视的“非典型”心梗症状

据贾老师介绍,70%的急症发生在家中,25%发生在其他场合,仅有5%发生在医院,也就是说有95%都发生在医院以外的各种场合,只有5%的人因为在医院能得到及时的救助,其他的人就不行了。

猝死大约有87.7%发生在医院以外,所有猝死的病人,有65%死于发病后15分钟内,去医院来不及。还有35%是死于发病后15分钟到两小时之间,“有的人是来得及的,但为什么没活下来?没引起重视。”

典型的心梗表现为胸疼、大汗、面色改变、口唇青紫、烦躁不安,有的还呕吐等等,大家都知道要赶紧治疗,可是不典型的经常被忽视。贾老师介绍说有些不典型的心梗是根本不疼,“三种人不疼,一个是高龄老人,一个是一部分女性,还有糖尿病病人,他们往往不疼,或者疼得很轻,或者一点都不疼,就是胸闷憋气。有人疼,但不是胸疼,而牙疼,下颌疼,嗓子疼,脖子疼,肩疼,背疼,甚至有头疼,足趾疼,双下肢疼。”

贾老师举例说一天晚上11点钟,他被派去看一位病人,写的病因是嗓子疼,贾老师看了后说估计是心脏,“这位病人是解放军二炮的一个研究员,晚上给卫生所所长打电话,说嗓子疼想开点药,因为都住在一个大院,所长就直接去他家了,看他不发烧,嗓子也不红不肿,就想到是不是心脏的问题,于是打了急救电话。果然,一做心电图是急性广泛前壁心梗,在家给他做了溶栓治疗。后来这位病人找我感谢救命之恩,我说您别谢我,回去谢卫生所所长,如果他当时要是说‘谁没个嗓子疼,你明天早上再说’,也许等不到明早上你就完了,如果他说你不发烧,也不红不肿,嗓子疼,可能是发炎了,给你开点消炎的药,没准你也就完了。”

贾老师还遇到过因为胃疼看急诊,结果也发现是心脏的问题等等病历,在他看来,人有很多急症,有的是突发急症,有的是在慢性疾病的基础上突然加重。这些急症,有的可能快速危及生命;有的可因病情的迅速恶化而危及生命;有的可能因病情延误逐渐加重而危及生命;有的虽然不会引起生命危险,但令患者十分痛苦;也有既不危及生命,患者也无明显痛苦的——可见,各种急症的危险程度不同,“很多次,我们开着救护车以最快的速度冲到急救现场,看到患者已经停止了呼吸,而周围的人却一脸茫然、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施救,就感到我国公众不仅缺少急救知识、急救技能和急救设备,更缺少急救意识。在救护车到达前,只有社会急救和公众自救、互救等及时有效的救援,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所以,贾老师把普及急救教育当成了毕生的追求,更成了退休后的贾老师积极奉献的事业。

学会“黄金4分钟”,就有可能救人一命

每分钟有一个人猝死,复苏成功率竟然不到1%

针对心脏骤停的病人采取的急救措施叫心肺复苏,主要是三部分:第一是徒手操作,就是按压和吹气,第二是除颤,第三是用药。前两个跟大众有关系,贾老师表示,心肺复苏普及率的高低,成功率的高低,以及AED安装率使用率高低,不仅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医学发展水平,也标志着国家的经济发达程度,城市管理水平,社会协调能力,政府对民生的重视程度,以及全体国民素质的高低,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单位的现代文明程度的标准之一。

贾老师说心跳和呼吸哪个先停,对于专业人员来说很有意义,“这决定我们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心跳先停,呼吸后停。呼吸没了,心跳还能维持好几分钟,赶快解决呼吸的问题。”

抢救开始得越早复苏成功率越高,后遗症也就越少。贾老师说,每延误一分钟抢救成功率就下降10%,“记住了,黄金四分钟,越早越好,千万别耽误。”

中国每年54.4万人猝死,在全世界绝对数量第一,每天平均猝死1500人,每分钟有一个人猝死,复苏成功率竟然不到1%。急救医学里的最高原则之一就是争分夺秒。尤其在抢救心脏骤停的病人时,最能体现争分夺秒的重要性,时间就是生命。

急救主要是四步:第一、判断;第二、呼救;第三、按压;第四、除颤,“最重要的这几步你做对了,这人你就有可能救回来了。”

遇到有人昏迷跌倒,首先要判断其是否还有意识。“意识怎么判断呢?轻拍双肩,大声呼唤看醒了没有、睁眼没有。如果意识清楚,马上再询问,根据具体情况做相应处理,如果意识丧失,马上判断有没有呼吸。怎么判断?不管他是坐着还是躺着,就看胸部有没有起伏,有起伏,就是有呼吸,没起伏就没呼吸。有呼吸没意识了,叫昏迷,昏迷不是独立的疾病,是好多原因引起的结果,比如脑出血、脑外伤、煤气中毒、糖尿病等等,都可以昏迷。昏迷了,如果是仰卧位的话,有时候因为舌后坠、呕吐物等原因可能会导致窒息,非常危险,需要取稳定侧卧位。”

第二步,呼救,马上拨打120热线电话。如果现场只有你一个人的话,是先打120,还是先急救呢?贾老师的建议是打开手机的免提,一边做按压一边打电话。

第三步,按压。这一步是抢救过程中最基本的抢救,按压的位置在人两乳头之间的连线中间,把手掌根部放在这里,另一只手重叠,重叠食指交叉,然后两臂基本垂直,用上半身的体重向下垂直按压。

贾老师强调,按压时要把病人一律摆成仰卧位,“仰卧位在我们这儿又叫复苏体位,第一条,怎么翻?你们怎么省劲,怎么快怎么翻,一般不会有脊柱脊髓损伤。如果是高空坠落、交通事故,你再按要求翻。第二条,他躺的平面必须是硬的,比如沙发、软床会影响心排血量。第三条,头别比胸高,否则窝着脖子就压迫气道,影响呼吸,还有,受重力的影响,头比胸高,脑的供血更少了,脑血流量就更少。 ”

按压一直压到AED(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拿来,或者一直压到救护车来到现场。按压的次数大概在100-120次/分钟。为什么要做这步?心跳停了,脑得不到供血了,我们一按压又排血了,重建和维持脑部循环,其他组织器官也得到供血,主要保证脑。“而100-120次/分钟也是有科学的,按得快和慢,心排血量都减少,只有100到120之间,排血量是比较多的。现在好多人按时以流行歌曲的节奏,我也不会唱歌,但是京剧可以。压下去多深,抬起来多高,没完全起来的话,回心血量少,心排血量必然就少。还有一个尽量减少按压中断的时间,按压中断别超过十秒钟。也就是说不要让脑供血中断十秒钟。”

第四步,除颤,这是最关键的抢救,目的是为了复跳,等 AED 拿过来之后,开机后完全按照语音提示操作即可,按要求把电极片贴在病人身上,它会自动分析是什么情况,如果需要的话会自动充电和自动除颤。

如果一分钟内完成除颤,那么病人抢救成功率是90%,两分钟内完成除颤,抢救成功率是80%。以此类推,每延误一分钟,抢救成功率下降10%。能不能抢救成功和除颤及时不及时,关系非常密切:“今天我们抢救成功十个人,有八个九个都是用除颤器抢救成功的,不是用手压回来的。”

学会“黄金4分钟”,就有可能救人一命

AED不仅是一个设备,更是一个急救理念

20多年来,贾老师一直致力于推广AED:“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它不仅是一个急救设备,它更是一种新的急救理念。”

日本是全世界安装AED最高的,所有的公共场合,每走三分钟就能见到一个AED,日本每10万人安了近400台,平均每254人就有一台;美国平均每315人有一台AED。

而中国在这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目前全国公共场合安装的AED仅2000多台,贾老师认为,中国的急救普及率、AED(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的普及率应该跟中国是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相适应、跟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相适应,“应该把这个急救普及列为全民终生教育,尤其那些高危行业和服务行业,应该列为它的基本技能。比如说你是警察,就必须会急救。而且急救教育应该从小抓起,不同的年龄学不同的急救内容。”

因为急症70%发生在家里,所以贾老师建议每个家庭至少1-2个人学会AED的使用。

AED安装在公共场所,小区里边应该有,我们不仅为救自己,也可以救别人。有一个人心脏骤停了,手机上一查,在哪里就有AED,马上就可以用,比急救中心还快。

学会“黄金4分钟”,就有可能救人一命

“急救”二字中,急,就是紧急,就是争分夺秒;救,就是救治,就是全力以赴抢救。急救,就是和死神作斗争,就是要把那些挣扎在鬼门关的人拉回来。不少人都觉得医生冷血,尤其是急救医生,觉得他们每天面对死亡,应该对生命早就麻木、冷漠了。贾老师说曾经有不少人问过他同样的问题:“你们整天和人命打交道,是不是拿人命都不当回事了?”

每次,贾老师都是这样回答的:“事实上,恰恰相反,正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和人命打交道,对生命的感悟、对死亡的思考,肯定比一般人更多、更深刻,也更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更懂得维护生命的尊严。我们不是漠视生命,而是由于经历得太多了,心理承受能力比一般人要强得多罢了。”

也正是因为对生命的尊重,贾老师这位70岁的老人才会抱病为读者主讲急救知识,因为对他而言,多讲一次,就会有人受益于此,“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救死扶伤,做错了不如不做,你可能给人家用错了药,病情加重了,甚至要了命了,但是唯有心肺复苏,做错了,也比不做强,不做肯定死,做就有可能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