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黃金4分鐘”,就有可能救人一命

據統計,在我國平均每分鐘就有一人猝死,復甦成功率卻不到 1%,相比之下,全美的平均復甦率將近30%。但願有更多人可以瞭解到心臟復甦的急救知識,哪怕只學會一個急救知識點,關鍵時刻也許能夠救他人一命。

《救護車到來前,你能做什麼?》是“中國急救普及教育第一人”賈大成老師2016年出版的一本書的書名,卻也是他做了一輩子急救工作、依然在熱心奔忙的事情。賈老師說:“我這輩子最愛幹兩件事,一是搶救病人,二就是講課。”

從1983年進入北京急救中心擔任急救醫生開始,到2009年退休,賈大成整整做了27年的急救工作,常年白班、夜班、下夜班、休息“四班倒”,生物鐘調成“120模式”。退休之後覺得“還沒幹夠!”又全身心地投入到急救知識普及的事業中。

他喜歡講課,“不是宣傳我自己,是把急救意識傳達給全社會。比如說你今天學會了,一會兒出門有一人一頭栽倒了,一看沒心跳了,你能救他。你把學會的知識傳達出去之後,可能這人就是因為看見了信息,又能在你出事時把你救活了。”

賈老師還開玩笑說:“我希望我的人生最後也是猝死在講臺上,但我希望現在先別死,等一會我講完了,你們都知道大概怎麼做急救了我再猝死,然後你們好救我。要把我救活了呢,感謝大家再造之恩,要是沒救活呢,讓你們拿我練練手,也算是我對中國急救醫學最後的一點貢獻。”

學會“黃金4分鐘”,就有可能救人一命

心臟驟停,用好“黃金4分鐘”,應該有一半人能救活

2016年9月24日,一條新聞感動無數人,說的是武漢一位40多歲男士,突然因為心梗心臟驟停,他愛人打電話打到武漢的120,接電話的調度員叫劉清,接電話後一直不斷指導如何搶救,堅持26分鐘,最終救護車趕到,這位男士被救活了。說起這個事件,賈老師說自己感動之餘更多的是感慨:“如果沒有前面的堅持,救護車去了也沒用,根本就不可能救活。我感慨什麼?不是所有的病人都像這個病人這麼幸運,也不是所有的調度都像劉清這麼專業這麼耐心,更不是所有的人都像家屬那樣能在電話指導下完成心肺復甦。”

賈老師介紹,現在猝死的年齡趨於年輕化,20歲左右猝死的一般心梗的少,多數都是心肌炎,“所以我曾經多次說過,不要不重視感冒,好多病都是由感冒帶來的,比如急性腎炎、風溼性心臟病、心肌炎等等。 ”

心臟驟停和猝死並非是一個概念,賈老師對於在座的醫學“小白”做起科普工作:“心臟驟停從字面上看就是心跳突然停了,它是由於各種原因,導致了心臟搏動突然停止,沒有有效的收縮舒張,瞬間心臟排不出血了,以腦為首的所有組織臟器供血供氧完全中斷,代謝障礙從此開始。如果能在4-6分鐘內對病人採取正確的搶救措施,應該有一半人能救活,超過4-6分鐘,腦組織就受到永久性的損害,超過10分鐘,就腦死亡不可能救活了。所以心臟驟停並不意味著人死亡了,他還是有可能被救過來的。”

猝死指的是發病後6小時內,突然的、意外的、自然的死亡,其中最多見的原因就是心梗。猝死跟心臟驟停的關係是什麼?心臟驟停是人還有救,一旦要是猝死了就沒救了,猝死是心臟驟停的結果。它可以發生在任何時間任何場合,任何人的身上,可以見於表面健康或病情基本穩定的病人。

賈老師舉例說,運動性猝死很普遍,尤其是馬拉松,“過去沒有救活的,從2015年2016年開始,馬拉松上再發生心臟驟停的基本都救活了,應該感謝志願者和AED (自動體外心臟除顫器)”。而容易引發猝死的幾大原因是:比如有高血壓病、糖尿病、肥胖、男性、中年、抽菸、熬夜等等。

學會“黃金4分鐘”,就有可能救人一命

經常被忽視的“非典型”心梗症狀

據賈老師介紹,70%的急症發生在家中,25%發生在其他場合,僅有5%發生在醫院,也就是說有95%都發生在醫院以外的各種場合,只有5%的人因為在醫院能得到及時的救助,其他的人就不行了。

猝死大約有87.7%發生在醫院以外,所有猝死的病人,有65%死於發病後15分鐘內,去醫院來不及。還有35%是死於發病後15分鐘到兩小時之間,“有的人是來得及的,但為什麼沒活下來?沒引起重視。”

典型的心梗表現為胸疼、大汗、面色改變、口唇青紫、煩躁不安,有的還嘔吐等等,大家都知道要趕緊治療,可是不典型的經常被忽視。賈老師介紹說有些不典型的心梗是根本不疼,“三種人不疼,一個是高齡老人,一個是一部分女性,還有糖尿病病人,他們往往不疼,或者疼得很輕,或者一點都不疼,就是胸悶憋氣。有人疼,但不是胸疼,而牙疼,下頜疼,嗓子疼,脖子疼,肩疼,背疼,甚至有頭疼,足趾疼,雙下肢疼。”

賈老師舉例說一天晚上11點鐘,他被派去看一位病人,寫的病因是嗓子疼,賈老師看了後說估計是心臟,“這位病人是解放軍二炮的一個研究員,晚上給衛生所所長打電話,說嗓子疼想開點藥,因為都住在一個大院,所長就直接去他家了,看他不發燒,嗓子也不紅不腫,就想到是不是心臟的問題,於是打了急救電話。果然,一做心電圖是急性廣泛前壁心梗,在家給他做了溶栓治療。後來這位病人找我感謝救命之恩,我說您別謝我,回去謝衛生所所長,如果他當時要是說‘誰沒個嗓子疼,你明天早上再說’,也許等不到明早上你就完了,如果他說你不發燒,也不紅不腫,嗓子疼,可能是發炎了,給你開點消炎的藥,沒準你也就完了。”

賈老師還遇到過因為胃疼看急診,結果也發現是心臟的問題等等病歷,在他看來,人有很多急症,有的是突發急症,有的是在慢性疾病的基礎上突然加重。這些急症,有的可能快速危及生命;有的可因病情的迅速惡化而危及生命;有的可能因病情延誤逐漸加重而危及生命;有的雖然不會引起生命危險,但令患者十分痛苦;也有既不危及生命,患者也無明顯痛苦的——可見,各種急症的危險程度不同,“很多次,我們開著救護車以最快的速度衝到急救現場,看到患者已經停止了呼吸,而周圍的人卻一臉茫然、手足無措,不知道怎麼施救,就感到我國公眾不僅缺少急救知識、急救技能和急救設備,更缺少急救意識。在救護車到達前,只有社會急救和公眾自救、互救等及時有效的救援,才能最大程度地減少人員傷亡。”

所以,賈老師把普及急救教育當成了畢生的追求,更成了退休後的賈老師積極奉獻的事業。

學會“黃金4分鐘”,就有可能救人一命

每分鐘有一個人猝死,復甦成功率竟然不到1%

針對心臟驟停的病人採取的急救措施叫心肺復甦,主要是三部分:第一是徒手操作,就是按壓和吹氣,第二是除顫,第三是用藥。前兩個跟大眾有關係,賈老師表示,心肺復甦普及率的高低,成功率的高低,以及AED安裝率使用率高低,不僅標誌著一個國家的醫學發展水平,也標誌著國家的經濟發達程度,城市管理水平,社會協調能力,政府對民生的重視程度,以及全體國民素質的高低,已經成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城市乃至一個單位的現代文明程度的標準之一。

賈老師說心跳和呼吸哪個先停,對於專業人員來說很有意義,“這決定我們先幹什麼後幹什麼。心跳先停,呼吸後停。呼吸沒了,心跳還能維持好幾分鐘,趕快解決呼吸的問題。”

搶救開始得越早復甦成功率越高,後遺症也就越少。賈老師說,每延誤一分鐘搶救成功率就下降10%,“記住了,黃金四分鐘,越早越好,千萬別耽誤。”

中國每年54.4萬人猝死,在全世界絕對數量第一,每天平均猝死1500人,每分鐘有一個人猝死,復甦成功率竟然不到1%。急救醫學裡的最高原則之一就是爭分奪秒。尤其在搶救心臟驟停的病人時,最能體現爭分奪秒的重要性,時間就是生命。

急救主要是四步:第一、判斷;第二、呼救;第三、按壓;第四、除顫,“最重要的這幾步你做對了,這人你就有可能救回來了。”

遇到有人昏迷跌倒,首先要判斷其是否還有意識。“意識怎麼判斷呢?輕拍雙肩,大聲呼喚看醒了沒有、睜眼沒有。如果意識清楚,馬上再詢問,根據具體情況做相應處理,如果意識喪失,馬上判斷有沒有呼吸。怎麼判斷?不管他是坐著還是躺著,就看胸部有沒有起伏,有起伏,就是有呼吸,沒起伏就沒呼吸。有呼吸沒意識了,叫昏迷,昏迷不是獨立的疾病,是好多原因引起的結果,比如腦出血、腦外傷、煤氣中毒、糖尿病等等,都可以昏迷。昏迷了,如果是仰臥位的話,有時候因為舌後墜、嘔吐物等原因可能會導致窒息,非常危險,需要取穩定側臥位。”

第二步,呼救,馬上撥打120熱線電話。如果現場只有你一個人的話,是先打120,還是先急救呢?賈老師的建議是打開手機的免提,一邊做按壓一邊打電話。

第三步,按壓。這一步是搶救過程中最基本的搶救,按壓的位置在人兩乳頭之間的連線中間,把手掌根部放在這裡,另一隻手重疊,重疊食指交叉,然後兩臂基本垂直,用上半身的體重向下垂直按壓。

賈老師強調,按壓時要把病人一律擺成仰臥位,“仰臥位在我們這兒又叫復甦體位,第一條,怎麼翻?你們怎麼省勁,怎麼快怎麼翻,一般不會有脊柱脊髓損傷。如果是高空墜落、交通事故,你再按要求翻。第二條,他躺的平面必須是硬的,比如沙發、軟床會影響心排血量。第三條,頭別比胸高,否則窩著脖子就壓迫氣道,影響呼吸,還有,受重力的影響,頭比胸高,腦的供血更少了,腦血流量就更少。 ”

按壓一直壓到AED(自動體外心臟除顫器)拿來,或者一直壓到救護車來到現場。按壓的次數大概在100-120次/分鐘。為什麼要做這步?心跳停了,腦得不到供血了,我們一按壓又排血了,重建和維持腦部循環,其他組織器官也得到供血,主要保證腦。“而100-120次/分鐘也是有科學的,按得快和慢,心排血量都減少,只有100到120之間,排血量是比較多的。現在好多人按時以流行歌曲的節奏,我也不會唱歌,但是京劇可以。壓下去多深,抬起來多高,沒完全起來的話,迴心血量少,心排血量必然就少。還有一個儘量減少按壓中斷的時間,按壓中斷別超過十秒鐘。也就是說不要讓腦供血中斷十秒鐘。”

第四步,除顫,這是最關鍵的搶救,目的是為了復跳,等 AED 拿過來之後,開機後完全按照語音提示操作即可,按要求把電極片貼在病人身上,它會自動分析是什麼情況,如果需要的話會自動充電和自動除顫。

如果一分鐘內完成除顫,那麼病人搶救成功率是90%,兩分鐘內完成除顫,搶救成功率是80%。以此類推,每延誤一分鐘,搶救成功率下降10%。能不能搶救成功和除顫及時不及時,關係非常密切:“今天我們搶救成功十個人,有八個九個都是用除顫器搶救成功的,不是用手壓回來的。”

學會“黃金4分鐘”,就有可能救人一命

AED不僅是一個設備,更是一個急救理念

20多年來,賈老師一直致力於推廣AED:“ 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它不僅是一個急救設備,它更是一種新的急救理念。”

日本是全世界安裝AED最高的,所有的公共場合,每走三分鐘就能見到一個AED,日本每10萬人安了近400臺,平均每254人就有一臺;美國平均每315人有一臺AED。

而中國在這方面做得還遠遠不夠,目前全國公共場合安裝的AED僅2000多臺,賈老師認為,中國的急救普及率、AED(自動體外心臟除顫器)的普及率應該跟中國是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相適應、跟人民群眾的實際需要相適應,“應該把這個急救普及列為全民終生教育,尤其那些高危行業和服務行業,應該列為它的基本技能。比如說你是警察,就必須會急救。而且急救教育應該從小抓起,不同的年齡學不同的急救內容。”

因為急症70%發生在家裡,所以賈老師建議每個家庭至少1-2個人學會AED的使用。

AED安裝在公共場所,小區裡邊應該有,我們不僅為救自己,也可以救別人。有一個人心臟驟停了,手機上一查,在哪裡就有AED,馬上就可以用,比急救中心還快。

學會“黃金4分鐘”,就有可能救人一命

“急救”二字中,急,就是緊急,就是爭分奪秒;救,就是救治,就是全力以赴搶救。急救,就是和死神作鬥爭,就是要把那些掙扎在鬼門關的人拉回來。不少人都覺得醫生冷血,尤其是急救醫生,覺得他們每天面對死亡,應該對生命早就麻木、冷漠了。賈老師說曾經有不少人問過他同樣的問題:“你們整天和人命打交道,是不是拿人命都不當回事了?”

每次,賈老師都是這樣回答的:“事實上,恰恰相反,正因為我們每天都在和人命打交道,對生命的感悟、對死亡的思考,肯定比一般人更多、更深刻,也更珍惜生命、熱愛生活,更懂得維護生命的尊嚴。我們不是漠視生命,而是由於經歷得太多了,心理承受能力比一般人要強得多罷了。”

也正是因為對生命的尊重,賈老師這位70歲的老人才會抱病為讀者主講急救知識,因為對他而言,多講一次,就會有人受益於此,“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救死扶傷,做錯了不如不做,你可能給人家用錯了藥,病情加重了,甚至要了命了,但是唯有心肺復甦,做錯了,也比不做強,不做肯定死,做就有可能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