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40载蝶变 绘就八闽交通壮丽画卷

八闽交通 壮丽画卷

改革开放40年|40载蝶变 绘就八闽交通壮丽画卷

改革开放40年来,福建省交通运输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发生了沧桑巨变,在八闽大地上铺展了壮丽画卷。如今,福建实现了“市市通动车、县县通高速、镇镇通干线、村村通客车”。图为沈海复线高速公路亭川枢纽互通。

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 在交通运输部的大力支持下,40年间,福建围绕交通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核心命题,科学谋划、狠抓落实,推进交通运输持续向好发展:高速公路从零到实现“县县通”,国省干线公路联网成片,建制村通硬化公路率达100%,港口航运呈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态势,群众出行从只能靠甩双腿到出门抬脚上车,闽台两岸从一片坚冰到往来日益频繁顺畅…… 40年发展,40年巨变。福建交通人以公路为线条、桥梁为骨架,描绘航道、装点风帆,在八闽大地上绘就激动人心的壮美画卷。

路网巨变 从两天到一个半小时

改革开放40年|40载蝶变 绘就八闽交通壮丽画卷

邵光高速公路光泽铁光大桥

改革开放40年|40载蝶变 绘就八闽交通壮丽画卷

凌云飞架的漳龙高速公路

改革开放40年|40载蝶变 绘就八闽交通壮丽画卷

安溪县龙门岭农村公路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六七岁的徐斌随父母从泉州德化回老家莆田市仙游县金建村探亲。一路上,客车在又陡又窄的山路上行驶,车厢内闷热拥挤。徐斌看着车外坑坑洼洼的沙土路,感觉汽车在喘粗气。100多公里的探亲路,徐斌和他的父母要辗转花费两天时间,其间还要倒两次客车、一次人力车。 改革开放之前,福建省铁路、公路、港口等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底子较薄、历史“欠账”较多,在较长时间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以普通公路为例,呈现技术等级低、路面硬化率低、抗灾能力弱的面貌。 为了改善出行状况,福建大做“通”的文章。改革开放初期至上世纪90年代,福建按照“量力而行,保证重点”的原则,重点新建并改造重要港口及大中城市进出口运输繁忙路段,修建了福州洪塘大桥、洪山大桥、泉州大桥、南平鲤鱼洲大桥以及沥青路等重点工程。 1993年开始,福建相继实施了公路“先行工程”“县通地市工程”“入闽通道工程”“省级干线工程”等,普通国省道通车里程迅速增加、技术等级不断提升、全省公路网渐趋完善、桥梁隧道建设技术取得突破,大大缓解了全省经济建设发展的公路交通“瓶颈”。 与此同时,高速公路实现“零”的突破。1994年,福建首条高速公路——泉厦高速公路全线破土动工,3年后建成通车。此后,福建高速公路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2003年6月,福宁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沈海高速公路福建段——福建省沿海大通道“第一纵”形成;2004年11月,三福、漳龙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000公里;2009年11月,莆秀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2000公里;2012年10月,宁德至武夷山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3000公里;2013年12月,莆永高速公路泉州段建成通车,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4000公里;2015年,福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500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 农村公路方面,2004年起,福建省全面实施“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到2011年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全省每个建制村至少有一条硬化路通往乡镇或主要干线。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好农村路”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后,福建进一步加大要素保障力度,全面推行农村公路“路长制”,组建乡村道专管员队伍,实施农村公路灾毁保险,建立养护资金合理增长机制,统筹推动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协调发展。截至2018年11月,全省超过9万公里的农村公路如同畅通的血管,为农村源源不断地输送物流、客流,让农村升腾起发展的新希望,助力农民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 40年间,福建高速公路从零到实现“县县通”,国省干线公路联网成片,建制村通硬化公路率达100%。截至2017年年底,全省公路通车里程10.8万公里,比1978年增长7.89万公里,年均增长3.4%;公路密度达88.97公里/百平方公里,比1978年增长2.8倍。 如今,从德化到仙游,一路风景如画,徐斌开着自己的小车从高速公路转国道,总共约需90分钟。

港口航运 从两个到一百七十四个

改革开放40年|40载蝶变 绘就八闽交通壮丽画卷

厦门东渡港

作为沿海省份,福建在海洋资源和港口资源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历史上,福建是我国港口、内河航运开发和繁荣最早的地区之一,更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然而,改革开放前,由于长期受两岸关系的影响,福建海运事业发展缓慢,港口码头主要位于闽江口内、九龙江口、晋江口等地,泊位等级低。1978年,全省港口吞吐量仅408万吨,较大的码头只有福州港马尾作业区2个万吨级和2个5000吨级泊位。 在改革开放春风吹拂下,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对交通基础设施提出迫切要求,港口码头开始向外海发展,开发建设深水泊位提上日程。1983年,厦门港东渡港区一期工程建成1个5万吨级、3个1.5万吨级深水泊位,成为东南沿海深水港;2000年,江阴港区起步工程动工建设,标志着福州港由此进入河口港向深水海港发展的新时期。但这一阶段,福建港口码头建设缺乏统一规划,战略布局和重点仍不够突出。 进入21世纪,为满足临港产业日益增长的水路运输需求,福建大力推进以国有企业为主导的重点港区连片开发,积极引导大型临港产业项目企业投资建设配套码头,围绕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港口资源的后发优势,加快港口建设发展步伐。“十二五”至“十三五”期,福建港口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优化港口布局,加大力度推进重点港区建设,持续打造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化港口群。 在加快港航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福建深化港口体制机制改革,推动跨行政区域的港口行政管理体制整合,将原来的6个港口整合为福州港、湄洲湾港、厦门港、泉州港4个,重点突出罗源湾、湄洲湾、厦门海沧、福州江阴等重点港区建设,全省60%的万吨级以上泊位集中在重点港区,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显著提升;通过港口企业资产重组、联合经营等形式,推动同类业务整合做强,形成了福建省交通运输集团和厦门港务集团两大龙头港口企业,总资产超700亿元。 截至今年6月,福建沿海港口共有生产性泊位505个,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泊位174个,是1978年的87倍。目前,福建已具备停靠集装箱船、油轮和散货船世界最大主力船型的条件,厦门港成为千万标箱大港。今年,福建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预计达5.5亿吨。

民生出行 从甩双腿到出门上车

改革开放40年|40载蝶变 绘就八闽交通壮丽画卷

厦门地铁1号线

早上7时30分,在福州东街口附近上班的小梁来到地铁1号线秀峰站,打开手机二维码并对准闸机上的扫码镜头,“嘀”的一声后,闸机便开启,从刷码到进站仅需2秒。17分钟后,小梁走出地铁站。 时光回溯到1978年。当时福州市仅有30条公交线路、184辆公交车,且以铰链式通道车型为主,两节车厢中间有个大圆盘,一转弯,站在圆盘上的人就会跟着转动。每天,公交车售票员背着沉甸甸的零钱袋,在车厢内来回走动收费检票。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尤其是随着“公交优先”“村村通客车”“海岛交通便民工程”等一系列为民办实事项目的持续推进,群众出行实现“出门有路,抬脚上车”。福建省城市公交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全省中心城区实现公交站500米全覆盖,步行不到10分钟就能乘坐公交车;新能源、清洁能源公交车占比超过70%,县域公交车服务加快向农村延伸。2017年,福州、厦门先后开通地铁,福建迈进“地铁时代”,群众出行便捷度与舒适度大幅提升。出租汽车方面,截至今年7月底,全省出租汽车达2.24万辆,网约车、共享汽车等新业态健康有序发展。 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为城乡客运发展插上了翅膀。改革开放初期的闽北,路上跑的多是四处透风的解放牌、东风老式客车,夏天一头土、冬天一头霜。即便如此,坐一趟客车还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乘车难”是当时普遍存在的问题。上世纪90年代起,福建不断深化道路旅客运输改革,社会各种经济成分积极兴办道路客运企业,客运市场呈现“万车竞发”的繁荣景象。 此后,福建加快淘汰老旧运输车辆,推广更新低能耗、环保型、高等级的客运车辆。到2007年年底,载客汽车已发展成为高、中、普级齐全,大、中、小型配套,客车面貌大大改观,基本满足旅客需求。而到2017年年底,全省农村客运营运车辆达5250辆,具备条件的建制村100%通客车,受益群众达2100万人。百人以上岛屿均有陆岛交通码头,500人以上岛屿均开通班轮,海岛群众“出行难”现象得到根本改变。

闽台通航 从破冰之旅到八条常态化海上客运航线

改革开放40年|40载蝶变 绘就八闽交通壮丽画卷

“海峡号”客滚船

福建与台湾地区具有“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法缘相循、商缘相通”的“五缘”关系,两地之间的海上通航源远流长。 改革开放以来,在有关部门支持下,福建对台海上通航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福建积极先行先试,采取政府主导和民间协商相配合的形式,推动闽台海上通航从货运中转拓展到人、货、船齐头并进,从福州、厦门港与高雄港的试点直航延伸到福建沿海地区与金门、马祖、澎湖的直接通航,促进了两岸人员往来。 2001年元月2日,马祖客轮“台马”轮首航马尾,金门客轮“太武号”“浯江号”首航厦门,标志着福建沿海地区与金门、妈祖、澎湖间海上直接通航(“小三通”)正式启动,为两岸“大三通”提供直接借鉴。2008年11月,两岸签订《海峡两岸海运协议》《海峡两岸空运协议》《海峡两岸邮政协议》,两岸“三通”基本实现。 如今,闽台两岸已从改革开放前的音信隔绝,发展到常态化稳定经营8条海上客运航线,包括厦门至台中、基隆和平潭至台中、台北4条闽台客滚航线,厦门至金门、福州马尾至马祖、福州黄岐至马祖、泉州石井至金门4条“小三通”航线,“小三通”航线每天航班达到52个班次。 据统计,自2001年正式启动“小三通”客运航线至2017年12月,两地航运企业共运营超18万航次、运送旅客1795.9万人次,有效促进了两岸交往交流。2017年,闽台海上旅客运输量超过195万人次,海上集装箱运输量、客运量分别占大陆对台总量的三分之一和98%。闽台海上通道成为连接两岸人员、物资往来的主要通道。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福建将积极争创交通强国先行区,围绕“四个交通、两个体系”,持续实施综合交通“五个工程”,加快推进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交通一体化、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交通运输现代服务业集群等重大工程,构建安全、便捷、绿色、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福建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建设清新福建提供更加有力的交通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