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关见闻录--曾经中国最小的城市【畹町】

畹町,曾经中国最小的城市,建市时大约只有3000人。也曾经是中国早期的沿边开放城市,撤镇设市,又撤市降镇,人生的大起大落,莫过如此,畹町,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边关见闻录--曾经中国最小的城市【畹町】

旅行的内容并不仅仅只是游山玩水,也包涵见证,就这样的来到畹町。

边关见闻录--曾经中国最小的城市【畹町】

开始以为,即便经历了由市降镇这样的极大落寞,这曾经的沿边开放城市,也必是一个极为精致的地方,初到畹町的感受似乎并不是这样。整个畹町入驻美团的宾馆只有两家,一家房满,一家只剩一间,于是镇里兜圈的找,宾馆出人意料的少,在口岸附近总算霓虹闪耀,两家宾馆一家房满,一家老板娘懒懒的说,房间很一般,我们忙表示,一般没关系,有空调就行,准备带我们去看房的老板娘于是转身说,房都不用去看啦,省得白跑麻烦,空调没有,只有风扇。

最终入住下来,来到楼顶,看到了入夜一般宁静的畹町,微微下着点雨,凄雨冷风中,多少繁华如梦,曾经万紫千红......

边关见闻录--曾经中国最小的城市【畹町】

一早醒来,发现自己住在边境线上,河的对岸就是缅甸,界河上竟然有一座小木桥。

边关见闻录--曾经中国最小的城市【畹町】

小木桥就这样的搭在了界河上,难道畹町出入缅甸就这样容易?于是询问宾馆老板,他说这是一个偷渡通道,见我似乎很想过去,就警告说,有便衣巡逻,抓到了会被罚款。

边关见闻录--曾经中国最小的城市【畹町】

且不说便衣在哪,摄像头就高高的立在那里。

边关见闻录--曾经中国最小的城市【畹町】

地图上的界碑公园,只是有一个界碑和一组雕塑,

边关见闻录--曾经中国最小的城市【畹町】

界碑公园旁边的界河上也有一座小木桥,不过中方这一段被拆除了,看来边境上管理境外人员的偷渡还是很不容易的。

边关见闻录--曾经中国最小的城市【畹町】

界河边有一漫长的步行道,首尾不见,偶见晨练的人,询问了说,从这里过去可到口岸边,也就是畹町桥。

边关见闻录--曾经中国最小的城市【畹町】

于是往口岸去,不想此时,偷渡的画面就这样活生生的跳了出来。河水很浅,挽起裤腿就能通过,河边种菜的大婶说,偷渡的都是缅甸人,其实他们也就是过来赶街,不走口岸通道是为了省去过路费。然后大妈说我们不要过去,老缅见到了中国人会来抢你东西的,她还说老缅很懒,自己不种菜还经常跑过来偷她种的菜。

边关见闻录--曾经中国最小的城市【畹町】

来到了畹町桥,这里不能直接到桥上去,口岸那边却碰巧在改造施工,于是就只能在这样一个角度下参观了它,这个使得畹町一个边陲小镇一跃成为二战盟军反攻的大本营,并且让畹町日后腾飞的,滇缅公路和史迪威公路的交会点上的畹町桥。

边关见闻录--曾经中国最小的城市【畹町】

畹町桥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抗战名桥,于1938年8月建成通车,当时中国内地多处沦陷,出海口均被日本封锁,民国政府已迁都重庆,云南也成为了当时的抗战大后方,滇越铁路成了抗战初期国际援助物资的运输大通道,所以频繁的遭受日军的轰炸,滇缅公路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紧急修建的,尤其是1940年随着越南的沦陷滇越铁路彻底中断,滇缅公路也就成了之后的唯一抗战物资大通道。之后1942年,滇西失守,滇缅公路也中断后开辟了驼峰航线空中运输通道,但是驼峰航线运输成本太高,所以在1943年盟军缅北反攻后,又开始修建从印度经缅北到畹町的史迪威公路(中印公路),所以畹町即是滇缅公路中国境内的终点,也是史迪威公路和滇缅公路的连接点。畹町也就成了那个时期中国抗战物资运输的大本营。

边关见闻录--曾经中国最小的城市【畹町】

在畹町桥边的一个三岔路口,是史迪威公路的起点。我一直认为,从印度雷多到畹町的中印公路才是真正的史迪威公路,而现在攀上史迪威公路的却不仅仅只是这段,雷多至畹町被一些人称为了史迪威公路南线,以之对应的又有一个北线,是从雷多经缅甸密支那到腾冲再接滇缅公路的,然后还有把中印公路连上滇缅公路再连上从昆明经贵州到重庆的整段都称为史迪威公路,于是有了史迪威公路上的贵州晴隆二十四道拐。

边关见闻录--曾经中国最小的城市【畹町】

正是因为有了和缅甸的出入通道,畹町才得以在改革开放之初借边关贸易而腾飞,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镇直接设畹町市,1992年,国务院批准畹町市为沿边开放城市。那时候的德宏州也一举成为云南十七个地州市中唯一一个拥有三个辖市(芒市、瑞丽、畹町)的地区。距瑞丽口岸不到30公里的畹町口岸,也和瑞丽姐告口岸一起成为德宏州仅有的两个国家一级口岸。然而畹町或许太小了,而后的发展中,畹町似乎也并没有显示出强劲的动力,终于于1999年,畹町再次撤市降镇,并入瑞丽市,曾经与瑞丽平起平坐的畹町,最终成了瑞丽的一个市辖镇。

而我一直勾画着的畹町,虽然撤市降镇了,但一定是一个非常美丽的边关小城,但现在,畹町真真实实的在我眼前,现在很多的县城,怎么看都象一个市,而撤市已经19年了的畹町,看起来仍是一个镇。

人生的大起大落,想来也莫过如此。恍然间,畹町的失落,以及晦暗的光,细密的雨,一起浇透了我。

边关见闻录--曾经中国最小的城市【畹町】

带着最终没能直面畹町桥的遗憾,来到位于边关文化园里的中国远征军抗战纪念馆,这是近几年来碰到的极少数要门票的博物馆,80元的套票捆绑了共八个各类博物馆,诸如民俗博物馆、邮票博物馆、钱币博物馆、老爷车博物馆等等,工作人员不停的劝说,说买了票进去后就一个跟一个的看下去了。看着地图上面积不大的博物馆,以及对这种略有拼凑含义的各种博物馆的一些厌烦,简短犹豫后还是转身离去。

边关见闻录--曾经中国最小的城市【畹町】

雨中来到南洋华侨机工抗战纪念碑前,塑像是爱国华侨、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先生。

边关见闻录--曾经中国最小的城市【畹町】

对于抗日战争,我们可能了解的有很多,但南洋华侨抗日,却是很少耳闻,印象中记得昆明西山上好像也有一个这样的纪念碑。

边关见闻录--曾经中国最小的城市【畹町】

不收门票的南洋华侨机工抗战博物馆。

边关见闻录--曾经中国最小的城市【畹町】

1938年10月以后,中国东南的海陆交通均被日军切断,新开辟的滇缅公路成为运输国际援华物资的主要通道,该路全长1146公里,崎岖艰险难行。滇缅公路工程初竣,急需大批汽车司机和修理工(通“机工”)。1939年,招募机工的号召一出,立即得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南洋华侨青年积极响应,报名踊跃。经过严格的筛选,3200余人分批回国,他们奋战在滇缅公路上,抢运物资,维持抗战一线的弹药、武器、油料等物资供应,是战争后勤的坚强后盾。据相关资料介绍,南侨机工战死、病亡、失踪共1000余人。

边关见闻录--曾经中国最小的城市【畹町】

在这里,阅读了一段之前并不了解的,以热忱和鲜血谱写的抗战壮歌,我不能在文章上述说的更为完整,但通过一个数字可以说明,1939年民国军费开支19亿,而南洋华侨捐款达到了11亿。

边关见闻录--曾经中国最小的城市【畹町】

为了保证抗战物资运输,他们甚至投入了最基础的筑路工程,并有1000多人为此献出了生命。

边关见闻录--曾经中国最小的城市【畹町】

终于明白,没有来错畹町,了解这一段历史,也让我本以为失色的畹町之行,多了一层更深的意义。

边关见闻录--曾经中国最小的城市【畹町】

纪念碑前,看着脚下弹丸之地的畹町,以及紧紧相连的缅甸九谷,心已释然。经历了风风雨雨,与起起落落,见证了战火硝烟,与盛世繁华,而今安于一隅,不是一个人生,最真实的写照么。

边关见闻录--曾经中国最小的城市【畹町】

边关名镇的名头,畹町,当得起。

老山脚下,文山最大的天保口岸

瑞丽极边之城

建水那么多虫子,就问你敢不敢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