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韻沁後,等你來探尋

圖文作者:青璜走吧 南湖逸緻(莆仙資深文旅人)

流韻沁後,等你來探尋

沁後村位於涵江區梧塘鎮西北部,東鄰楓林村和萩蘆鎮東張村、田厝村,南接三山村,西以沁後溪與渭陽村交界,北靠尖山寨為界和東泉村遙遙相望,省道涵永線和荔涵大道、向莆鐵路穿村而過,總面積6.65多平方千米。

一.古陂橋猶在,醉風光如畫

流韻沁後,等你來探尋

流韻沁後,等你來探尋

站在沁後水庫上,憑闌半日獨無言,其靜若何,幽居在空谷;其豔若何,尖山倒影掩古今;其動若何,翩若驚鷺,撩人心懷欲泛舟。這不是沁後版的瓦爾登湖。來湖畔吧!或釣魚、或吸氣、或深思、或做一回梭羅。

沁後水庫於1958年和1965年先後兩次興建,大壩系粘土心牆壩,高27.8米,底寬137.5米;壩頂長180米,頂寬5米,蓄水量130萬立方米左右。壩西側設石砌箱形輸水涵洞一條;壩東側為堰型式的溢洪道。

流韻沁後,等你來探尋

流韻沁後,等你來探尋

流韻沁後,等你來探尋

流韻沁後,等你來探尋

流韻沁後,等你來探尋

大壩向下移約200米處,曾是2012年電影《金剛王》拍攝取景地,一個圓形的土樓碉堡仿照永定土樓的規格1:1建造,成為中央新影集團的影視劇核心景區。溜入土樓,站在空曠的土樓中間,覺得格外的安靜與詭異,有點《寂靜嶺》感覺。

流韻沁後,等你來探尋

流韻沁後,等你來探尋

流韻沁後,等你來探尋

流韻沁後,等你來探尋

尖山寨休閒山莊的後面,沁後水庫之下,俗呼齊頭山。素有“浮山勝景”,岩石約6米高,5米寬,中間約1米多寬裂縫,成一線天,曾有無名氏詩:‘紫霄下五里,勝絕有浮山,仄水分蒼玉,欹崖積紫斑。士人多不辨,木客詎能攀?欲買漁舟隱,其如身未閒’?”龍潭上方的裂縫又像喉嚨,故稱“龍潭喉”。“山側懸崖掛瀑,兼有智泉、鍾潭之勝,而幽深、瑩潔、險絕過之。”龍潭之下,沁溪出焉。

流韻沁後,等你來探尋

流韻沁後,等你來探尋

流韻沁後,等你來探尋

流韻沁後,等你來探尋

流韻沁後,等你來探尋

流韻沁後,等你來探尋

流韻沁後,等你來探尋

相公埔陂

相公埔陂,清朝後期建,陂長40米,高0.9米,外坡呈30°傾斜,延伸約20米,後因建造游泳池而遭到改造。陂的西側有一棵大榕樹,呈人字形站立著,像是迎賓的服務生。陂的東側有一條渠道,可把攔截的溪水引出,灌溉沁後村一千多畝農田。

流韻沁後,等你來探尋

流韻沁後,等你來探尋

大埔廟陂

在相公埔陂的下方是大埔廟陂,陂長約20米,內側高0.4米,陂頂寬約1米。外坡平緩,傾斜度約在25°,長約5米,用溪石鋪成。陂的西側鑿有小水渠。陂的東側有一座大埔廟,溪岸上有三棵榕樹,有蹬道可通廟前。

流韻沁後,等你來探尋

流韻沁後,等你來探尋

流韻沁後,等你來探尋

流韻沁後,等你來探尋

流韻沁後,等你來探尋

流韻沁後,等你來探尋

沿溪下行約300米即過山陂已消失。陂的附近有一棵百年古榕樹,5個樹頭相連,其狀呈梅花型,樹高20多米,樹頭胸圍各4米多,佔地666多平方米。曾經村民喜歡聚在榕樹下歇歇腳,拉拉家常:講述著蔡家祖上“一門三秀才”、“永春德化不如沁後五蔡”、馳名華東地區各地的“福茂”和“萬興”商號的傳奇、傳唱《抗敵歌話》等。

流韻沁後,等你來探尋

流韻沁後,等你來探尋

沁尾橋

沿著溪下行約300米處有一座沁尾橋,全長22.65米,有4個條石橋墩,5個橋孔。一個橋墩是用7根石條組成,由四條石橋墩、兩條石柱和一條石板或石樑組成。每一個橋孔上,並排放著三塊長約3米、寬0.33米、厚約0.25米的橋石,就成了石橋。東西邊的橋墩各鋪三塊長約3米、寬約0.3米、厚約0.25米的石板與橋的主體部分連接。

流韻沁後,等你來探尋

流韻沁後,等你來探尋

流韻沁後,等你來探尋

流韻沁後,等你來探尋

流韻沁後,等你來探尋

流韻沁後,等你來探尋

沁尾陂

離沁尾橋20米處是沁尾陂,滾水堰的型制,壩長20米,內陂寬約1米,陂頂寬約0.8米,外坡呈30°,長約8米。外坡用石砌成,邊緣離水面1.5米。由於洪水的攪動,水面到水底較深,形成一個深水潭。外坡的垂直部分也被淘空。陂內水面長約20米,深約0.4米。水壩的西側,有一條水水渠,通向山後洋。

流韻沁後,等你來探尋

流韻沁後,等你來探尋

流韻沁後,等你來探尋

下田厝陂

沿著溪下行約300米,來到振興鞋廠東南圍牆外是下田厝陂,是沁後溪的終點。站在沁後橋上望下,建於清代,又名土壩,壩長24米,內坡高1米,陂頂寬約0.8米,外坡呈45°,外坡高約3.5米,長約5米。

流韻沁後,等你來探尋

流韻沁後,等你來探尋

流韻沁後,等你來探尋

流韻沁後,等你來探尋

二.心念山澤居,流光正徘徊

福安社

位於沁後村漢口299號,始建於明英宗正統八年(1443年),經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光緒六年(1880年)、民國辛酉年(1921年)三次重修,2004年7月重建。該社坐東北向西南,面闊五間,二進,為歇山頂結構。

流韻沁後,等你來探尋

正殿面闊三間,前廊置一對石雕龍柱和一對石鼓,廊兩側置壁龕供奉木雕立式使者,廊壁雕刻歷史人物故事為“包公陳州賑濟”與“狄青取真珠旗”。中門頂掛“福安社”匾,宮門木聯“天上人間歡不夜,尖山沁水福無疆”。

看點:該社柱聯主要是道光辛丑年和光緒庚辰年為主。前廊兩對石柱聯:“筆峰拱翠文明見,沁水廻瀾福澤安”和“秀挹華山崇廟貌,瀾廻沁水煥人文”。兩邊護厝前牆角一對石質卷書柱。下廳立一對石柱,柱聯:“敷以福九疇告備,居之安五土皆春”。上廳頂兩塊匾額有“喜雨蒼生”和“隆殷神鑑”,主祀尊主明王,配祀張公聖君和五穀大仙。上廳立三對石柱,柱聯有:“依然立社追三代,絕妙朝山潯九華”、“福地鍾華山秀氣,安瀾匯沁水靈源”、“壇遺崇建綏多福,土谷惟修享久安”。

流韻沁後,等你來探尋

流韻沁後,等你來探尋

流韻沁後,等你來探尋

一條沁後社溪潺潺繞宮社前,宮社左側一棵百年古榕樹。曾經一條總長近100米的沁后街,是廣業山區前往梧塘、涵江必經之處,如今漸消失中。

流韻沁後,等你來探尋

流韻沁後,等你來探尋

流韻沁後,等你來探尋

蔡德柏故居

位於沁後村漢口山邊,始建於1915年,坐北朝南,五間廂大厝,其中正心厝單層一廳四房,東西加五重上下座護厝(東兩重,西三重)。第一重上護厝單層,下護厝雙層,第二、第三上下護厝俱是兩層。正厝與護厝之間的廊道蓋有上下閈頭,中間形成天井院。下護厝東西對峙雙層俱是一廳二房,與正心厝配合形成一座大三合院,院前築一行低牆。護厝與重護厝之間亦形成一條弄道,在向南的正面開一弄道門,全宅大小房間共93間。

看點:正心厝的屋頂作三段脊高低簷,其特點是中脊和簷口都比通常古厝更明顯地向兩翼起翹。屋面鋪瓦全部為“壓九留一”,再加粘壓方磚;外牆全部用花崗岩條石砌基,紅磚包牆。大廳寬5.5米,深約7米,後部有福堂。廳面橫樑上置前後楣裝飾,並各分隔為五個四方形楣肚,前橫楣刻“仁、義、禮、智、信”五字,後橫楣刻“溫、良、恭、儉、讓”五字,體現蔡氏家族的治家理念。

流韻沁後,等你來探尋

萬興堂

位於沁後村過山75號,始建於1934年,坐北朝南,五間廂雙層樓,兩邊雙層樓護厝為下間拖龍虎樓,形成一個大磚埕,埕前用圍牆封閉,中間建一座雙層樓三間廂大門坦,全部兩層共有大小房間70間,以清道光年間蔡文士開設“萬興商號”命名。入選2013年福建省住建廳、文化廳公佈省第一批城市優秀近現代建築名錄。

看點:大門坦雙層三間廂及下間拖完全採用莆田傳統造型,其屋頂造型採用懸山頂、深出簷,卷書墀頭等傳統制式,外牆全部用花崗岩磨光條石砌基,紅磚包牆。在傳統正厝五間廂前面,用紅磚砌築成上下各七個連續拱門孔,其頂端把簷口完全封住,故地面看不見屋頂。

為什麼五間廂屋面卻有七個拱孔呢?正厝房與廂廳不同牆,二者之間隔一條2米多寬的廊道,登樓的木梯即鋪設在這左右對稱的廊道中,而大廳內並無樓梯,上下廳完全隔開。所以樓道前的兩個拱孔的寬度只有廳前、厝利(正房)、廂廳前的五個拱孔的一半。

由於簷口被封,故屋頂洩水採用在連續拱的壁柱上砌築四條密封的洩水管道,底下貼壁安裝四尾特製的瓷塑張口鯉魚作為出水口,下大雨時定會看到鯉魚噴水的奇妙景觀。

流韻沁後,等你來探尋

省三小學交通站舊址

省三小學由過山“一門三秀才”的蔡兆甲、蔡精華父子及蔡耀琮等人創辦於1910年, 初名“省三堂”,雙層樓房,樓下兩大間為教室,樓上的房間為教員的辦公室和宿舍。1926年秋,省三小學遷址於過山159號。校名出《論語·學而》的“吾日三省吾身”,是莆田早期新式小學之—,曾學界有“永春、德化不如沁後五蔡”讚譽。1929年,中共莆田閩中地下黨在該校建立地下交通站,負責接待護送往來的革命同志、傳遞情報等任務,是山區與平原之間的重要聯絡站。校右步行數百步,登魁嶺山路直抵達東泉列寧小學。

省三小學交通站舊址現為蔡氏大宗祠,坐北朝南,兩層土木結構的五間廂樓房,樓右廚房一間,樓前圍牆及校門,佔地面積750平方米。

校門由原省委書記項南題寫“莆田縣沁後小學”。宗祠大門橫額柳體“蔡氏大宗祠”五個大字,門旁梅蘭菊竹的題辭“冰肌玉骨、空谷幽香、東籬佳色、君子之風”和兩對石柱聯:“四諫豐功銘柱石,九華瑞氣繞門閭”、“此地山龍佔隱伏,當門天馬看來朝”為蔡精華所寫。一樓大廳掛著蔡襄和蔡惟溥(據莆田沁後《蔡氏族譜》記載,明崇禎九年(1636),為了躲避戰亂,祖上蔡惟溥(蔡襄後裔)帶著二子遷居梧塘沁後)的畫像,二樓大廳設立省三小學交通站紀念堂,展出了莆田革命鬥爭事蹟和10多位先烈照片以及革命先輩反映革命史的詩詞和書法作品。中廳左邊後房為鄧子恢居室,門上掛著張兆漢題寫“子恢室”牌匾,室內展出了鄧子恢1930年居住時的簡式眠床、辦公桌椅。

省三小學交通站舊址於2011年3月被中共涵江區委、涵江區人民政府公佈為涵江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共莆田市委黨史研究室於2011年12月給予立碑保護。

流韻沁後,等你來探尋

流韻沁後,等你來探尋

流韻沁後,等你來探尋

流韻沁後,等你來探尋

省三堂

流韻沁後,等你來探尋

沁後村還有龍虎樓、下新厝的“三座厝”也稱百廿間、鄧祖成民居、鄧建清民居、鄧氏宗祠、過山蔡氏有“雙座厝”、翁家“三座厝”等建築。

三.登臨尖山寨,靜觀知石語

尖山寨是莆田四大名山(即壺公山、紫霄山、囊山、尖山寨)之一,位於沁後山尖山頂部,海拔750米。據明弘治《興化府志》記載:尖山“由崇仁裡諸山逶迤而來。在眾山中尖如卓筆,亦呼高山。土神所謂普濟侯者居焉,其神靈怪,鄉人呼曰高山而不名。興化衛指揮丁晟,讀書持正,直上高山,鞭其神,取其目而還。”2007年被列入省級森林公園。

尖山寨是探幽探險的好去處,簡行囊,與節節塗結隊登攀,穿叢覓徑笑藤懸,一路怪石嶙峋,來到寨前眼前呈現一道長約150米,高約3米,厚約0.6米的弧形的石砌圍牆。其中間設有一個寨門,因西側較險峻,圍牆就略去不築。據有關資料考證,大尖山曾是南少林寺的烽火臺,為給南少林寺示警,因而在這裡築寨。俯看大地思千秋,遙想寨堅容易守,縱觀地險勢難攻,頹垣斷壁藤枝綠,不見當年蓋世雄。

登上“尖山寨”極頂,並排聳立2塊巨石,高約4米,寬約2米,厚約0.8米,俗稱“孩兒石”。其頂部,成平坦狀,中間有一個臼穴,直徑30釐米,深14釐米,應該過去是守寨人用來舂米的;石旁斜躺一塊大石,長約4米,寬約2米,厚約0.8米,形似棺材,就叫“石棺”。不遠處另有一塊石頭,如用刀削,平坦如砥,向西立著,上刻“沁後”兩字。

感謝莆仙文旅沁後菜菜和行者自娛支持。

流韻沁後,等你來探尋

流韻沁後,等你來探尋

流韻沁後,等你來探尋

流韻沁後,等你來探尋

流韻沁後,等你來探尋

流韻沁後,等你來探尋

流韻沁後,等你來探尋

流韻沁後,等你來探尋

流韻沁後,等你來探尋

參考資料:《涵江文史資料》、《梧塘鎮志》、《莆仙老民居》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