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的正确打开方式 习武人之心

传统武术的正确打开方式 习武人之心

练武之人和初学者通常有什么不明之处呢?

1、 真正经受过传统内家拳正规训练出来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

2、 真正传统内家拳训练内容到底是什么样的?

3、 真正的传统内家拳的训练标准是到底什么样的?

就是对上面三个问题不清楚不明白,没个准谱。

所以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大多是以“我觉得应该是什么什么样”或者是“我老师是这个样/不是那个样”来回答。

而这样的话,不该是真正明白的人说出来的。

所以,本文就从这个话题入手,给大家讲述一番传统内家拳到底是怎么回事——不局限于技术上的,而是把整个传统内家拳的方方面面、林林总总,前身过往,都谈一谈。

因为这个问题暴露出来的,其实不仅仅是技术理论的缺失,还有对整个传统武术界的误读和曲解。

传统武术的正确打开方式 习武人之心

“虚领顶劲”解读成“衣领”与头部调形的关系;挺胸收腹的身形要求与“燕式弓”的身弓法;再引申出身弓的说法到底是怎么回事,身体是否该成弓;再引申出脊椎到底该成什么样等等——不多说了,只列几个思路,点明一些东西。意思到了就得了。

言归正传。下面讲给大家讲讲关于传统武术的故事,故事内容可能有点多,大家耐心看。

就以蹲起引出我们的故事吧。

“蹲起”,不像一些人误解的那样,一般功夫都是从这个功法练起。

因为这实在是传统武术界——不仅仅是内家拳里很基础、很重要的一个功法。

故而,“蹲”之一字,在武学“十三字诀里排在头一位。

这个“十三字诀”不是什么神奇的秘诀,但却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秘诀。因为它是一套标准,是打造合格武者的一套指标——它是孙禄堂老先生总结的、传统武术练习者在身体素质的各个关键方面,应当努力达到的程度。

举几个例子,大家体会下:

1、“蹲”,就是要一蹲到地,这个八极、太极,还有不少老拳里都有这个要求;

2、“开”,是做扩胸运动时,两臂在水平高度向后伸展,两手背在背后能碰上,这个要求通背门、劈挂门特别强调;

3、“合”是两肩前抱,两肩头在胸前能碰上,这个要求八卦门、通背门都有;

4、“贴”,是仰躺在床上,脚掌心能向下贴到床板上,这是对弹跳能力的要求;

……

这十三字标准绝非一拍脑袋想出来的。众所周知,孙禄堂老先生曾执教于国术馆(先是中央国术馆,后理念不合,离开中央国术馆,又执教于江苏国术馆),又有合形意八卦太极等拳法于一门的想法(曾取经于太极门杨澄甫不成,得遇郝为真先生后,才终于合三家于孙家拳,完成心愿),所以一直在认真总结规律、构建理论体系。这十三个字,可以视为孙老先生的一种总结——把各门各派关于身体素质的要求汇总整理成一套统一标准,这样中国武术(至少在筋骨层面)就有一套可以量化的训练考核标准了。有了标准,各拳种的功法、招式、套路再有差异,也不怕了。

传统武术的正确打开方式 习武人之心

这样,一是能保证传统拳法在大范围教学时技艺不失真。能达到或者接近这些标准的学生,从身体素质上就已经达标,不管接下来学习哪个拳种的打法,都能在擂台上把该拳种应有的风采体现出来。

二是保证国术馆在同时开设多门拳种课程的情况下,不至于互相冲突。能尽快帮助学员达到这些标准的功法,自然是优秀的,能配合和发挥这种身体素质的招式打法,自然会被学员接受和广泛应用。

如此,再加上国术大赛的实践考校,这么经过几代人的筛选和总结,可能就真能形成一种相对统一的“中国拳”。

可惜,千古江山,英雄无觅……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说这些,是想让对传武感兴趣的朋友,能理解一下当时武者的真正境界和所思所想,人家真正在干什么,在追求些什么。也就是我在另一个问答中所提到过的“武人之心”。

民国时期,真正的武术家,其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绝非是像最近的所谓“硬派武侠电影”里表现的那样,开个小武馆骗点零钱,把真东西眯起来用假东西逗徒弟们玩,弄点奇门兵器在家敝帚自珍等等……人家可没有那么大的闲功夫。

当时的国术届精英或说是职业武人,在国家体系里是有比较显著的位置的。那时“武”之一字,在国家崛起、国民自强的时期,很受国家重视,而武人,是“武”之一字的代表,其在社会上的活跃程度自不待言——人家真没那个心思去搞那些蝇营狗苟之事。

他们之中,有专门服务于军队和警察的格斗教官,有校级甚至将级军官的待遇(中央国术馆国考之后的毕业人员,很多走了这条路);有受聘于各个大、中、小学任职的武术教师;有的成为各地国术馆的负责人或是教员;有受达官显贵、社会名流聘请的私人保镖或是私人教练(说个偏门的例子:李济深的保镖是咏春拳手)……当时习武之人的出路比较广泛,可说是很好的融入于整个社会,是整个社会体系的一部分。并非某些电影里表现或是某些人自己脑子里所设想的的那样,处于社会边缘,只是抱残守缺,守着没落和几个不知所谓的规矩过日子。

但凡是个正经人,不仅不会混成那样,更压根儿不会往那个方向混。

那时真正的武人在干什么?

那时真正的武人,只要有真本事,不仅仅是日子过得好,更可以说日子过得非常充实。

那时的真正的武人,其思想是活跃的,态度是积极的。

传统武术的正确打开方式 习武人之心

那时有大量的国术精英,是把武术作为一门学术去研究的,这点有当时留下的大批的武术书籍,以及国术研究文章、资料可供学习、研究、参考——顺便提醒很多臆测各个拳种是怎么回事的朋友,不必你们在那里胡编了(例如某个很著名的什么八卦是义士之拳,太极是刀盾兵的帖子),有在那里胡说的功夫,老老实实先看看前人成果资料是正经。

那时的研究发展成果,已经把中国武术经营得很像现在的西方搏击教学体系了。大致构成了一套以官办国术馆为核心,各地地方拳会为辅助,研究武术,并为社会各阶层需求输送人才的体系。那时真正的武人,大多在这个体系内活跃,尽着自己的一份心力。

这个体系取得的成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姑且不论几次国考和打擂涌现出来的、后来的国术界中坚人物——这些都有当时的资料可查。

仅试举一例这个体系培养出来的某位前辈的心得总结:

“一践也,走也。

一机也,动静交变之时也。

三诀也,聚神、从彼、尽性。

五法也,截、顺、闪、进、脱。

十能也,应(反应动作速度)、速(连续打击速度)、受(抗击打能力)、发(爆发力)、拍(技击节奏感)、谐(自身协调性)、沛(连续爆发能力)、耐(体能)、神(意志力)、胆(胆量)。

二十八技也,两指(点、抓两种指法,点穴法和抓筋脉法)、两拿(垫、摘拿法,断筋之法和卸骨之法)、三拳(崩、钻、勾拳法也)、三掌(劈、穿、裹手法也)、三膝(冲、顶、磕,彼滞则冲、彼来则顶、彼倒则磕)、五肘(研、缠、定、挤、挎)、 五腿(踹、扫、抹、踢、钉)。五摔(抖、挂、牵、背、别)。”

以上是“朱国桢”前辈提炼总结的技击要诀。诸位看了,是否或有所思呢?

那时那些武人所做所为,就是发展、进步、传承。

传统武术的正确打开方式 习武人之心

另外,还有一脉重要传承研究武术的支流,就是当时的社会上层人士、世家子弟。他们虽然不是职业武人,但是却是学真功夫、真下功夫。说句实在话,经过几番社会变革,现在传武里的很多真东西其实就是靠他们保留下来了。

为什么呢?

首先他们有足够的物质基础。过去的大户人家的孩子习武,一般是把老师请到家里,专门培养自己的孩子。一个老师几年的时间,就教一个,最多两个徒弟,眼盯着,手把着,有错就调,出来的功夫自然纯正。而且,师徒朝夕共处,老师自己日常练功的方法和细节,徒弟天天看在眼里,这个最做不得假。

其次,他们不但养得起老师,还养得起陪练,置办得起训练器具,所以很多实战方面的训练方法,他们能练习。过去大户人家的少爷学拳,老师会从家仆佃农的子弟中选一、两个身体强壮的同龄人,跟着自己的少爷徒弟一起练,类似于“武书童”。少爷学全盘功夫,陪练子弟只学抗击打功夫和防御性手法,有活人当靶子、当陪练,进步自然快。在训练器具方面,单操,有狗皮桩、有树桩(狗皮是要常换的,树种也有讲究);双人对打,既要安全,又要能发挥出透劲杀招,就得披上熟牛皮铠;练完以后还要用养护筋骨的药水擦身子、泡药浴,这个没有相当的家资,是置办不起的。

最关键一点,这些习武的世家子弟,往往都是有武术基础的,你没有过硬的功夫,都镇不住人家,更别说还想骗人家了。

那么是否这一路的武人情况,就充满了赤果果的金钱交换,别无其它积极的意义了呢?

不然。

要这么想,你们就太不了解所谓的“师徒”教导了。

传统武术的正确打开方式 习武人之心

习武之人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文能素手发科(科举得中),武能舍身临阵(决荡疆场)”的双全之才,不要变成一个只在市闾好勇斗狠的武混子。

练拳要真练,要有标准,并且不断向高标准发起挑战,不要当“拳迷”(意同球迷,评论头头是道,自己不下场踢)、“网练”(看看网上的文章,自己不真练)。同时,不光是学技术,更要掌握其中的思想论和方法论,不要变成头脑简单的一勇之夫。

毛主席曾说凡事要问一个为什么。故听到、看到离奇的事不要眼见为实,先要持怀疑态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科学的东西一定是可以重复的;入门并不难,深造也是可以的,凡事都要坚持。我讲的你先别信,也可以一开始就反对,但你可以先认真的试试,叫实践去检验一下。

传统武术的正确打开方式 习武人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