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物件,逐渐消失的100种。


你能够认识多少种呢?如果不看说明,能够准确叫出n种老物件的名称,并不是说明你老了,而是您青春永驻,岁月不老;说明您记忆犹新、热爱生活。

如果你家里先后拥有过这些老物件,那么,你家也曾经富裕过。

1.缝纫机

是上世纪60年代至本世纪初,家庭的奢侈品,所谓的“四转一响”。著名的品牌是“蝴蝶牌”,是以前家庭里“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主要缝纫工具。

老物件,逐渐消失的100种。

2.二八自行车

是上世纪60年代至本世纪初,家庭的奢侈品,所谓的“四转一响”。著名的品牌是“飞鸽牌”“永久牌”,是以前家庭人员外出上班、上学、走亲访友的主要工具。

老物件,逐渐消失的100种。

3.电风扇

是上世纪60年代至本世纪初,家庭的奢侈品,所谓的“四转一响”。著名的品牌是“蝙蝠牌”,是以前家庭里夏季纳凉驱暑主要工具。

老物件,逐渐消失的100种。

4.双缸洗衣机

早先的洗衣机,也属于“四转一响”的范畴,两个缸,一个洗涤,一个脱水,人工将衣服拿过来拿过去。现在都是全自动洗衣机、智能洗衣机、带烘干功能的洗衣机了。

老物件,逐渐消失的100种。

5.收音机

是上世纪60年代至本世纪初,家庭的奢侈品,所谓的“四转一响”。是以前家庭里收听“新闻与报纸摘要”、了解外部世界的主要工具。

老物件,逐渐消失的100种。

6.铁壳热水瓶

以前家里都有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热水瓶好几个,甚至十几个,早晨烧好开水注满供一家人用。铁壳热水瓶经久耐用,就是时间长了,下部开始锈蚀。

有时不小心打碎了热水瓶,就去商店买一个内胆换上。

老物件,逐渐消失的100种。

7.竹壳热水瓶

铁壳热水瓶时间长了,下部开始锈蚀。因此又有了一种竹壳热水瓶。

以前好朋友结婚,贺喜的人买一对热水瓶来,既好看又实用。

老物件,逐渐消失的100种。

8.磁带

随着文化的开放,人民生活的改善,对音乐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加,配合录音机使用的磁带也风靡一时,什么“西北风”“校园之歌”“迟到的爱”等满大街流淌。以前的留声机需要唱片,价格较贵,不是一般平民百姓用得起的,而录音机和磁带便宜得多,便于推广。

现在估计在大妈们跳广场舞的地方还偶尔看见磁带播放音乐了。

老物件,逐渐消失的100种。

9.搪瓷脸盆

各种花纹图案的搪瓷脸盆也是日常用品,也是新人结婚时的必备用品。可以用来洗脸洗脚,可以用来装物,有时跌破了搪瓷,时间长了锈蚀漏了,有人上门熬点锡点一下,还可以接着用。

老物件,逐渐消失的100种。

10.搪瓷茶缸

也是搪瓷的,主要是用来喝水,有时还可以用来刷牙,或者在酒精炉是炖的汤之类。

早几年,单位评个先进、劳模之类的,奖品就是搪瓷茶缸,上面还印上毛主席语录等。

老物件,逐渐消失的100种。

11.搪瓷痰盂

顾名思义,就是公共场合用的,一般在墙角摆放用于吐痰的器皿。

后来也发展到用于小孩的大便和小便,再后来新人结婚时也用于当马桶(子孙桶)作为陪嫁呢。

老物件,逐渐消失的100种。

12.脸盆架

以前都是木制的,根据个人喜好做成几层,上面放洗脸盆,中间放洗衣盆,最下面放洗脚盆,一来省空间,二来讲卫生,三来不会弄错。什么还镶嵌小镜子,还有放刷牙杯、牙刷等的小格子。

后来又发展成塑料脸盆架了。

老物件,逐渐消失的100种。

13.牡丹图案枕巾

枕头上放一个枕巾,并不是所有人家都有的,尤其是牡丹图案的,又美观又大气,还是上海的高级品牌。

老物件,逐渐消失的100种。

14.牡丹图案床单

与枕巾一样,铺在床上整洁大气,也是新娘子出嫁时的陪嫁品之一呢。

老物件,逐渐消失的100种。

15.搓衣板

在清清的河水边,用擂皂棍擂衣服,用搓衣板搓衣服,并在清水中漂洗,是极自然的事。

搓衣板开始都是木制的,回来又有塑料的,搓衣板开始是用来洗衣服的,后来又专门用于老婆惩罚老公的物件了。

老物件,逐渐消失的100种。

16.鸡毛掸子

鸡毛掸子,是一种用鸡毛绑成的清除灰尘的用具。鸡毛掸子的历史鸡毛掸子源于我国。早在四千年前的夏代,有个叫少康的人,一次偶然看见一只受伤的野鸡拖着身子向前爬,爬过之处的灰尘少了许多。他想,这一定是鸡毛的作用,于是抓来几只野鸡拔下毛来制成了第一把扫帚。这亦是鸡毛掸子的由来。

我们上世纪70年代学工学农时还动手做过鸡毛掸子呢。但是由于没有经过防腐处理,鸡毛掸子第二年就虫蚀了!

老物件,逐渐消失的100种。

17.手电筒

是一种手持式电子照明工具。在小品中说自己家唯一的家电就是手电筒呢。

一般采用一号电池,有两节的,也有三节、四节的。晚上走路,甚至抓青蛙、螃蟹经常用。但是电池也用不起呀。

老物件,逐渐消失的100种。

18.黑白电视机

电视机刚刚开始时,还都是黑白的,一共也没有几个频道。我第一次看电视还是过年走亲访友时在外村的别人家,由于人多,人家就将电视剧搬到院子里,看着看着就是雪花一片,动动天线就好点。看什么电视节目已经不重要了。

老物件,逐渐消失的100种。

19.陶瓷缸

缸的作用很多,水缸、米缸、面粉缸,还有用于腌菜的腌菜缸,酸菜缸等等。

老物件,逐渐消失的100种。

20.蜂窝煤

是一种蜂窝状的大煤块,在蜂窝煤炉中作为燃料燃烧,是我国以前许多居民的主要家用燃料。从前买煤也需要计划,生煤炉用于烧饭、炒菜、烧水、炖排骨,冬天还可以取暖!

有人为了节省成本,买来煤粉,拌上部分泥巴,自行制作蜂窝煤呢!

老物件,逐渐消失的100种。

21.算盘

算盘,又作祘盘,珠算盘是我们祖先创造发明的一种简便的计算工具,珠算盘起源于北宋时代,北宋串档算珠。算盘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一种简便的计算工具。

我夫人是会计,打算盘时手上拨珠如飞,口中振振有词:二一添作五、逢二进成十、四进二十、六进三十、 八进四十……,现在家里还保留算盘呢!

老物件,逐渐消失的100种。

22.军用水壶

全国都学解放军,所以军装、军帽、解放鞋,以及军用水壶等都成了平民百姓的珍藏品和显摆物。原来我父亲是军人,家里便有了军用水壶。后来自己当了兵,对它更加喜欢了!

军用水壶里有时装水,有时还装酒呢。

老物件,逐渐消失的100种。

23.顶针箍

顶针又称顶真,是旧时中国民间常用的缝纫用品,一般为铜制。箍形,上面布满小坑,一般套在中指用来顶针尾,以免伤手,而且能顶着针尾使手指更易发力,用来穿透衣物。纳鞋底没有顶针箍是万万不行的。顶针箍与戒指是大相径庭的哦!

老物件,逐渐消失的100种。

24.小童车

这是旧时光小朋友的最爱,一直从2岁多玩到七、八岁,哥哥玩了,弟弟妹妹再玩。

现在的小童车要先进多了,中间两个轮子主要骑行,两边两个小轮子保持平衡,小朋友长大些可以拆除两个辅轮。

老物件,逐渐消失的100种。

25.BP机

无线寻呼系统中的被叫用户接收机。当时,叮叮一响,有人打call机了,便打电话回过去。

BP机,英文全拼是beeper。是几十年前常用通讯工具。本人从来就没有拥有过该东东。

老物件,逐渐消失的100种。

26.大哥大

手提电话的俗称。但是只流行于手提电话初面世那几年,等到大部分人手里都有一部而且是最新款时,就改称手机了。当时手持大哥大的非富即贵,据说是1973年由外国人发明的,由摩托罗拉生产。

老物件,逐渐消失的100种。

27.拨号电话

拨号盘式电话机属于第二代产品。由于拨号费时,卡盘回转不准易错号,脉冲接点易损坏,需要经常维护调整等,已逐渐被按键式电话机所取代。现在只有仿古场合才能见到了。

老物件,逐渐消失的100种。

28.针线盒

里面放置各种针头针脑、顶针箍,小剪刀,还有缝衣线、缝衣针,还有备用的纽扣、按钮等。可以是篓子,可以是盒子,多种多样的。

老物件,逐渐消失的100种。

29.簸箕

由竹子或者柳条手工制作,可以翻晒食品、簸出秕谷、稻壳等。有大、中、小等各种。

老物件,逐渐消失的100种。

30.油端子和漏斗

以前的菜油、豆油等植物油都要需要油票购买,每人每月大约为二两油,因此经常拿着油票、油瓶到店里打油,为了度量,加工了一系列的油端子,大的二两,小的一两,各种油的比重也不一样,因此有的是打菜油,有的是打酱油,还有的是打醋等。

同时加工了一些漏斗,以便将油打进瓶子里。

老物件,逐渐消失的100种。

31.理发推子

理发用的,一般理发匠挑个担子,走家串户地帮助别人理发,解腿脚不便之人难题,也有以家为店,做等客人上门。

理发也叫剃头,就需要理发推子和剃刀。

老物件,逐渐消失的100种。

32.屉子

大锅子煮饭时,可以在锅里蒸一些菜,就用这种屉子放在米饭上面,饭煮熟了,菜也蒸好了。当时蒸个山芋、南瓜之类的,是我们的最爱。

老物件,逐渐消失的100种。

33.大皮箱

一般是人造革做的,表面光洁,明晃晃的铜锁醒目得很,一般是丫头嫁人时的陪嫁物件,里面放些衣物、软细等。

老物件,逐渐消失的100种。

34.大木箱

应该每家都会有几口,主要存放床单、被面和衣物等,有钱人家选材考究,采用樟木作原料,做的樟木箱子清香扑鼻,防虫防蛀呢。

老物件,逐渐消失的100种。

35.杆秤

由秤砣、秤杆等组成,是商品买卖,物品互换的计量工具,黑心商贩经常在秤砣、秤杆中作手脚,千方百计地赚取超额利润。

老物件,逐渐消失的100种。

36.锥子

母亲、妇人在家纳鞋底时,先用锥子扎一个洞,然后将线穿过,逐次进行。

悬梁刺股据说也是用的锥子来扎大腿提神。

老物件,逐渐消失的100种。

37.皮包

一般为黑色,可背可拎,外面有个拉链,里面放些一般物品,皮包打开,里面可以放不少的物品,里面一般还有拉链,里面放些十分重要的东西。

有一段时间,有些人拎个这样的包,到处招摇撞骗,这就是“皮包公司”的来历。

老物件,逐渐消失的100种。

38.胶片照相机

胶片相机,即传统相机,胶片相机分为单眼相机及双眼相机,胶片相机用的就是底片而已,因此在成本上,消费者要购买底片的费用,要洗成照片,又需要底片的冲费与相纸的费用,算一算每一卷负片所要花费的成本大约是60元上下,如果是正片,大约是40元上下。

以前有名的有:海鸥,珠江,长江等品牌。

老物件,逐渐消失的100种。

39.陶瓷大碗

材料为陶瓷,大碗主要用于盛菜,盛饭用。以前生活艰难,人的饭量特别大,因此盛饭用的碗特别大。盛菜也十分实惠,有的饭店对拿手的大菜用碗装,简称八大碗等。

老物件,逐渐消失的100种。

40.风箱

从前家里的大灶用柴木等作为燃料,但是柴木上火不宜,因此就发明了手拉风箱了,以便帮助火苗大旺。

有时老鼠钻进去,就出现了风箱中的老鼠,两头受气。

老物件,逐渐消失的100种。

41.篦子

篦子是用竹子制成的梳头用具,中间有梁儿,两侧有密齿。齿要比梳子更密,所以与传统配套使用的梳子相比,篦子的梳头功能主要是刮头皮屑和藏在头发里的虱子。以前家庭条件较差,只要一个小孩头上有虱子,其他小孩儿钻在一起玩,不出两天其他小孩头上也有虱子了。

篦子的制作是典型的手工艺活,工艺细致复杂,工序繁多,竞须经过108道“手脚”。

老物件,逐渐消失的100种。

42.独轮车

独轮车是一个以人力推动的小型运载工具,最早为希腊人或中国汉朝人发明。它符合工效学,能够抵受在崎岖路面行进,但是不能在太过倾斜的地面作物资或工具运输。

因为独轮车令笨重或大量的负载移动变得轻松,所以它在建筑工地、农地、花园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毛主席曾经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几十万支前民工用独轮车推出来的。

老物件,逐渐消失的100种。

43.梿枷

我们江苏高淳土话叫“链篙(音)“,在一根竹竿的一端,用火慢慢烧软弯曲成一个环,相当于一个铰链,用牛皮作带子,链接一个用竹板做的板子,人双手一前一后抓住,用力向下拍打,用于大豆、麦子、荞麦等的脱粒。

有一定的使用技能的要求,我在农忙时使用过,但没能掌握其技巧。

老物件,逐渐消失的100种。

44.稻谷脱粒机

双手拿住稻把,用脚使劲踩脱粒机上的踏板,脱粒机上的滚子转起来,稻把上的稻子就被滚子上的铁棍打击下来。

老物件,逐渐消失的100种。

45.石臼

是石料制作的,如果用硬木制作,也称为捣臼。

将一些食料在其中捣碎。

老物件,逐渐消失的100种。

46.风车

风车,是把谷子和谷子壳分离的工具,这种机器一般都是用手摇的,原理也比较好理解,只需要将谷子放到风车上面的储存谷子的凹槽里面,然后用手摇动风车的齿轮,在晃动和触碰以后,由于重量的原因,谷子就和谷子壳分开了,比较轻的谷子壳就会吹到一边,而谷子会顺着管道流下来,从这个风车可以看出这是农民智慧的结晶啊。

老物件,逐渐消失的100种。

47.铡刀

一把大刀一端固定在木质基座上,另外一端有一个手柄,用于轧草轧料的。

据说包拯也有几口铡刀,分别取名为龙头铡、虎头铡和狗头铡,用以铡取犯了罪的王公贵族、官员大臣和平民百姓的脑袋。

老物件,逐渐消失的100种。

48.鞋拔子

鞋拔子又叫鞋拔、鞋溜子。把鞋拔放入鞋后跟,只要踩一下,就可以轻易、快速地把鞋子穿好,避免双手直接接触鞋子,卫生、方便。旧时鞋拔如果是铜的,就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老物件,逐渐消失的100种。

49.墨斗

墨斗由墨仓、线轮、墨线(包括线锥)、墨签四部分构成,是中国传统木工行业中极为常见工具。墨斗通常被用于测量和房屋建造等方面。是木工放线弹线的物件。

老物件,逐渐消失的100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