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改變一個偏見,股東增持≠利好,減持≠利空

上市公司的行為,往往是很多中小投資者的操作導向。增持被看成利好,減持被視為利空這樣的思維成為了投資者普遍性的邏輯,事實上,公司價值與股東增減持之間,並非簡單的線性關係。

1

利好與利空的邏輯之謎

一直以來,投資者都信奉“增持為利好,減持為利空”的邏輯。

但是,有沒有人想過,這個邏輯可能本身就是錯的?

我們先來看這個邏輯的核心:

一方面,上市公司股東是最瞭解公司的人,增持意味著看好公司的發展前景,這其實是心理層面的;

另一方面,增持是真金白銀的買入自家公司股票,從生意的角度看,上市公司股東總不能做虧本的買賣,買入意味著有錢賺。

但實際上,以2015年1月至今的數據看,增持≠股價上揚

增持金額最高的是2015年8月,上證指數蹭蹭往下掉,上市公司瘋狂增持,也沒攔住。

反倒是,2017年,增持金額處於底部區間,上證指數走出一波結構性行情。

今天,改变一个偏见,股东增持≠利好,减持≠利空

令人意外的是,同樣以2015年1月至今的數據對比,減持情況與上證指數的契合度較高。

在2015年的牛市階段和隨後的股災階段,減持金額與上證指數保持著驚人的相關度,並且在時間節點上,也有高度重合。

今天,改变一个偏见,股东增持≠利好,减持≠利空

在2017年的結構行情中,上市公司減持規模也有所擴大,對應了上漲指數的上漲。

因此,從股價表現上來看,增持利好股價,減持利空股價的說法,未必準確。

2

大股東的增減持,自救還是抄底?

按照上文的邏輯,雖然增減持並不一定促進股價上漲或下跌,但對上市公司股東而言,卻有可能是抄底或者自救行動。

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2019年以來,共有745家上市公司重要股東通過二級市場交易進行增減持,其中增持的265家,減持的有458家,另有22家持平。

從增持方來看,淨買入股數合計25.93億股,增倉參考市值183.05億元;減持方面,淨賣出股數27.70億股,減倉參考市值216.46億元。

一方面,對於上市公司股東而言,股價持續下跌時,大手筆買入有利於穩定股價,提振投資者的信心,是一種自救;

另一方面,在底部區域買入,上漲時再賣出,也是一種抄底行為。

上市公司重要股東增持TOP20

今天,改变一个偏见,股东增持≠利好,减持≠利空

從增持榜單來看,獲得增持的前20家公司,其增倉市值均超過1億元,南方航空獲得增持最多,累計淨買入4.3億股,增倉市值近30億元。

按照漲跌幅來看,前20家公司平均漲幅為13.69%,跑贏上證指數10.44%的區間漲幅。

上市公司重要股東減持TOP20

今天,改变一个偏见,股东增持≠利好,减持≠利空

從減持榜單來看,被減持的前20家公司,其增倉市值也都超過1億元,勝利精密被增持最多,累計淨賣出4.3億股,減倉市值4億元。

按照漲跌幅來看,前20家公司平均漲幅為15.16%,跑贏上證指數10.44%的區間漲幅。

對比這40家公司,被增持的20家公司,平均股價表現及被減持的公司,這個也印證了上文的結論。

3

增持也有貓膩,需謹防踩雷

在A股,即便上市公司做出增持承諾,事後不履行甚至變卦的,也不在少數,利好公告,轉眼也能成為利空

據統計,2018年12月至1月9日,就有近20家上市公司重要股東增持計劃變更或延期,更有上市公司因增持承諾完成不足三成收到監管關注。

舉例而言,1月7日,上市公司納川股份發佈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增持計劃變更。

今天,改变一个偏见,股东增持≠利好,减持≠利空

公告顯示,納川股份實際控制人陳志江早在2018年8月2日就披露了增持計劃,擬自2018年8月1日起6個月內增持公司股份,累計增持金額不低於人民幣5000萬元不高於人民幣1億元,資金來源為自有資金或自籌資金。

然而,至今陳志江尚未增持股份。在1月8日的公告中,納川股份解釋稱,由於金融市場環境變化、融資渠道受限等原因,加上控股股東質押率較高,增持資金籌措難度加大,增持計劃的實施遇到困難,預計無法在原定增持期限內完成增持計劃。

新的增持計劃改為自2019年8月1日起6個月內實施,其他內容不變,相較原計劃延期1年。

無獨有偶,1月8日,雪萊特發公告稱,公司股東陳建順因資金緊張,決定終止此前的增持公司股票不低於1000

萬元的承諾

就在去年12月,雪萊特的實控人也對此前維持公司控制權的承諾進行了變更。

承諾增持提振信心是一回事,能否拿出真金白銀買股票,又是另外一回事。

畢竟,打嘴炮容易,真做實事難。

資本市場,風險與收益並存,不能光聽上市公司說什麼,更要擦亮眼睛,看看他們究竟做了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