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成功逆襲,「硬」科幻元年來了?

2014年,中國電影圈搞了一波“洋務運動”——

廣電總局指派甯浩、陳思誠、郭帆、路陽、肖央一行五人,作為國內青年導演代表赴美學習。

隨後,路陽做出了《繡春刀Ⅱ》,陳思誠完成了《唐人街探案2》,肖央執導了《天氣預爆》。

且不說幾部片的口碑如何,從它們的票房表現來看:

這次國人的好萊塢之旅,的確有乾貨。

《流浪地球》成功逆襲,「硬」科幻元年來了?

都說“師夷長技以制夷”。

有兩位導演“制夷”的招數,最敢冒險,也憋得最久。

一部,是甯浩的《瘋狂的外星人》。

另一部,就是今天要聊的,郭帆作品——

《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成功逆襲,「硬」科幻元年來了?

因為都想拍科幻,在好萊塢時,有人問過甯浩和郭帆:

“你們準備拍個多大成本的科幻片?”

“五千萬?”郭帆試探著答。

“一個億!”甯浩迅速跟進。

這,真不是郭帆謙虛。

談電影,他的確沒有甯浩屢造爆款的底氣。

翻翻郭導此前的作品,豆瓣評分最高6.4,票房最佳還沒過5億。

《流浪地球》成功逆襲,「硬」科幻元年來了?

《流浪地球》成功逆襲,「硬」科幻元年來了?

首度操刀難出爆款的科幻類型,缺經驗,缺人脈,缺投資。

唯一不缺的,可能就是想要爭回底氣的決心。

為了爭口氣,也為了完成自己拍科幻的夢想。

郭帆接手《流浪地球》的項目後,也開始了自己的冒險之旅。

動輒上萬字的劇本改了10多遍3000張概念設計圖,8000張分鏡畫稿......

《流浪地球》成功逆襲,「硬」科幻元年來了?

影片前前後後,總共籌備了4年。

為了節約成本,劇組全員每天工作十多個小時。

要知道,單是演員身著的防護服就有

60多斤,這還不算部分角色的外骨骼裝配......

飾演錘子的演員一次拍累了,抱著桶連吐兩回。

年事最高的吳孟達,拍完一條就要塞上氧氣罩。

《流浪地球》成功逆襲,「硬」科幻元年來了?

因為殺姐在的公司,也出品過科幻電影《完美基因》。

拍這種題材遇到的困難,遠比大家想象的,

要多。

拍攝週期超時,預算超支,後期特效沒法看......

隨便拿出一樣,就能讓整個項目暴斃。(比如)

電影市場,向來以票房和口碑論英雄。

只要拿不出成片,再多努力也是打水漂。

萬幸的是,《流浪地球》在春節檔如期上映了。

首日票房1.87億,排片11.4%,位列第四。

成績並不亮眼。

但上映三天,就逆襲到第一。


《流浪地球》成功逆襲,「硬」科幻元年來了?



豆瓣評分以8.4開畫,目前穩定在8.1。(有刪差評嫌疑)


《流浪地球》成功逆襲,「硬」科幻元年來了?



各路明星紛紛聲援,就連卡梅隆都跑來親自蓋章......


《流浪地球》成功逆襲,「硬」科幻元年來了?



它為什麼成功?

原因有兩點。

首先,硬。

這裡首先要糾正許多媒體的說辭。

《流浪地球》並沒有“開啟中國科幻元年”。

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科幻就湧現出了《霹靂貝貝》、《大氣層消失》、《錯位》等,極具思辨意義的科幻經典。


《流浪地球》成功逆襲,「硬」科幻元年來了?

大家之所以追捧《流浪地球》,一方面是因為它取得了中國科幻片前所未有的成功。

另一方面,是源於它有別於同類型國產片的,硬。

進組前,主演屈楚蕭以為,拍科幻應該是演員在綠幕前的尷尬秀場。

衝著攝像機,開腦洞的比劃一通就完了。

場景?

那都是特效組的工作啦。

一到片場,傻眼了。


《流浪地球》成功逆襲,「硬」科幻元年來了?

100000延展平米的實景搭建,10000件道具製作!

小到裝卸貨車,大到太空艙室,全都是1:1的概念落地。


《流浪地球》成功逆襲,「硬」科幻元年來了?

參與過《三體》的美術指導

郜昂說:

"從我參與到這個項目開始,就一直想走偏寫實的路線。"

影片的空間站置景,是中國影史中未有前例的。

另外,《流浪地球》大批量的道具製作,因為根本不可能直接買到,劇組還傳出過“全員美術組”的佳話。

製片人兼編劇龔格爾戲稱:

"天氣漸冷,劇組因資金短缺沒錢買秋褲。"

郭帆知道後的第一反應,卻是:“沒錢也一定要保證片子質量,秋褲的問題,我會想辦法的。”

.......

特效方面,雖然影片掛了好萊塢維塔工作室的名,但維塔方面只負責了防護服方面的道具製作。

影片的特效場景,大部分都由國內團隊製作。(當然是因為沒錢)

刷完片,殺姐只想問:

之前國片的五毛特效,都是特效團隊閉著眼做的嘛?

《流浪地球》成功逆襲,「硬」科幻元年來了?


《流浪地球》成功逆襲,「硬」科幻元年來了?


《流浪地球》成功逆襲,「硬」科幻元年來了?

《流浪地球》的特效不僅能看,而且太空艙外的那場戲,絕對可以媲美阿方索·卡隆的《地心引力》。

聊完實景和特效上的硬,我們聊聊另一個特點:巧。

被影片改編的原著小說,視角極其理智客觀。

藉著宏大的世界觀,反襯出了人類的孤獨和渺小。

《流浪地球》成功逆襲,「硬」科幻元年來了?

直接拿來影視化,就會面臨兩個問題。

1. 跨度太大,背景太複雜,難以全部呈現

2. 基調太悲涼,價值觀不易被大眾接受

《流浪地球》改編上的巧,就在這裡。

時間線長,就選逃逸時代的一個節點開腦洞。

背景複雜,就鋪大量的任務,轉移觀眾的注意力。(當然,這也算缺點)

基調悲涼,就加入大量的親情戲引淚點。

影片從家庭的角度,借三代之間的感情糾葛敘事。

《流浪地球》成功逆襲,「硬」科幻元年來了?

明線是主人公從救人到救地球,其實講的是一個孩子宇航員父親的理解和自身的成長。

另外,這部片有很多地方借鑑了邁克爾·貝的《世界末日》。

《流浪地球》成功逆襲,「硬」科幻元年來了?

從這個角度看,《流浪地球》其實走的是好萊塢主流災難片的路數。

就目前的成績而言,《流浪地球》在中國科幻電影領域的成就和地位,無需殺姐再贅述。

最後,我只想強調一點——

這部電影並不完美,它在人物刻畫和背景交代方面存在許多問題,整體框架也沒跳出好萊塢災難片的套路。

但,是什麼樣的操作,能引得影迷集體狂歡?

是什麼樣的神片,能讓卡梅隆實名點贊?

這次中國科幻電影究竟跳了多遠?

你應該去影院,親自看一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